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与人才(和谐教育丛书)
34951400000027

第27章 武举史话

武举,又称“武科”,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考试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始创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以武艺选拔武勇之才,在秦汉仕进制度中即有明确的记载,但将其正式纳入科举的轨道,则始于唐代的武则天时。

唐武举考试的要求,据杜佑所撰之《通典》等史籍记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骑射及运用武器为主的武艺,包括长垛、马射、马枪三项,是武举考试中评定成绩高低的标准。

二是身材、体力、体能等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包括步射穿札、翘关、负重以及身材、言语五项,是武举中选的基本条件。三是对一些特殊武器的掌握程度,如使用机弩发箭的平射和筒射等,是附加的选试项目。

唐时武考由兵部主持,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合格者,不论出身如何,官品高低,皆由兵部根据成绩高低分别授以武职。唐武考存世仅90年,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宋代,我国古代武举制度的基本模式开始形成,这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宋代武举制度在经历了一个存废过程之后被列为“常选之列”。

二、考试内容上,宋代取消了翘关、身材、负重等项目,但增加了兵书策义等军事理论。

三、考试程序上趋于完善,开始分级考试录取。

四、宋代创立了完备的武学,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明清两代,继承并发展了唐宋时期的武举制,并使之更加完备,更加制度化。随文科制度变化,武考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在考试内容上,明清两代坚持了策论与弓马相结合的原则,其间前后稍有变化,明嘉靖初年恢复了马枪、翘关,又增加了步战武艺刀、剑、干、盾等;清代除骑射外,增加了“技勇”一项,即开弓、舞刀、掇石,要求弓必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离地一尺。

17世纪以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世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枪炮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满清王朝奉行“闭关自守”国策,政治腐败,技术落后,仍旧以马、步射、弓、刀、石作为选拔武科人才的手段,这是导致清朝政府在对外战争中遭到一系列惨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