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230

第230章 勉斋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4)

余元一,字景思,仙游人。淳熙五年,以《诗》学魁南宫,登进士乙科。娶黄勉斋女弟,而勉斋则朱子,因得亲炙。始见之日,以仁义礼知信分作五论,及自着文集为贽,朱子敬爱之,尝有《答余景思书》,见集中。知同安县,号称清严,终池州通判。(参《仙游县志》。)

景思学侣

侍郎余先生崇龟

余崇龟,字景望,仙游人也。兄元一,从朱子游。先生以进士入官,不附韩侂冑,出知江州,嘉定更化,宰相言「自权臣****,朝士独余某中立不倚」,除御史,终于兵部侍郎。(补。)

勉斋家学(李、胡三传。)

黄先生辂

黄辂,字子木,勉斋长子也,为朱文公外孙。文公尝以陆探微所画师子像遗之。真西山《跋画师帖》曰:「子木之幼也,晦庵已深期之。今其问学日进,而志气日强,盖庶乎不负先生之期许者。」又因以勉之。(参《真西山集》。)

黄先生辅

黄辅,字囗囗,勉斋次子也。勉斋《与胡伯量书》曰:「辅年二十三,幸其静重,遣之趋受,望借一寺舍僧房近郡治者与之处,诲之以所当读之书」云。(参《勉斋文集》。)

勉斋门人

文定何北山先生基(别为《北山四先生学案》。)

何南坡先生囗(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文元饶双峰先生鲁(别为《双峰学案》。)

处士方连云先生暹

方暹,字明甫,平江人也。师事李宏斋,以宏斋之命,学于勉斋。时以饶伯舆、张元简、赵师恕与先生称四子。勉斋《贻宏斋书》曰:「明甫远来,志气甚笃,殊可爱敬,知其源流有自也。老来只觉存养玩索,不可偏废。学者往往堕于一偏,是以无得。苟得明甫辈十人,布在四方,吾道其庶几矣。」又《与甘吉甫书》曰:「明甫于道理大端讲之甚明,而志气高尚,尤切于义利取舍之辨,向来朋友,未易出其右也。」先生极推伯舆,以为己所不及,而元简之言曰:「伯舆明理而远于事,明甫见事而中于理。」则先生在伯舆之上矣。淳佑中,湖南帅董槐、荆南帅孟珙并荐之,槐称其冰清玉洁,妙性命道德之原,珙称其脱去尘滓,游心高明之域,诏免文解一次。先生辞不受命。珙请如尹和靖例,加以处士之名,未报,而先生已卒。学者称为连云先生。先生言论宗旨不传,要当为勉斋门下第一。(修。)

宝章张先生元简

张元简,字敬父,清江人也,勉斋黄氏高弟。勉斋尝贻之书曰:「干归乡两年有余,阅友朋,无一可人意者。其可与言者,李随父、陈仪父耳。然李、陈亦天资醇耳,恐未必堪跌扑,故每与相识言,且烦于乡里寻一如张敬父者,则久而无对。非为谄也,实无第二人,得人之难如此。」先生初官县尉秩。其见于《鹤山集》中,称其知荆门军尝诛陈马奴;漫塘又尝荐之;李制使谓其足任监司之选,其后果官直宝章阁、权发遣鄂州沿江副制置使。(修。)

漕帅赵先生师恕

赵师恕,字季仁,囗囗人。为余姚令,行乡饮酒礼。勉斋称其「宦不达而忘其贫,今不合而志于古」。

(梓材谨案:谢山《札记》云:「季仁其后贵于朝。考《鹤山师友雅言》,有曾答夔漕赵师恕之说,则先生固不止余姚令也。《儒林宗派》两列先生于朱子、勉斋之门。」)

州判董介轩先生梦程(别为《介轩学案》。)

隐君蔡先生念成(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刘先生子玠

刘子玠,字君锡,长乐人,朱子门人砥之子。幼孤,育于外家。长从勉斋学,非贤士不交,非义理之书不读,尝戒其子弟曰:「行好事,做好人,足矣。幸求名利,非吾志也。」逊田数百亩与从子,以承母志。年四十八卒。

尚书吴鹤林先生泳(别见《鹤山学案》。)

忠肃吴先生昌裔

吴昌裔,字季永,中江人。早孤,与兄泳师事黄勉斋,得程、张、朱子书,研绎不倦。登嘉定进士。调闽县尉,又调眉州教授。眉士故尚苏学,先生取诸经为之讲说,揭《白鹿洞规》,放潭州释奠仪,祀周、程五贤,士习丕变。荐知华阳。改眉州通判,着《苦言》十篇,以虑蜀后患。寻权汉州,力辩兴元帅赵彦吶东纳武仙,西结秦、巩之议。未几,武仙果败,二州民叛。端平元年,召入,历军器、将作二簿,改吴益王府教授。转对,陈六事,言「天理未纯,天德未健,天命未敕,天工未亮,天职未治,天讨未公」。拜监察御史,与徐清叟、杜范并命,三人皆天下正士,四方想闻风釆。为《至和三谏诗》以侈之,疏《凡挠政之害》,言皆激切。改大理少卿,人咸惜之。既而权工部侍郎参赞四川宣抚军事。得疾,除秘阁修撰,知嘉兴,辞,改赣州。寻以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迁浙东提刑,复知婺州。加集英殿修撰,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先生刚正庄重,遇事敢言,兼习典章。尝辑至和至绍兴诸臣奏议本末,名《储鉴》,又会萃周、汉至宋蜀道得失兴师取财之所,名《蜀鉴》。有文集、奏议、《四书讲义》、《乡约口义》、《诸老记闻》、《容台议礼》行于世。(修。)

