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16

第16章 鱼纲(2)

体呈圆筒形,背部较平直腹部圆,前部平扁向后渐侧扁。头短平扁,吻宽而短,口小亚下位,呈“人”字形。唇厚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完全被眶前骨掩盖,后端不外露。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的凹陷嵌合,上下颌边缘具有绒毛状细齿。眼大外披有一层厚的脂膜称脂眼睑,盖住瞳孔的1/3。鳞大,除吻部外全体被鳞;胸鳍位置高与眼平行,基部有一大的长形鳞片;腹鳍腋部也有一个三角形瓣状的大鳞;侧线不明显。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短小由4根硬棘组成,位于体正中;第二背鳍在身体后部与臀鳍相对。尾鳍叉形。头部及体背苍黑色,体两侧灰白色,体侧上半部有7条纵的黑色条纹,腹部白色,各条纹间有银白色的斑点,各鳍灰白色。

鲅是脊椎动物属于鱼纲鲅科,又称蓝点马鲛。体长而侧扁,长约1米,体重达4.5公斤以上,体银灰色具有暗色横纹或斑点侧线呈波浪形,吻尖突口大斜裂,牙侧扁而尖利,上、下颌各有1行,鳞细小或退化。背鳍2个,第2背鳍及臀鳍后部各具有7~9个小鳍。尾柄细而有力,尾鳍叉形为上中层中型海产经济鱼类,常结群作远程生殖洄游。性凶猛且游泳敏捷迅速,常成群追捕小鱼和虾等。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东海、黄海、渤海较多,肉可供鲜食或制成干品、罐头食品,肝是制造鱼肝油的原料。

带鱼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是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动物,带鱼的体型正如其名,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1996年3月中旬浙江有一渔民曾捕到一条长2.1米、重7.8公斤的特大个体,这条“带鱼王”后来被温岭市石塘镇小学的生物博物馆收藏。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

豹鲂

鲉形目豹鲂科鱼类的通称,有4属6种,其中中国产3属4种。体长约300~450毫米。体延长,粗壮,略平扁,向后渐尖细。头大,方形,全被骨板。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凹。口小,下颌较短。上下颌具颗粒状牙,犁骨和腭骨无牙。鳃孔小,垂直;假鳃发达。前鳃盖骨具长棘。鳞片中央有1纵嵴,尾基具2~3强嵴。第1和第2背鳍间有一不活动鳍棘,第一背鳍前方有1~2游离鳍棘。臀鳍短于第二背鳍;胸鳍长大,分两部,前部鳍条短,后部鳍条伸达或伸越尾鳍基底;腹鳍尖长;尾鳍凹入。胸鳍翼状,略能飞翔。胸鳍前部的短鳍条可在海底爬行。鳔能发声。广布于太平洋和东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为暖水性海洋鱼类。

金枪鱼

金枪鱼体呈纺锤形,具有鱼雷体形,其横断面略呈圆形。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鳞已退化为小圆鳞,适于快速游泳,一般时速为每小时30~50公里,最高速可达每小时160公里,比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还要快。金枪鱼若停止游泳就会窒息,原因是金枪鱼游泳时总是开着口,使水流经过鳃部而吸氧呼吸,所以在一生中它只能不停地持续高速游泳,即使在夜间也不休息,只是减缓了游速,降低了代谢。金枪鱼的旅行范围可以远达数千公里,能作跨洋环游,被称为“没有国界的鱼类”。根据科学家研究,金枪鱼是唯一能够长距离快速游泳的大型鱼类,实验显示,金枪鱼每天游程可以达到230公里。

比目鱼

比目鱼又叫鲽鱼、板鱼、偏口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合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比目鱼幼体,完全不像父母,而且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睡眠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的形态开始变化。当比目鱼的幼体长到1厘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比目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了。比目鱼是名贵的海产,渔业上把它叫做牙鲆。牙鲆的身体一般长25厘米到50厘米,最大的牙鲆有70厘米。牙鲆会根据季节的更替,做短距离的集群洄游。在我国沿海,牙鲆有广泛的分布。黄海、渤海的渔民们用海底曳网捕捞牙鲆。新鲜的牙鲆可以食用或者制作成罐头,牙鲆的肝脏还可以提炼鱼肝油。

刺鳅

刺鳅身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着。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鱼是鲈形目科属的一种,又称印头鱼、吸盘鱼、粘船鱼。体细长,一般体长220~450毫米,最大体长约达1000毫米。前端平扁,向后渐尖,渐成圆柱状。头稍小,头及体前端的背侧平扁,有一长椭圆形吸盘,头的腹侧稍圆凸。吻很平扁、宽,前端略尖。眼小侧位,距鳃孔较距吻端近。眼间隔很宽平,全由吸盘占据。背鳍2个,第一背鳍变成吸盘,第二背鳍长,始于肛门后上方的附近,前端鳍条较长,最后鳍条的末端伸不到尾鳍基。小鱼尾鳍尖形,大鱼渐变为叉状。鱼广布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中国沿海均产。

