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34970800000074

第74章

〔《灵》〕黄帝曰∶人之哀而涕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涕泣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谓头中分也。)针灸内障有四法,此篇是其一也。

其二取肝。经曰∶肝虚则目 无所见,善恐,取其经厥阴与少阴,取血者是也。

其三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目 无所见,视寒热虚实取之也。

其四取阳跷。经云∶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上气不足,目为之瞑,补足外踝下留之是也。

〔《玉》〕眼久病昏花∶肝俞(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补三呼。)三里(一寸,泻十吸。)瞳子〔子和〕戴人女僮至西华,具急暴盲不见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穴,与项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

〔《甲》〕青盲,远视不明,承光主之。瞳子痒,远视昏 ,夜无见,目 动,与项口相参引,口不能言,刺承泣。目瞑,身汗出,承浆主之。

〔《撮要》〕眼无光∶商阳(一分,沿皮向后三分,泻之,灸。)〔《甲》〕青盲,商阳主之。 目,目 ,偏历主之。 目,目 ,少气,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目瞑,远视 ,目窗主之。青盲 目,恶风寒,上关主之。

〔《龙木论》〕内障根源歌∶不疼不痛渐昏蒙,薄雾轻烟渐渐浓,或见蝇飞花乱出,或如丝絮在虚空。

此般状样因何得,肝脏停留热与风,大叫大啼惊与恐,脑脂流入黑睛中。

初时一眼先昏暗,次第相牵与一同,苦口何须陈逆耳,只缘肝气不相通。

此时服药宜镇定,将息多乖即没功,日久既应全黑暗,时名内障障双瞳。

名字随形分十六,龙师圣者会推穷,灵药这回难得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强修将息根据前说,莫遣根据前病复踪。

针内障眼法歌∶内障由来十六般,学医人子审须看,分明一一知形状,下针方可得安然。

若将针法同圆翳,误损神光取瘥难,冷热先明虚与实,调和四体待令安。

不然气闷违将息,呕逆劳神翳却翻,咳嗽震头皆未得,多惊先服镇心丸,若求凉药银膏等,用意临时体候看。

老翳细针初复嫩,针形不可一般般,病虚新产怀娠月,下手才知将息难。

不雨不风兼皓月,清斋三日在针前,安心定意行医道,念佛亲姻莫杂喧。

患者向明盘膝坐,提撕腰带得心安,针者但行贤哲路,恻隐之情实善缘。

有血莫惊须住手,裹封如旧再开看,忽然惊振医重卜,服药三旬见朗然。

七日解封难见物,花生水动莫它言,还睛丸散坚心服,百日分明复旧根。

针内障后法歌∶内障金针针了时,医师言语要深知,绵包黑豆如球子,眼上安排日系之。

卧眠头枕须安稳,仰卧三朝莫厌迟,封后忽然微有痛,脑风牵动莫它疑。

或针或烙根据经法,痛极仍将火熨之,拟吐白梅含咽汁,吐来仰卧却从伊芳。

起则恐因遭努损,虽然希有也须知,七朝豉粥温温食,震着牙关事不宜。

大小便时须缓缓,无令自起与扶持,高声叫唤言多后,惊动睛轮见雪飞,如此志心三十日,渐行出入认亲知。

狂心莫忆阴阳事,夫妇分床百日期,一月不须临洗面,针痕湿着痛微微,五腥酒面周年断,服药平除病本基。

上《龙木谕》金针开内障大法,谨按其法,初患眼内障之时,其眼不痛不涩不痒,头不旋不痛,而翳状已结成者,宜金针拨去其翳,如拨云见日而光明也。今具其略于后。

开内障图圆翳(初患时见蝇飞、花发、垂蚁,薄烟轻雾,先患一眼,次第相牵,俱圆翳如油点浮水中,阳看则小,阴看则大,金针一拨即去。) 滑翳(翳如水银珠,宜金针拨之。) 涩翳(翳如凝脂色,宜针拨之。)浮翳(藏形睛之深处,细看方见,宜针深拨之。) 横翳(横如剑脊,两边薄中央浓,宜针于中央浓处拨之。以上五翳,皆先患一目,向后俱损。初患之时,其眼痛涩,头旋额痛,虽有翳状,亦难针拨。独偃月翳、枣花翳、黑水凝翳,微有头旋额痛者,宜针轻拨之。) 冰翳(初患时头旋额痛者,眼睑骨鼻颊骨痛,目内赤涩,先患一眼,向后翳如冰冻坚白,宜于所过经脉针其俞穴,忌出血,宜针拨动,不宜强拨。) 偃月翳(初患时微微头旋额黑花。) 青风(初患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先患一眼,向后俱损,无翳,劳倦加昏重。) 雷头风变(初患时,头旋,恶心呕吐,先患一目,次第相牵俱损,瞳人或大或小,凝脂结白。)

