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34970800000215

第215章

〔洁〕伤寒表里攻发有表证恶风恶寒者,当发表。(海藏云∶恶风者,白术散,恶寒者,神术汤。)如气盛能食,不大便,无表证者,可攻里。春主生,属木。身温,当发汗。(海藏云∶神术汤。)夏主长,属火。身热而烦躁,合大发散。(海藏云∶神术加黄 汤。)长夏主化,属土,及居四季同,当调其饮食。(海藏云∶四君子汤。)秋主收,属金。身凉内温,合微下。(海藏云∶通膈丸、金花丸。)冬主藏,属水。身热而恶寒,是热在外而寒在内,身寒而恶热,是热在内而寒在外。(海藏云∶热在内者调胃承气汤,寒在内者调中汤丸。)〔洁〕凡伤寒,宜根据四时,阴阳升降,逆顺刚柔而施治法。气升浮则顺发之,气收藏则下之。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缓者,风伤卫,桂枝汤。无汗,发热恶寒,不当风而自憎寒,脉浮紧者,寒伤荣,麻黄汤。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紧,无汗发热恶寒,脉浮缓,谓之荣卫俱伤,青龙桂枝麻黄各半汤。无汗,发热不恶风寒,脉沉洪者,可下之。更详认其厥与不厥,量寒热浅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阴厥,四逆汤。无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阳厥,大承气汤加腻粉。如四肢不厥,身热,内外皆阳,不动三焦,宜凉药三五服下之。

黄芩甘草汤、黄芩白术汤、黄芩苍术汤、黄芩栀子汤、连翘饮子、小柴胡汤、八正散、凉膈散、白虎汤、五黄散。此上中下三焦药,宜选用之。中暑脉虚,皆恶寒自汗而渴者,白虎汤。身凉脉紧,热在内者,急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防风汤可选用之。发汗者,量四时暄暑燥湿风寒,各宜春凉夏寒秋温冬热而发之。

〔钱〕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表证也。(洁古补遗云∶小儿外感于风寒,拘急呵欠,烦闷,皮毛涩,口中气热者,当发散。秋冬用温热药,春夏用凉寒药。)大青膏天麻(一钱) 白附子(生,一钱半) 蝎尾(去毒,生,半钱)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钱,研)天竺黄(一字匕研) 麝香(一字匕) 乌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半两)上同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或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

雄黄膏 治伤风温壮热引饮。

雄黄(小枣大,研,萝卜根水并醋一大盏煮尽) 甘草末 川甜硝(各三钱) 寒水石(研细,五钱匕)脑子(一字匕) 朱砂(五分)上研匀,炼蜜成膏,薄荷汤化下半皂子大。

上大青膏,发散贪睡,口气热,呵欠烦闷,表症者,盖为三岁以下小儿,未能言者设也。

〔《活》〕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方见疟。)〔海〕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及气不和者,四君子加细辛、栝蒌、桔梗各一分,生姜、薄荷煎。或加防风、川芎各一分。内有寒,及遇天寒欲发散者,则去栝蒌,加桔梗。多虚汗,夜啼者,加麦门冬。伤风身热头痛气促者,四君子加川芎、防风等分,细辛、羌活减半,同煎。

〔《活》〕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

〔云〕人参羌活散 治小儿寒邪,及瘟气时疫,疮疹,头痛体疼,壮热,多眠不语,潮热烦渴,痰实咳嗽。

羌活 独活 柴胡 人参 芎 枳壳(炒) 甘草(炙。各二两) 前胡 桔梗 天麻(酒浸,炙)地骨皮(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少许,同煎,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七宝散 治时气,头昏体热,小儿同乳母服,大人亦可。

紫苏叶 香附(炒。各三两) 陈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芷 川芎(各一两)上 咀,姜、枣煎服。

〔海〕麻黄黄芩汤 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痛,身热恶寒。

麻黄 赤芍 黄芩(半两) 甘草 桂枝(各二钱半)上为粗末,水煎服。

升麻黄芩汤 治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风。

升麻 葛根 黄芩 芍药(各五钱半) 甘草(一钱半)上 咀,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上惺惺散等药,发散头痛、发热、恶风寒表证者,盖为三岁以上小儿能言者设也。能言,故头疼、恶风寒可问而知也。前五方通治有汗无汗、恶风恶寒,第五方治无汗恶寒,第六方治有汗恶风。

〔钱〕与大青膏不解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热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此里症也。《洁古补遗》云∶大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子与服之。如清便自调,慎不可妄下,恐外热逐于内而变结胸,危证多矣。)大黄丸 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秘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宜服之。

川芎(半两) 黑牵牛(半两,半生半熟炒) 大黄(一两,酒蒸) 甘草(二钱半,炙)上为细末,稀糊和丸麻子大。二岁每服十丸,温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未利,加丸数。

〔《活》〕头额痛,身体发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饮、三黄丸主之。(四顺饮、连翘饮、三黄丸,并见痘门。)身体潮热,头目昏痛,心神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洗心散、调胃承气汤主之。(洗心散,见痘门。)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圣丸主之。(方见食癖门。)〔洁〕如身表无大热,而小便不利,是有湿热结膀胱,仍用胜湿药白术、茯苓之类利小便,则其热自退。

