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云栖法汇
35066300000047

第47章

圣初来。始知令兄之讣。诸善友得无有退心乎。夫尚山斋而夭。人将谓斋能夭人。人不可持斋矣。然则颜子仁而夭。亦将谓仁能夭人。人不可为仁乎。尚山七月半在荒山。九月而奄忽。人命无常如此。正当感叹倍复精进耳。又肉食菜食。肥瘠或有之。寿夭不系也。传语诸友。幸甚。

再答曹鲁川书在圣初处。不知曾览否。其中恐辞太峻。因鲁川深达华严旨趣者。必乐闻谠论故也。

与王居士大琸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亦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与嘉兴许太微昆仲

孝子于其亲之亡也。虽与之俱亡。犹未尽其无穷之心。而古人毁不灭性。勉强于极哀之中而节其哀者何也。良繇我今此身即父母之身也。以此身修德立行。是吾亲常存而不亡也。不爱其身。而过哀成疾。使吾亲有知。则反贻其忧。是悲有余而智不足矣。孝子当局。我愚傍观。愿勿弃葑菲而深思之。宅上一门孝友。人世所希。废朽敬之爱之。故狂言至此。

与洪清远给谏广揞

大郎在山中。意欲相留消遣数日。恐二尊人悬念。又闻二郎病疡。不获终试。此所谓莫之为而为者也。两郎君皆美器。幸勿为过去无益之嗟。惟期振将来必胜之策。

与闻檀庵居士大晙

古德赠人以言。此行入仕莅政已在旦夕。护法一事试略陈之。盖闻佛法外护付与王臣。但今之护法有矫枉过正处置失宜者。遂致缁侣乐于庵居。苍生哭于原野。释子荣其鞶带。儒生褫其冠衿。岂不大可伤哉。惟我居士素仁者。今当以忠君爱民为处官之正务。次乃及于护法。护其理。不溺于其迹。护其正。不牵于其情。护其贤者。不护其不肖者。是之谓真护法也。尚留神焉。

与秦明中居士

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

所云开幽暗解业缚。若会。则幽暗即是光明。业缚无非解脱。如不会。但时时摄心念佛。久久静定。自能发慧。

修行亦不必烦劳。要紧在得自本心耳。然不可见恁么说。便拟拱手现成。所谓摄念体究者不可忽也。摄念体究亦非二法。摄之不已。心将自明。正体究时。即是收摄。但肯信行。俱获大益。

与秦任南诸郎君

昔人云。德行本也。文艺末也。本端而末正。则德行又文艺之资也。三位俱素质醇良。但今时习俗浇漓。易以移人。有志之士。当砥柱中流。不为所夺。他时后日出而有为。必作光明俊伟人物。不堕常流耳。

贪瞋痴号三毒。而瞋之为毒尤甚。一僧以勤俭力积。二十年成千金之产。偶与邻僧小事起争涉讼。旬日之间。废千金产都尽。二十年所畜荡于旬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岂不诚然乎哉。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故曰忍辱波罗密。

与苏州蔡坦如居士大玘

读书当家求子。皆人世间正事。但要不为所累。然三事非能累人。人自累耳。何也。读书虽做举业。至于得失。委之前缘。不生喜戚。则何累。当家虽营生计。而随缘随分。过得即休。无求富心。无好胜心。则何累。求子。虽无后为大。而不娶者乃为不孝。帝王亦有无子而藩枝入承大统者。岂无娶妾之资乎。有无不以动心。则何累。又复当知此三事者。虽曰正事。亦实虚幻。如水中月。如梦中境。即于是中忙里偷闲。时时省觉。回顾正念。一朝惑破。方始帖然矣。

与湖州钱孺愿居士大琨(时发愿行三千善)

古云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又云人定亦能胜天。还带而位至三公。渡蚁而名题首选。但决志行善而已。

与李景山总戎广铸

昨西湖送生金不遇。今有一言相劝。令孙事千万息灭哀苦。放下放下。何以故。此即前孙重来讨债。今若哀苦。彼必重来。依旧不育。飘然而去。重增悲恼。若放下息苦。彼则绝望不来。当有真子真孙至矣。千万息苦。放下放下。至嘱至嘱。但不退心。力行阴德。自获善报。

与钱居士广云

被人世之流言事小。笃天伦之至爱事大。为手足之情恋恋。致功名之路迟迟。此圣贤心地也。百口难诬方寸真。一忍能消千种障。都君之忘怀盖井。弘公之不问射牛。高出寻常万万矣。念之哉。