侍郎黄先生师雍

黄师雍,字子敬,闽清人。少从勉斋学。宝庆二年,举进士,调婺州教授,学正一以吕东莱为法。慕徐侨,欲见之,会其有召命,先生曰:「今不可往也。」徐闻而敬之。至阙,以其学行闻于政府,乔行简许以朝除。公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遂出之外县。累官礼部侍郎。先生简淡自守,言若不出口,而于邪正之辨甚明,爱护名节,无媿师友云。

乡贡黄先生振龙

黄振龙,字仲玉,闽县人。得朱子端庄存养之说,默契于心,书之座隅。已从勉斋游,请所未悟,勉斋亟称之,谓其可与适道。以乡贡卒。

教授陈先生如晦

陈如晦,字日昭,长乐人。从勉斋游,尝读西山真氏《夜气箴》曰:「须见冬为四时之夜,夜乃一日之冬,便是自家向晦入息处。又见得造化发育之妙,便是自家事物周旋处。于此敬义夹持,动静交养,则两得之矣。」遂次其韵为《生意箴》,西山见而叹赏焉。

(云濠谨案:《闽书》载「先生赵汝腾荐,充经筵,不果,授本州岛教授卒。所著有《论语问答》及《讲义》、《文集》」。)

梁先生祖康

曾先生成叔(合传。)

梁祖康,字宁翁,不知何所人也。尝以小不谨,致书勉斋自引咎。答曰:「华峰朋友中,深爱贤者,与曾成叔之沈静缜密,可与共学,想不无相忌者。便使年少,陷于子弟之过,翻然改悔,何所不可﹖而畏彼纷纷之口邪﹖」则先生亦勉斋所称许弟子也。(修。)

陈先生象祖

陈象祖,(梓材案:《张直阁传》「陈仪父」,当是先生之字。侯官人,朱子弟子孔硕之族也。不避劳苦,刻意讲习,勉斋以为「傥得如象祖者十数人,讲之精,行之果,如干将、莫邪,则先师之道,犹未至于浮云点医也」。

侍郎方先生来(别见《水心学案》。)

通判郑先生鼎新

郑鼎新,字中实,(梓材案:一作仲实。)仙游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知晋江县,寻通判处州。先生少受业勉斋,而与杨信斋游,故深于礼乐。所著有《礼学举要》及《礼学从宜集》。(补。)

提举李先生鉴

李鉴,字汝明,不知何所人也。与其同志数十人为经会,问学于勉斋。答曰:「足下年少才俊,于前修格言记诵如流,有老儒一生辛苦所不及者。然博文在乎约礼。秋水方至,百川渺弥;霜降水涸,涯泪自见。」盖亦笃学之士也。(补。)

(梓材谨案:《道南源委》载「先生为宁德人,嘉定进士,历官广东提举。初从杨信斋游,得闻敬义之旨。归创《六经》讲社,推明师说,诱掖后进,故《儒林宗派》亦列先生于信斋之门」。又案:《道南源委》于长溪黄干言先生与饶双峰师之,是又不独为信斋、勉斋门人也。)

薛先生师邵

薛师邵,字希贤,抚州人也。勉斋官临川,从之游,谓其超然独得,皆自胸中流出,无蹈袭语。(补。)

堂长叶淡轩先生士龙

叶士龙,字云叟,括苍人也,后迁居长乐之唐石。从学勉斋,尝以妙年力学,勉其向道。(补。)

(云濠谨案:先生号淡轩,尝为考亭书院堂长,编《朱子语录》十八卷。)

陈先生伦

陈伦,字泰之,长溪人也,学于勉斋。(补。)

(梓材谨案:勉斋有答先生书,见上《勉斋文集》。)

教授熊古溪先生刚大(别见《西山蔡氏学案》。)

太学家先生

家,字本仲,蜀人也,受业勉斋之门。其时李果州道传初亡,勉斋叹曰:「先生没后,得担负者,祇一李贯之可望,乃止于此。本仲极不易得,多读书,持身甚介,玩理甚精,务学甚实,于贯之足伯仲。」又赵季仁谓:「本仲异日不在贯之下,亦各有所长,然真不凡也。」又言:「其与诸生伏阙上书,试中优等,而其详不可考矣。」(补。)

附录

真西山请绝金币,乔行简为淮西漕,独曰:「强鞑必亡金。昔者金为吾之仇,今为吾之蔽,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鉴,宜姑与之,使得拒鞑。」史弥远主其说。太学诸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家、徐士龙等伏丽正门,请斩行简,以谢天下。

李先生武伯

李武伯,临川人,勉斋徒。(补。)

李先生晦

李晦,字随甫,长乐人也。勉斋尝贻之书曰:「一去乡者十五年,投老归来,每兴索居之叹。承示《论语疑义》,用心甚苦,所谓空谷足音也。」其后先生遂学于勉斋。(补。)

方先生丕父

方丕父。(补。)

(梓材谨案:先生莆田人,为紫微门人丰之之孙,晦翁门人士繇之子,从学于勉斋。)

袁先生俊明

袁俊明,字稼学,勉斋黄氏弟子也。《勉斋讲录》二十余卷,旧本散逸,先生重裒辑而行之。(补。)

叶先生真

叶真,建安人,勉斋弟子。(补。)

直阁赵先生必愿(别见《玉山学案》。)

布衣宋先生斌(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连云门人(李、胡四传。)

参军万先生镇(别见《双峰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