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与人才(和谐教育丛书)
34951400000042

第42章 清帝后点状元趣谈

清代科举。举人会试得中后,须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试题有“对策”一道,对策卷特重书法,字不好即不能入翰林(即二甲进士),一甲一名论魁当然无望。但是也有不少例外。江南长州(今苏州市)彭定求,康熙十五年会试第一,即所谓会元。殿试本取在一甲三名(探花),皇帝有意取为魁首,就问阅卷大臣:“彭定求为文如何?”

答:“为文尚好,但字不及另外两人。”皇帝说:“朕看文重于字,仍以策论为主。”遂拔置第一。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殿试,阅卷官进呈的前三本卷子,吴昺第一,戴有祺第二,黄叔琳第三;吴昺文字书法俱佳。皇帝嫌状元之名音同“无柄”,而戴有祺之名甚佳,吉祥有福,于是说:“戴有祺的字比吴昺好。”改为第一。戊戌变法后,慈禧老太婆亲抓殿试卷的决定权。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开科,殿试录取卷前十名照例呈慈禧阅定,她把名次在三鼎甲后的山东潍县王寿彭提为头名,原来慈禧这年正值69岁大寿,见寿彭之佳名而心喜。次年甲辰,开万寿恩科,进呈卷中,状元为广东朱汝珍,她深恨粤人,立即摒卷于一旁。翻到后面的刘春霖卷,籍贯为直隶肃宁,春霖下降,世道肃宁,此为吉兆,乃点他头名。朱汝珍验读卷大臣力陈其文佳书美,取为榜眼。以后科举废,刘春霖遂为清代末科状元。

帝后点元常随心所欲,哪有准谱,无怪俗谚有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