〔云〕小儿伤寒,烦热,小便赤涩,大便褐色,面赤热者,导赤散。

〔钱〕伤风兼藏∶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藏虚见故也。

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先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治阴厥有汗,脉沉微者。若阳厥无汗,脉沉滑者,不宜此法,宜大承气汤而加腻粉。)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下之,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脾脏虚也。当补肺,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吐泻。(治见吐泻门。治吐泻,用益黄散、白术散;发散,用大青膏。)〔汤〕治夹惊伤寒,热极生风,薄荷散。

薄荷叶(半两) 羌活 全蝎 麻黄(去节) 甘草(半分) 天竺黄 僵蚕 白附子(炮。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小半盏,煎至三分,加竹沥少许妙。

〔云〕小儿表伤寒,则皮肤闭而为热。盛即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也。大小便根据度,口中气热,当发之,宜大青膏。

肺盛,复有风冷,则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散风,大青膏主之。若止伤寒,则不胸满。

肾虚则畏明,宜补肾地黄丸。(有表者,间用大青膏发散之。)伤风,下后虚热,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小儿结热于内,口干而渴,身黄体重者,宜白术散。

〔汤〕伤寒发渴,宜白虎汤。

〔洁〕大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服之。

上三方,白术散治虚渴,为下后而食少胃虚者设也;白虎汤、大黄丸治实渴,为未经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设也。

〔洁〕伤寒咳嗽吐清水,哽气长出气,是肺之不足也。合用阿胶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热咳嗽吐痰者,当用褊银丸。(方见咳嗽门。)上二方治咳嗽,阿胶散治虚嗽,为哽气长出气者设也;褊银丸治实嗽,为痰盛喘满者设也。

若有表证恶风寒而嗽者,当用惺惺散、加减四君子汤、鼠粘子汤之类是也。

阴厥、阳厥。(见大法条。)〔洁〕身大热,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呕门。)〔汤〕伤寒呕者,枳壳半夏汤。

枳壳 半夏(各半两)上水一碗,姜十片,煎至小半碗。十岁以下作五服。

藿香正气散 治伤寒发呕。

藿香叶 浓朴(制) 半夏(制) 甘草(炙) 陈皮 苍术(米泔浸淘,各等分)上 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二分,去渣温服。

〔洁〕大吐者,当下之,白饼子、珍珠丸、消积丸。(三方俱见癖门)潮热,有时胸满短气,呕吐者,桃枝丸。(方见小儿积热门。)上七方,治伤寒呕吐。前二方治痰饮而吐,中一方治有表而吐,后四方治有里而吐。其桃枝丸治里热而吐,余二方治表寒而吐也。

〔汤〕伤寒自汗,当补虚和阴阳,小建中汤减桂,加黄 、人参、地黄。

黄 (一两) 白芍(三两) 甘草 人参 熟地(各半两)上 咀,每二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渣服。

小儿伤寒形症∶头痛 体痛 鼻塞或流涕 喉内喘息 两手脉洪数 颊赤眼涩 身上寒毛起 口鼻出水眼赤黄 口干涩 咳嗽 山根青色 喷嚏〔《活》〕头目疼痛,而畏人恶寒者,此伤寒证也。

〔云〕设令小儿卒暴身壮热恶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气热,为斑疹也,与伤寒表证相似。此胎气始发,自内之外,若与伤寒表证同治者误也,当作斑疹治之。

温病

(温病者,春月之温,病而不热也)〔田〕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服。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用白术散。如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汤。至六七日,大便燥结,用四顺饮子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膈丸下。初觉之时,疑是疮疹,只用葛根升麻汤解肌。

伤寒拾遗

治中风自汗,用桂枝汤;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汤。此仲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若元气暴亏者,以参、与桂枝、麻黄等药表散,此丹溪补仲景之法,亦百世不易者也。至于韩祗和戒桂枝而以中风伤寒通作一法治之者,此当时之权变,非百世之常行也。王海藏云∶仲景用桂枝,当汉之末也,韩祗和戒桂枝,当宋之隆也,时世之异,不可不知。今编祗和之法于篇末,以广后学之见云。

伤寒拾遗

韩氏和解因时法

伤寒病有可汗者,论中但统言其可汗症及可汗脉。或云脉浮而数,或云脉浮紧,或云脉浮无汗而喘,或云脉浮为在表,今略举数条,后人但凭其脉之大概,并不分脉浮有阴阳虚盛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症,误投发表药,则多变成阳毒之患矣。今举病患有汗恶风、无汗恶寒分二等,及据立春以后,立秋以前,气候轻重,各立方治之,庶学人易为开悟耳。

病患二三月以前,两手脉浮数或缓或紧,按之差软,寸关尺若力齐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投解表药,此是见里证未见表脉也。宜候寸脉力小如关尺,即可投解表药。大抵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未可投药;见脉未见证,虽少投药亦无害也。凡治杂病,以症为先,脉为后;治伤寒病,以脉为先,证为后。

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名曰伤寒。若关前寸脉力小,关后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调脉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葛根柴胡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人参桔梗汤主之。

调脉汤葛根(一两) 防风 前胡(去苗,三分) 甘草(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一块如小指大,劈破,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枣三个同煎。

葛根柴胡汤葛根(一两半) 柴胡(去芦,一两) 芍药 桔梗 甘草(炙。各三分)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葱白三寸,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