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030

第30章 士刘诸儒学案(全氏补本)(1)

士刘诸儒学案

祖望谨案:庆历之际,学统四起。齐、鲁则有士建中、刘颜夹辅泰山而兴。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永嘉之儒志、经行二子,浙西则有杭之吴存仁,皆与安定湖学相应。闽中又有章望之、黄晞,亦古灵一辈人也。关中之申、侯二子,实开横渠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实开范正献公之先。筚路蓝缕,用启山林,皆序录者所不当遗。述《士刘诸儒学案》。(梓材案:是卷《学案》亦谢山所特立。吴存仁当作师仁。)

泰山同调

评事士熙道先生建中

士建中,字熙道,郓州人也。(云濠案:谢山《札记》云:「大名府魏县人也。」)孙泰山讲学,先生同时而起,泰山之所推重者,先生为第一,而石徂徕其次也。泰山赠徂徕诗曰:「攘臂欲为万丈戈,力与熙道攻浮囗。」又尝荐之范文正公。而徂徕高视一切,其所服膺,自泰山外,惟先生。其集中《与蔡副枢书》,荐之尤力。先生所著述,如《道论》以言帝王之道,《原福》以究祸福之本,《原鬼》以明鬼神之理,《随时解》以着守正背邪、遗近趋远之说,皆醇儒之言也。其后以进士授评事,宰魏。不知其官爵所止。(云濠案:《札记》云校书郎。)

祖望谨案:先生尝以泰山五十未娶,谋为之买田宅以置室,其古道可想。至于箴规徂徕,谓其未抵中道,尤切当其弊。是真伊洛以前躬行君子,而世无传者。祖望葺《学案》,聊为之补传,使不至泯泯焉。

主簿刘子望先生颜(附师高弁。)

刘颜,字子望,彭城人也。少孤,好古,学不专章句,师事高侍御弁。举进士第,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龙兴县,坐事免。久之,授徐州文学。居乡里,教授数十百人。采汉、唐奏议为《辅弼名对》,冯元、刘筠、钱易、蔡齐上其书,除任城主簿。岁饥,发大姓所积粟,活数千人。李文定迪知州、青州,皆辟为从事。卒。着《儒术通要》、《经济枢言》复数十篇。石徂徕见其书,叹曰:「恨不在弟子之列!」子庠。(参史传。)

安定同调

进士王儒志先生开祖

王开祖,字景山,永嘉人也。学者称为儒志先生。皇佑进士,不仁,杜门著书,从学常数百人。复以荐召试贤良方正,未赴而卒。先生见道最早,所著有《儒志编》,言:「《复》者,性之宅;《妄》者,诚之原。」又言:「学者离性而言情,奚情之不恶﹖」又曰:「使孔子用于当时,则《六经》之道反不如今之着。」又言:「由孟子以来,道学不明。今将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开皇极之门。吾畏天者也,岂得已哉!」其言如此。是时伊洛未出,安定、泰山、徂徕、古灵诸公甫起,而先生之言实遥与相应。永嘉后来问学之盛,盖始基之。惜其得年仅三十有二,未见其止,为何惜也。

儒志编

形容不欺刍木,幽晦不欺鬼神,言而不欺童昏,动而不欺愚懵。

凝目于鼻,游心于带,是制心者也,非治心者也。坐则见其存于室,行则见其立于舆,是治心者也,非养心者也。

中夜息于幽室之中,吾心之清明者还矣。孝弟忠信,生乎此时。

舜与周公坐以待旦,急吾行而不忘也。

心动则气窒,心外虑则气昏耗。

情本于性则正,离于性则邪。

君子之道始于《复》,成于《泰》,极于《夬》。小人之道始于《姤》,成于《否》,极于《剥》。

君子之德,莫不原于诚。诚,则物之来也如鉴。

君子有天下之私,小人有一身之公。

胶柱不能求五音之和,方轮不能致千里之远。拘庸庸之论者无通变之略,持规规之见者无过人之功。

烛,秉之者莫若随之者见之明矣。奕,为之者不若睹之者之详也。人之智,长于人,短于己。求人之是非易,求己之是非难。李翱曰:「凡虑己事则不明,断他人事则必明。」己私而他人公也。言不行则言隐,知不行则知隐。

道之充者须时以用之,物之者须泽以养之。须时者养人,须泽者养于人,此君子、小人之分也。

丁经行先生昌期(附子宽夫、廉夫、志夫。)

