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254

第254章 沧洲诸儒学案(上)(7)

问明道言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朱子答曰:「人生而静,是未发时,以上即是人物未生之时,不可谓性。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堕在刑气之中,不全是性之本体矣!然其本体又未尝外此,要人即此而见得其不杂于此者尔。《易大传》言继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虽曰已生,然其本体初不相杂也。」

县令杨船山先生与立

杨与立,字子权,浦城人。受业朱子之门。尝知处州遂昌县,因家于兰溪。以道淑人,学者多宗之,称为船山先生。(云濠案:《福建通志》误作铅山先生。)所著有《朱子语略》二十卷。(参《兰溪县志》。)

(梓材谨案:《儒林宗派》:「朱子门人杨黼,字与立,浦城人。」又:「杨与立,字子权,兰溪人。」盖即一人而分载之。)

杨先生骧

杨骧,字子节,与立从弟。朱子授《易》、《礼》弟子。(参《经义考》。)

杨先生道夫

杨道夫,字仲思,与立从弟。朱子授《易》、《诗》、《礼》弟子。(同上。)

(梓材谨案:朱子尝教先生「思量天地,有心无心」。见《晦翁学案》。)

徐先生昭然

徐昭然,字子融,铅山人。朱子《与蔡季通书》谓:「铅山徐子融,老成有守。尝作《小学》。欲延之家塾,为诸子师范」云。(参《朱子文集》。)

姜先生大中

姜大中,字叔权。朱子授《易》弟子。(参《经义考》。)

教授潘先生时举

潘时举,字子善,临海人。从晦庵游,有闻必记。其辨析《六经》疑义及问学大端,多为师门称许。每喜静坐,晦庵云:「专务静坐,又恐堕落那一边去。只是虚着此心,随动随静,无时无处不致其戒慎恐惧之力,则自然主宰分明,义理昭著矣。」先生服膺师语,造诣日深,故其论「求放心」有云:「日来觉得此理真无内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觉此心已放。」嘉定十五年,以上舍释褐,终无为军教授。(参《台学源流》。)

县丞吴先生必大

吴必大,字伯丰,兴国人。以父任补官,为吉水丞。属权指朱文公为伪学,遂致仕。先生早事张南轩、吕东莱,晚师文公,深究理学,议论操守,为儒林所重。(参《姓谱》。)

童科刘履之先生砥

刘砥,字履之,长乐人,世南之子。六岁日诵千言,至览忠孝大节,辄激发感慨。十岁通《九经》传记,能缀词赋。干道闲,与其弟砺俱中童子科。尝读释、老书,曰:「此不足习。」乃治举子业。又曰:「此不宜专习。」因取伊洛诸儒书读之,有见,遂率其弟登朱文公之门。文公嘉其笃志敏学,授《先天太极图传》,充然有得。文公晚修礼书,先生预编次。以时方攻道学,遂无复仕进意。与蔡西山、黄直卿相友善。年四十五卒。所编有《王朝礼》、《论语孟子解》,皆未脱囗。(同上。)

童科刘用之先生砺

刘砺,字用之,砥之弟。幼颖悟孝弟,中童子科。后受学于朱文公。文公尝曰:「履之兄弟却差胜,若更加功,或可望耳。」与黄直卿最友善。及禁伪学,志尚愈笃。蔡西山编置道州,先生与其兄馈赆甚厚。年四十七卒。(同上。)」

王先生力行

王力行,字近思,同安人。游朱文公之门,苦学善问,深得其旨趣。尝着《朱氏传授支派图》。

吴先生寿昌

吴寿昌,字大年,邵武人。初谒佛者疏山,喜谈禅学。后游晦庵先生之门。着《问答略》,尝论张、吕二先生,谓「南轩非寿昌所敢知。东莱博学多识则有之,守约恐未也。」朱子深然之。

甘吉甫先生节

甘节,字吉甫,临川人。文公高弟。

曾先生祖道

曾祖道,字宅之,庐陵人,刘子澄之徒也。尝师象山,其后为朱子之学。有云陆先生与祖道言:「目能视,耳能听,鼻能知臭,口能知味,心能思,手足能运动,如何更要存诚持敬,硬将一物去治一物﹖风浴咏归,自是吾子家风。」祖道言:「此恐非初学所到地位。」陆子曰:「吾子有之,而必欲外铄以为本,可惜也。」其后为象山之学者辩之,以象山《答宅之书》,今见载集中,但言存诚持敬二语。存字上古有考,若持字则后人之言,是陆子未尝如宅之所云。然孟子尝言存心,亦言持志,则陆子谓持敬为杜撰者,其说亦过。

