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与人才(和谐教育丛书)
34951400000079

第79章 科技、人才和教育(1)

——一位教育家旅美三十载的经验谈

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中国人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理智、自信、充满活力的亚洲大国的和平崛起。从2008年相聚北京的奥运之约,到嫦娥一号探月成功,从每年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民储蓄,到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这些鼓舞人心的事实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开明的治国方针以及勤奋、向上、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仅仅像亚洲四小龙那样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还是在成功的基础上向卓越迈进,全面接近或超越美国的科技、教育和国民收入水平,成为新的超级强国呢?其实,成功和卓越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我们解决好了科技、人才和教育这三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中国就有可能在新的世纪里创造出新的辉煌。

在过去的32年里,我一共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了30年。30载的旅美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美国的成功得益于美国良好的科技、人才和教育环境,中国只有在这几个方面虚心向美国学习,才能真正从成功走向卓越。在本文中,我愿意结合自己的旅美经历,与大家一同分享美国在科技、人才和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美国的优势

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里一举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强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建立了一个以人才为中心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美国,政府为教育和科研投入了大量经费,不遗余力地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从教育、科研机构走出的大批人才带着大量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进入了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帮助企业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和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指引下,美国企业向全世界的客户销售产品,并由此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企业和国民的富足也必然导致美国政府收入的增加,这反过来又切实保障了政府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持续推动。

由此可见,美国的优势是全方位的优势。在美国,一流的教育创造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正是有了一流的科技,美国才能在短短的两百多年里,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以IT产业为例,1980年代初期,PC机和DOS等操作系统在美国诞生,它们催生了电子表格、字处理等应用形式,这不但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帮助IBM、微软等企业创造出了可观的财富;随后,鼠标、图形用户界面、局域网等技术推动了桌面出版、企业应用等相关领域的发展;1995年到2000年间,HTTP、HTML、SMTP、XML、SOAP等Internet相关技术及浏览器、电子邮件等应用为全球IT产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今天,语音和手写识别、嵌入式设备、无线网络、Web服务等一大批先进技术方兴未艾,一大批先进的企业正致力于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更多的产品和财富。

从1980年至今,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都引发了产业环境、高新企业和IT产品的重大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都有效地扩大了IT产业规模,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新的财富。目前,全球的IT产业已达到了每年2000亿美元的规模,而美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科技力量,始终在IT领域处于领跑者的地位——这显然应归功于美国在科技、人才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优势。

美国的科技优势

科研体制

科技优势来源于成功的科研体制。美国的科研体制在产业、高校、国家等不同的层次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产业科研方面,美国企业始终贯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也就是说,美国企业在科研时非常注重从最终用户的需求出发,研发有针对性、可以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没有哪个企业会脱离市场需求,纯粹为了“创新”而创新。我曾经到一所大学做过一个演讲,那所大学有个惯例:每个演讲者讲完后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句话,这句话将被刻在木牌上作为该校的警句。我当时讲的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这句话。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事情比较新,没有人做过,就一窝蜂都去做它;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它能为用户和企业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在高校科研方面,美国高校奉行的是匿名评审、公私分明的项目审核和成果评价制度。

一个研究者的工作业绩既不取决于他的名气、地位,也不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而是看他的研究成果有没有科学或技术上的价值。通常,研究者匿名向专家组提交课题或项目申请,专家组用匿名的方式评估其合理性,研究完成后仍由专家组匿名评估研究结果的优劣。我曾有过多年的语音技术研究经历。美国刚开始研究语音技术时,总是你说你的设计合理,我说我的方案出色,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技术的可信度也随之降低了。这时,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就主动要求所有利用该机构经费研究语音技术的人都必须每六个月接受一次该机构的评审,评审时使用的数据对所有研究者保密。在这样一种客观的评价机制下,每种技术的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美国的高校科研和产业科研之间有严格的界限,研究人员极少从事既为高校科研服务也为企业科研服务的横向科研工作。在美国高校的研究人员看来,研究就是研究,不能和产品、盈利等商业概念混淆。在美国高校中,每一份科研经费都是非常神圣和严肃的,只能用在相关的项目中。与此同时,教授或学生也可以在研究之余,从事具体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品开发工作,但类似的工作必须与高校科研划请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质量。

在国家科研方面,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等国家一级的科研机构都有大师级的专家主持制定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推动风险高、普通企业无力承担但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这些项目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商业平台。在这方面,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Internet的诞生和发展。Internet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主持研发的分布式网络模型。在大范围普及之前,Internet首先在军事、科研、教育等机构中取得了人们的认可。随着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连入Internet,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也飞快地发展起来。这一切都为Internet在过去十多年中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转移

平滑而高效的科技转移也是美国获得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工作鼓励冒险不惧怕失败,鼓励研究者拥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做长期投资;而产品开发工作则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通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曾经说过,我们只有一个使命,即理解我们的顾客,并以比其他公司更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要。这其实也是所有科技企业在从事产品开发时都始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研究机构发展科技,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研究人员通常都是“思想家”,而产品开发人员更多的是“实践家”。这两类工作和两种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希望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移,就必须在保持它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为它们的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当一个企业既拥有研究部门,又拥有生产部门时,这两类部门之间就要保持严格的分工和明确的界限,同时,它们也必须紧密合作,协同配合。微软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微软既拥有微软研究院这样专门的研究部门,也拥有相当多的产品开发部门。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移,微软鼓励研究人员充当新技术的推销者,向产品部门推销科技成果,同时也鼓励产品部门把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及时反馈给研究部门。比尔·盖茨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微软公司要做两类事情,一类是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另外一类是满足用户未来的需求。这表明,微软公司已经将科研和开发视作了公司发展的两条主线。事实上,微软既为两类不同的机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建立了沟通渠道,也严格划清了二者的界限,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制定了不同的考评制度。同时,微软也允许并鼓励人才在两类机构间转移和流动。例如,我和张亚勤就被先后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调入了不同的产品开发部门,这是研究人才向开发或管理人才转移的例子,相应的,微软公司内还有许多从产品开发部门进入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的例子。现在,微软研究院每年都会向产品部门输出大量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多都被应用到了微软公司各类成功的软件产品上。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科研和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基础。美国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微软公司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开放的、先进的、富有微软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微软在技术研发上坚持“乐于迎接重大挑战,从长远出发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以WindowsNT的研发过程为例,微软在研发WindowsNT产品的最初几年中,并没有从该产品身上赚到多少钱。但比尔·盖茨坚信,微软需要一个比Windows3.1、Windows95更为稳定和安全的操作系统,以进军企业计算市场。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微软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WindowsNT及其后续版本Windows2000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没有坚持“从长远出发”的原则,微软今天在全球服务器市场上就不会有任何收获。

“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充满激情”是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微软的员工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在工作中时刻充满了激情。同时,微软员工将客户和合作伙伴放在第一位,竭诚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服务。微软清楚地知道,技术只是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的手段,公司应重视和鼓励技术创新,但不能脱离客户,仅仅为了创新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微软公司对每个员工的评价体系也是基于这一原则制定的,在每年的员工考评过程中,公司都要具体地考察员工为客户、合作伙伴或公司的技术积累做了哪些实际的贡献。

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应具有责任心,“为结果、承诺和质量负责”。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该目标负责,如果达到目标,就可以接受公司的褒奖,如果没能完成目标,就应当接受相应的惩罚。在微软,员工在开发产品上都有一种永不知足的精神,他们总是觉得产品还有可改进的地方,不能只满足于“足够好”,而必须达到“非常好”,这也是微软能始终保持成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