丁昌期者,永嘉人也。学者称为经行先生。永嘉师道之立,始于儒志先生王氏;继之者为塘奥先生林氏,安定、古灵之再传也;而先生参之。其家世以笃行称,至先生,尤明经术,尝筑醉经堂以讲学。三子:宽夫,乡贡进士,廉夫,举八行;志夫,进士。兄弟好古清修,自相师友,各以所得质于其父,不为苟同,曰:「此理天下所共,不可为家庭有阿私也。」尤斥去浮屠之说,丧祭无不本古礼云。

宫教吴先生师仁

吴师仁,字坦求,钱塘人。陈古灵为郡守,以遗逸荐于朝。元佑初,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后充吴王宫教授,卒。先生履行醇正,器识高远,尝肄业太学,名闻缙绅。应举不第,退居田里,甘贫守道。每授学者以诚明义理之学,而不为异端之说,士习为之向风。(参《两浙名贤录》。)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序录》稿底及刊本并作「杭之吴存仁」。阅简策,古灵时杭之乡先生止有名师仁者,「存仁」之存当由笔误。)

助教杨大隐先生适

杨适,字安道,慈溪人。隐居大隐山。为人醇厚介特,议论辩博平正。人有善则称之,不善如未之闻。为学要行乎己,惟恐为人所知。毁誉荣辱不以动其心,人莫得而亲疏。盖自比仲元、叔度之流。乡人严惮之,相语不以名氏,而尊之曰大隐先生。衣食纔自给,非义之馈一介不取。躬耕养亲,族之贫者分赈之。邻盗其稼,人告之,先生愀然曰:「彼穷厄而求其生尔。勿治也!」盗闻之惭悔,其后无敢侮者。善言治道,究历代治乱之原。孙威敏公沔自谏官出案浙东、西刑狱,欲见先生,先生不肯见。先生之越时,范文正公守越,闻之,就见焉,舆致府中,澹焉无求,公益贤之。先生治经不守章句,黜浮屠、老子之说,歌诗卓越超迈,容仪甚伟,衣冠俨如。始友钱塘林逋,后与同郡王致、杜醇结交,后进莫不师之。退处四十年,德行益高,名闻京师。仁宗诏求遗逸,太守鲍柯以名闻,赐以粟帛。太守钱公辅又荐之,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州遗从事致诏书袍笏,舆从迎之,先生辞不受,遁去。年七十有六。遗令篆石圹前曰「宋隐人之墓」。熙宁二年,荥阳张峋为文表之。(参《四明文献集》。)

学师杜石台先生醇

杜醇者,越之隐君子也。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庆历中,鄞始建学,县令王文公安石请先生为之师,其书曰:「天之有斯道,固将公之。我先得之,而不推余于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愿先生留听而赐临之,安石与有闻焉。」先生引孟子、柳宗元之说以辞。再书强起之曰:「孟子谓好为人师者,谓无诸中而为有之者,岂先生谓哉!彼宗元恶知道!韩退之毋为师,其孰能为师﹖天下士将恶乎师哉﹖」先生始就焉。慈溪令林肇立学,又起先生为师,亦固辞,王文公作《师说》以勉之。二邑文风之盛,自先生始。先生谈《诗书》不倦,为诗质而清,当时谓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同上。)

谢山《庆历五先生书院记》曰:夷考五先生,皆隐约草庐,不求闻达。而一时牧守来浙者,如范文正公、孙威敏公,皆抠衣请见,惟恐失之。最亲近者,则王文公。乃若陈、贾二相,非能推贤下士者也,而亦知以五先生为重。文公新法之行,大隐、石台、鄞江已逝,西湖、桃源尚存,而不肯一出,以就功名之会。年望弥高,陶成倍广,数十年以后,吾乡遂称邹、鲁丘樊,缊褐化为绅缨,其功为何如哉!

处士王鄞江先生致

王致,字君一,鄞县人。与同郡杨、杜二先生为友,俱以道义化乡里,诸生子弟师尊之,称三人皆为先生。尝与牧守言政事,王文公安石复书曰:「无事于职,而爱民之心乃至于此,可以为仁矣」年七十,乐道安贫,妻收遗秉,子拾堕樵,浩然无闷,乡人莫不高其行。(参《四明文献集》。)