征君吴友堂先生昶

吴昶,字叔夏,号友堂,休宁人。淳熙丙申,文公以扫墓归婺源,先生率先执经馆下。久之,伪学禁作,弟子多更名他师,而先生徒步走寒泉精舍就正所学。所著有《易论》、《书说》,文公深嘉许之。

(云濠谨案:《歙县志》称先生安贫守道,意薄进取,征为郡校书郎,弗就。)

迪功陈克斋先生文蔚

陈文蔚,字才卿,称克斋先生,上饶人。因同乡余正叔得师朱子。其学以求诚为本,以躬行实践为事。以着《尚书解注》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书成,赋诗云:「水饮已忘三月味,囊中真乏一钱储。屡空本是我家事,赢得闲身且著书。」洵有道之言也。徐忠愍公元杰,其门人也。

方先生谊

方谊,字宾王,嘉禾人。问学于朱子。朱子《答周南仲书》有云:「方宾王每书来,说得道理,仅有归着,知与游从,可谓得友。恐今已归嘉禾也。」(参《朱子文集》。)

张先生显父

张显父,字敬之,南囗人。朱子弟子。着《经说》。(补。)

孙先生自新

孙先生自修(合传。)

孙先生自任(合传。)

孙自修,字敬甫,宣城人。偕从弟自新、自任从朱子游。时正学久衰,先生兄弟独知尊向,时论韪之。朱子尝贻书商搉传训。既没,先生追记《池录》一卷,附载《朱子语录》。(参《姓谱》。)

县令叶子是先生湜

叶湜,字子是,建安人。以父任调新化簿,去尉宁都,历安仁令以卒。壮岁游朱文公之门,得以直养气之说,故其为人磊落明白,无所隐。每自谓:「平生与宾客言者,皆可以语妻子。」尝与真西山同僚,西山称其「坚强有特操,介直弗顾私,遇事无难意,处剧亡容。」其之安仁也,为政一出于宽平。居常语人曰:「先义而后利,先教而后刑,此吾所闻于真公者,吾其敢违邪!」(参《真西山文集》。)

堂长黄先生义勇

黄先生义刚(合传。)

黄义勇,字去私,临川人。从文公武夷精舍,为白鹿洞堂长。黄勉斋尝曰:「向来问学之士,雕落殆尽,江西则甘吉甫、黄去私兄弟、张元德,不过数人尔。」弟义刚,字毅然,事文公最久,议论尤有根据。尝叙所闻曰「先师德言」。(参《江西人物志》。)

万先生人杰

万人杰,字正淳,大冶人。陆文达公为兴国教授,即来受学。旋事文安公于槐堂。象山尝言:「吾门惟曹立之、万正淳可不为利害所动。」已而先生见朱子于南康,亦力称之,先生遂为朱子之学。

曹无妄先生建

曹建,字立之,余干人,学者称为妄先生。初从沙随程氏,继从陆氏兄弟,最后乃从朱子于南康。其所欲见而不得者,南轩张氏而已。朱子序其言道:「非一闻可悟,一超可入也。循下学之则,加穷理之功,由浅而深,由近而远,则庶乎其可矣。今必先期于一悟,而遂至弃百事以趋之,吾恐未悟之闲,狼狈也已甚。此其晚岁用力之标的程度也。」象山言其「天资甚高,因读书用心之过成疾。其后疾与学相为消长。某与荡涤,则胸中快活明白,病亦随减。一闻他人言语,又复昏蔽,病亦随发。如此者不一。有告之以某乃释氏之学,渠平生恶释、老如仇,于是尽叛某之说,凑合元晦说话,不相见,以至于死」。

(梓材谨案:一本云:「先生早卒,朱子为表其墓。表中言先生于陆子异同之处,陆子门人见而不喜。朱、陆异同之衅,盖亦其一事」云。)

附录

曹立之有书于象山曰:「愿先生且将孝弟忠信诲人。」象山曰:「立之之谬如此!孝弟忠信如何说『且将』!」(《象山语录》。)

