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与人才(和谐教育丛书)
34951400000002

第2章 孔子关于教师的基本要求

孔子以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教育史上塑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师形象。他关于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师表”。

孔子塑造的教师形象由两个基本内容构成。第一个是“学而不厌”。“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以“乐道”、“不厌”的敬业精神,通过“时习”、“自省”和“无常师”等形式进行严格的教学能力的训练。“时习”和“自省”,也就是自我进修。这是孔子教师形象中无休止地自我进修的重要特征。

为师的进修特点不在“无师”,而在“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入太庙,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学记》发展成“教学相长”的概念,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孔子把“乐道”看作是比“不厌”更高的要求。他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能如此“乐道”,才能有不懈的“时习”,深刻的“自省”和广泛的“无常师”。由“不厌”达到“乐道”,由“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上升为忘却个人得失,操心弟子学业,这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第二个内容是“诲人不倦”。它所强调的是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学而不厌”重在以“乐道”的态度修己,“诲人不倦”重在以同样的态度教人。这就从两个方面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统一起来。

孔子认为,教育学生首先要循循善诱。愤则启之,悱则发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次要以身作则。培养德行,言教不如身教。在许多场合孔子常取“予欲无言”的态度,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认为既言,就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不言,则要树之以榜样,立之以规范。言与不言并重,善诱与身教并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大大深化和扩展了。

孔子强调“不倦”的精神,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必须忠诚教育事业,另方面又以这种忠诚的精神充当教育、感化学生的重要手段。所谓“予欲无言”、“其身正”、“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等,正表现出孔子充分利用其诲人的不倦态度影响、激发和培养着学生对学习的不厌情绪或兴趣。

孔子还很重视教师的内在仪态。“贫而不改其乐,富而好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教师的外在仪表,也很讲究,即所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