目疾门

能远视不能近视能近视不能远视

〔东〕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也,乃血虚气盛。血虚气盛者,皆火有余,元气不足。火者,元气、谷气、真气之贼也,元气之来也徐而和,细细如线。邪气之来也,紧而强,如巨川之水,不可遏也。

〔海〕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

〔东〕地芝丸 治目不能近视能远视,及大厉风成癞,悉皆治之。

生地(焙,四两) 天门冬(去心,四两) 枳壳(炒,二两) 甘菊花(去皮,二两)上同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茶清送下,温酒亦下,食后。六味地黄丸,亦治此症。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也。气虚者,元气衰弱也。

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海〕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宜补心。

〔东〕定志丸(出《局方》) 治眼不能远视,能近视者。

远志(去苗心,二两) 人参(一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菖蒲(二两)上为末,炼蜜丸,朱砂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目疾门

雀目(日落即不见物)

〔无〕蛤粉丸 治雀目,日落不见物。

蛤粉(细研) 黄蜡(等分)上溶蜡搜粉为丸,如枣大。每用猪肝一片,二两许,批开,裹药一丸,麻线缠入瓮内,水一碗,煮熟,取出乘热熏目,至温吃肝,以愈为度,神效。

〔《千》〕雀目方地肤子(五钱) 决明子(一升)上二味为末,以米饮汁和丸。食后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日服至瘥止。

〔世〕治雀目。用苍术四两,米泔水浸一宿,切作片,焙干为末,每服三钱,猪肝二两,批开糁药在内,用麻线系定,粟米一合,水一碗,砂锅内煮熟,熏眼,候温,临卧服之,大效。

〔《圣》〕治雀目眼,不计时月。用苍术一两,捣罗为末,每服一钱,不计候。

〔《心》〕雀目不能夜视∶神庭、上星、前顶、百会(各出血,以盐涂之,立愈。)又法∶照海、肝俞。

目疾门

目泪不止

〔《素》〕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 盲,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解精微论)〔子和〕凡风冲泪出,俗言作冷泪者,非也。风冲于内,火发于外,风热相搏,由是泪出。内外皆治,可愈。

治外以贝母一枚白腻者,加胡椒七粒,不犯铜铁,研细,临卧点之。治内以当归饮子服之。

当归 大黄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一两) 滑石(半两)上切碎,每服三钱至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七分,去渣,温服。

肝为泪。(全文见五脏。)〔垣〕水附木势,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肝木寡于畏也。

〔孙〕英宗朝国婆婆患眼冷泪,眼科医官,治二三年,不能疗,上召孙。孙至曰∶臣非眼科,但有药耳,容进方。用石决明一两,赤小豆一两半,半夏五钱,生斑蝥二十一粒,炒去头足,木贼五钱,为末,姜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方进,圣旨下眼科详定,眼科医官奏曰∶此方于眼科甚不相涉,斑蝥有毒,恐伤脏腑,不敢用。合再取圣旨,国婆婆闻之,曰∶眼科医官不惟不能,亦不愿使我治也,但合此药,纵伤无怨。上闻之,孙自进药服,经十余日愈八分,二十日全愈。时眼科并降两官,孙赏钱三十万。

《银海》止泪方苍术(米泔浸,一两半) 木贼(去节,二两) 香附子(炒,去毛)上为末,炼糊丸,如桐子大。食后,盐汤下三丸。

经云∶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则寒中而泣出,此中风寒泪出也。

〔河〕当归汤 治风邪所伤,寒中目,泪自出,肌瘦,汗不止。

当归 人参(各三两) 官桂(一两) 干姜(炮)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川芎 细辛 白芍药(各半两) 陈皮(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计时,并三服。

〔《本》〕治头风冷泪,庞安常二方。

甘菊 决明子(各二钱) 白术 羌活 川芎 细辛 白芷 荆芥穗(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食后,日三服。

又方川芎 甘菊 细辛 白术 白芷(以上各等分)上为末,蜡丸,如黍米大。夜卧服一丸,日中一时辰,换一丸。

〔《本》〕治风盛膈壅,鼻塞清涕,热气攻眼,下泪多眵,齿间紧急,作头痛,川芎丸。

川芎 柴胡(各一两) 半夏曲 甘草(炙) 甘菊 人参 前胡 防风(各半两)上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四片,薄荷五叶,同煎七分,去渣,温服。

〔《灵》〕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视,肺为之相,肝为之荣,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丹〕妇人患眼眵,不思食。

四物汤加白术、陈皮、黄芩、连翘,分六帖煎,食前热服。又灸合谷。

〔《肘》〕治眼泪出不止,用黄连浓渍,绵干拭目。

〔《山》〕风泪眼。九节黄连和槐树皮灰粗末,熬汤澄清频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