与徽州吴居士大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怀善愿。天必从之。必崇其福。必永其寿。必遂其名。必昌其后。但自勤修善功。不必问乎休咎。

与陈春阳居士

念佛涉于事相。此谬人臆说。不足信也。有净土疑辩。曾送览否。今再奉一本。又楞严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岂得无繇发明乎。幸更一观之。又昨论天台禅门口诀。有答宋化卿为令亲索口诀书录上。此书实非天台正旨。禅门大道。不可因口诀二字生奇特想。天台自有正修行文。禅门自有真祖师意。何乃弃黄金而宝铜铁。进士科不应而应三考也。闻放生舟中亦论及此。有劝我行持者。虽好心爱我。非我所愿也。幸转达之令亲。

与汤邻初郡丞

忆童稚交情。恍然如昨。而彼此白首矣。浮生梦幻。良可浩叹。江右二曾君来谒之便。因致旷别之感。

与查虞皋大参

曾氏伯仲。奇士也。其构难亦奇。难作而出百死得一生。居然正其志也。为益奇。但不自觉其奇之过而伤于激。为时所恶。其心则可原可悯。使不终落落。后登仕籍。必当有所建明。不负昔日受知于门下也。昨日来山中。即拟晋谒。而以雨阻迟迟至今。不肖又病体不能与之俱。歉歉。外山刻二种附上。不尽。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入道多门。直捷简要无如念佛。念佛一门。上度最胜利根。下至极愚极钝。盖是彻上彻下之道。勿以俗见摇惑。古来尊宿教人看话头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无字。或看万法等。不一而足。今试比例。假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与念佛是谁极相似。若于是谁处倒断。一归何处。不着问人自豁然矣。古人谓念佛人欲参禅。不须别举话头。正此意也。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

与江西黄彭池司理

夫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空则业空。业空则身空。身且空。病安从生。愿空其心。即大忤意事。亦付之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怡然坦然不以介意。但回光内照。不惟却病。而道从此入矣。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构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繇。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悬殊也。

与湖州顾居士广佐

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於呼吸。为一切人言也。况八十者乎。家事当处置皆悉处置。当嘱付皆悉嘱付。常令心无一事。二。除大事外。其余琐细诸事亦悉屏却。三。除大小诸事外。又有过见未来浮游乱想。灭之则复生。驱之则愈至。即当猛提正念与之斗战。暂时不胜。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尽。天下太平矣。以上虽分三项。总之皆属妄想。如梦中事。如镜中影。如水中月。尽空无实。迷惑世人。须以正智破惑。

与钱居士广艺

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空则业空。业空则身空。身空则病空。万缘放下。一心正念。一心正念者。但置一声佛于清净心中也。

与洪居士大懋

疏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但观一佛成。往生已上上品矣。但此一时且一意举业。待夺锦标回。重整前愿未晚耳。

与谢居士广

尊翁虽逝。人子之身即父母遗体也。以此遗体一心念佛。是报亲恩大方便。亦即是自己超生死最上大方便也。

与智真侍者

特嘱付李二道者伴你同回。如何先打发他。自却担阁。出家当远离恩爱。唯除父母时或一看而已。此外探亲望眷访友交朋皆所不宜。我今年迈。在世无多。汝虽年幼。而非长寿人。亦在世无多。不及时进一步。唐丧光阴。后悔无及矣。可细思之。速回。更不可再游衍也。

与甥许东湖

近日服药何如。昨想人世无常。光阴迅速。至亲骨肉中至诚忠厚者东湖一人而已。宜省此意。悟人生梦幻。万事虚假。穷通得失付之宿缘。开怀解忧。徜徉自得。付家诸子。忙里偷闲。愠中作乐。念佛消遣。以终天年。斯名智人。毋徒自苦。终何益也。

与三文学论文

三君佳作。大略俱是用意精深。而措语尚滞。未得语意圆融。使阅之者不费思量。一经眼便击节叹赏耳。得无拟时大过致然耶。愚以为不必故起心迎合时好。但贵潜心看书。使见地了了。而多读以辅之。多作以熟之。一旦豁然贯通。则落笔时横倾竖泻。滚滚不穷。自然成章。无艰难劳苦之态。不拟时而自合于时矣。隋珠和璧。真宝自然。亦何患其不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