辂院詹景宪先生渊

詹渊,字景宪,崇安人。调清江户曹掾。江西俗尚嚚讼,有数年不决者,先生一阅之皆得其情。于是环十一府之民,有求质于有司者,皆请属先生,曰:「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官至差监车辂院。

(梓材谨案:真西山为先生墓志云:「景宪少时,奋然以学自力。既壮,从朱文公游,得修己治人之大致。」)

符先生叙

符叙,字舜功,建昌人。初问学于象山。象山遗傅子渊书言:「其妄肆无知之谈,子渊不得不任其责。」其答先生书亦多微词。其后先生师朱子,尝言陆子不喜说性,盖亦不以槐堂弟子自名者矣。

童敬义先生伯羽

童伯羽,字蜚卿,瓯宁人。师事朱文公。文公尝造访之,名其堂曰「敬义」。先生以道自任,化行乡里,时人以敬义先生称之。着有《四书训解》。(参《闽书》。)

正言袭先生盖卿

袭盖卿,字梦锡,常宁人。以明经擢第。往师朱文公,明义理之学。入谏垣为右正言,以直道事君。(参《姓谱》。)

(梓材谨案:先生尝官小司成。朱子《池州语录》盖其所著。又与王居仁同时执经南轩之门。谢山《困学纪闻三笺》于周子静条亦云:「袭盖卿,南轩弟子。」)

教授李先生宗思

李宗思,字伯谏,建安人。其教授蕲学也,文公送之曰:「与伯谏游而讲于斯也,亦三年矣。凡持守之要,玩索之端,巨细精粗,盖已无所不论。今使之言,其又何以加此。然有一焉,主敬致知,摧骄破吝,谨之于细微杂乱之域,而养之于虚闲静一之中,则虽屡言之,而岂患乎其渎哉!」(参《读书工程述语》。)

附录

张南轩《与朱子书》曰:「蕲州之说,浅陋不足动人,自是伯谏天资低所致。若临川其说方炽,此尤可虑者,吾曹惟当勉其在己,果得无一毫渗漏,自是孚信,有非口舌所能遽挽也。」

(梓材谨案:临川盖指陆子。金溪隶抚州,本三国吴临川郡。蕲州谓李周翰。)

县丞黄先生学

黄学,字习之,龙溪人。通经史,尤长《诗》、《书》、《春秋》。南宫对策,有曰:「愚独爱伊川,请改试为课。」及制尊贤堂、待宾斋,与时论不合,有司大书曰:「此必伪学之流。」黜之。久而擢第,再转鄱阳丞。李性传延入郡斋,校勘《朱文公续语录》。又着《评古》一册,补注《东坡诗集》,上之诸司,论荐调泉州察推,需次于家,郡守屈置于学,以训诸生。(参《姓谱》。)

学士黄尚质先生干

黄干,字尚质,长溪人。师事文公。著述甚富。余干饶鲁、宁德李鉴皆师之。着有《诲鉴语》、《五经讲义》、《四书纪闻》。官至直学士。(参《道南源委》。)

廖先生晋卿

廖晋卿,朱子门人。(参《儒林宗派》。)

附录

廖晋卿请问所读书。朱子云:「公心放已久,精神收拾未定,且收敛精神,方可商量读书。」

李先生伯诚

李伯诚,朱子门人。(参《儒林宗派》。)

附录

李伯诚曰:「打坐时意味也好。」朱子曰:「坐时固是好,须是临事接物,长如坐底时方好。」

李先生周翰

李周翰,朱子门人。(参《儒林宗派》。)

附录

张南轩《与朱子书》曰:「季克寄得蕲州李士人周翰一文来,殊无统纪,本之释氏。伯谏为其所转,可虑可虑!」

(梓材谨案:李伯谏教授于蕲,南轩云「为其所转」,则先生蕲州人也。)

刘先生定夫

刘定夫,朱子门人。(参《儒林宗派》。)

附录

陆象山言:「定夫时宏大磊落,常常如此时好。但莫被枝叶累倒了,须是工夫孜孜不懈,乃得。若少懈,旧习又来。」

贺先生善

贺善。

(梓材谨案:先生与黄勉斋、李果斋为同门友,争朱子《纲目》非未成之书,则亦受业朱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