谢山《辩鄞江墓志》曰:鄞江先生极为荆公所重,其墓志系荆公作,然不载于集中,惟旧志引其语,曰「四明立言之士,自先生始」而已。至闻泉作《鄞县志》,始尽录其全文。予疑其蔓,不类荆公文体。及观其所记门下弟子,自丰稷、袁毂、周师厚诸人外,又称游学者有张机、张邵、张郯、张祁。考郯、祁皆邵之弟。邵系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建炎初,假礼部使金,补其弟祁为明州观察推官,遂家焉。邵于绍兴十三年归自金,二十五年卒于广德。而鄞江先生卒于至和二年。邵兄弟能游学其门,最少亦不下弱冠,而自至和以及宣和,凡六十七年始登第,又八年始使金,留十四年乃归,又十二年始卒,抑何其长年也﹖以丰尚书之辈行,相去几三世,而谓其同门,不亦谬乎!或曰:「桃源先生为鄞江之犹子,邵兄弟或尝经受业,而误以为鄞江。」此于时代尚不甚远,然即如此说,而志文之出于依托可知也。

(梓材谨案:《鄞江墓志》云:「上闻其德行,召拜校书郎,命至则先生不起。」谢山以此志为依托荆公之作。惟荆公《文集》吊先生诗作《悼王处士》,故第以「处士」标之。)

正议楼西湖先生郁

楼郁,字子文,自奉化徙鄞,卜居城南。志操高厉,学以穷理为先,为乡人所尊。处穷约,屡空自乐。庆历中,诏郡县立学,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师。先生掌教县庠者数年,又教授郡学,前后三十余年。学行笃美,信于士友,一时英俊皆在席下。门人之知名者,清敏丰公稷、光禄袁公毂、天台罗公适也。登进士第,调庐江主簿。自以禄不及亲,绝仕进意,以大理评事终于家。有《遗集》三十卷,赠正议大夫。子孙皆踵世科。五世孙钥,德行文章,为时名臣,仕至参知政事。(参《四明文献集》。)

谢山《五先生书院记》曰:五先生之著述不传于今,故其微言亦阙。虽然,排奸诋奄,谠论廪廪,丰清敏之劲节也;急流勇退,蕖月苹风,周银青之孤标也;再世兰芽,陔南弗替,史冀公父子之纯孝也;婴儿乐育,以姓为字,陈将乐、俞顺昌之深仁也;杀虎之威,同于驱鳄,姚夔州之异政也;于公治狱,民自不冤,袁光禄之神明也;一编《麟经》,以绍绝学,汪正奉之丰滀也;金橘不知,萧然诗叶,望春先生之清贫也。即以有负门墙如舒信道者,其人不足称,而文辞终属甬上名笔。则五先生之渊源可知矣!

古灵同调

光禄章表民先生望之

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少孤,喜问学,志气宏放,为文辩博,长于议论。初由伯父郇公荫,为秘书省校书郎,监杭州茶库。逾年,辞疾去。举贤良方正,郇公在相位,以嫌之,乃上书论时政,凡万余言,不报。丁母忧,毁瘠过制。服除,浮游江、淮间,犯艰苦,汲汲以营衣食,不自悔。人劝之仕,不应也。其兄拱之知晋江县,忤其郡守,守怒,诬以赃,贬。先生号泣力诉于朝,时守方贵显,事久不得直。先生诉不已,章十余上,起狱数年,朝廷为再劾,卒脱兄冤,复官如初。先生遂不复仕。覃恩迁太常太祝、大理评事。翰林学士欧阳修,韩绛,知制诰吴奎、刘敞、范镇同荐其才,宰相欲稍用之,除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不赴。又除知乌程县,趣令受命,固辞,遂以光禄寺丞致仕,卒。先生喜议论。宗孟子言性善,排荀卿、杨雄、韩愈、李翱之说,着《救性﹚七篇。欧阳修论魏、梁为正统,先生以为非,着《明统》三篇。江南李盱江着《礼论》,谓仁、义、智、信、乐、刑、政皆出于礼,先生订其说,着《礼论》一篇,其议论多有过人者。尝北游齐赵,南汛湖湘,西至汧陇,东极吴会,山水胜处,无所不历。有歌诗、杂文数百篇,集为三十卷。

助教黄聱隅先生晞

黄晞,字景微,建安人。少通经,聚书数千卷,学者多从之游。自号聱隅子,着《欷歔琐微论》十卷,以为「聱隅」者,物之名;「欷歔」者,叹声;「琐微」者,述辞也。石徂徕在太学,遣诸生以礼聘召,先生走匿邻家不出。枢密使韩魏公琦表荐之,以为太学助教致仕,受命一夕卒。关学之先

殿丞侯华阴先生可

申先生颜(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