躄鱼

躄,在汉语字典里作“跛脚”解,故躄鱼又名“跛脚鱼”。躄鱼生活在热带的珊瑚礁或海藻繁茂的海底。与鮟鱇同类,体形和颜色随周围环境改变,很难辨认。躄鱼有和鮟鱇相似的触角,前端有饵样的皮肤,用它呈8字形摇动,引诱鱼上钩而一口吞下。躄鱼不太会游水,使用胸鳍和腹鳍行走,样子很像蛙,大概因此而得名。

海蛾鱼

海蛾鱼身体扁平窄长,鱼体全被以骨板尾部细长,头部很短。吻部特别突出延长,呈扁平的长柄状,两侧具细锯齿。眼大,圆形。鼻孔小而不显。口小,下位,两颌无牙齿。鳃孔很小,背、臀鳍较小,相对完全位于尾部。胸鳍发达,侧位,腹鳍腹位,近后方,尾鳍后缘截形。体被以骨板,无鳞。躯干部骨板密结,不能活动。尾部尚可活动。体呈淡铬黄色。体背方,背、胸,尾鳍的鳍条上散布有细小绿褐色斑点,腹面及臀、腹鳍淡黄白色,体上还有不明显的4~6条暗绿褐色横带。

河豚

河豚的身体短而肥厚,它生有毛发状的小刺,它的皮坚韧而厚实曾经被人用来制作头盔。河豚的上下颌的牙齿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好像一块锋利的刀片。这使河豚能够轻易地咬碎硬珊瑚的外壳。河豚大都是热带海鱼,只有少数几种生活在淡水中。河豚一旦遭受威胁,就会吞下水或空气使身体膨胀成多刺的圆球,天敌很难下嘴。许多种类的河豚的内部器官含有一种能致人死命的神经性毒素。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其实,河豚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河豚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国内外,都有吃河豚丧命的报道。虽然,品尝河豚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是由于河豚的味道十分鲜美。所以,还是有众多贪食的人拼死吃河豚。世界上最盛行吃河豚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各大城市都有河豚饭店。厨师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毕业考试时,厨师要吃下自己烹饪的河豚。因此,有些技术不过硬的人,就不敢参加考试逃跑了。河豚游得很慢。这是因为大多数鱼通常在身体的后半部所具有的游泳肌肉。河豚只好利用左右摇摆的背鳍和尾鳍划水。河豚的牙齿与刺豚的牙齿很相似。河豚的牙齿融合成一个喙。上下鹗的牙齿用来咬碎软体动物和珊瑚。河豚将这些生物活的部分连同蟹、蠕虫和藤壶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

食蚊鱼

食蚊鱼是鳉形目鳉亚目胎鳉科食蚊鱼属的一种。体长形,略侧扁,长仅15.5~37.5毫米。雄鱼稍细长,雌鱼腹缘圆凸。头宽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口裂横直。齿细小,头和身体均被圆鳞,无侧线。雄鱼臀鳍第3~5鳍条延长,变形为输精器,尾鳍圆形。原产自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虫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国家移殖。1935年引入中国。为小型淡水鱼类。喜生活于缓静水或流水体的表层。通常雌鱼大于雄鱼。卵胎生。仔鱼产出后即能活泼游泳,其体长约5毫米。仔鱼以轮虫类为食。成鱼因吞食孑孓而成为蚊虫的天敌。亦作观赏鱼,无食用价值。

草鱼

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丛生地带)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草鱼与青鱼、鲢鱼、鳙鱼合称四大家鱼。

鳊鱼

鳊鱼俗名青片,一般体长20~25厘米,体重250~500克,体略侧扁。吻钝,向前突出。口极宽,横裂,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2行,侧线鳞72~82。腹部圆,无腹棱。尾柄宽大,尾鳍中间截形,两边缘斜上翘,呈新月牙形。体被微黑色,腹侧淡白色,胸鳍黄棕色,其他各鳍色较淡。鳊鱼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不少地方已开展人工养殖。由于它生长较快,为普通食用鱼类之一。

三角鲂

三角鲂又叫三角鳊、乌鳊,体高,侧扁,头小,呈菱形。其外形特征与长春鳊基本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三角鲂的上颌与下颌等长,长春鳊的上颌稍长于下颌;三角鲂的腹较短,由腹鳍基部起至肛门,长春鳊的腹较长,由胸鳍基部起至肛门;三角纺的头背和作背面为灰黑色,侧面为灰色带浅绿色,腹面银灰色,各鳍青灰色,长春鳊整个身体呈银白色;三角鲂每个鳞片中部为灰黑色,边缘较淡,组成体侧若干灰黑色纵纹,长春鳊则无;三角鲂尾鳍叉深,下叶稍长,长春鳊尾鳍两叶等长。它主要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流域及广东等地。三角鲂因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可达5千克左右,其鱼肉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脂肪,是一种较贵重的经济鱼类。

赤眼鳟

赤眼鳟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红眼棒、野草鱼、醉角眼、红眼鳟、红眼鲮。体长,略呈圆筒状,腹圆,后端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吻钝,口呈弧形。外形酷似草鱼,唯眼上半部具红色斑而得名。上颌两侧有2对极短小的须。下咽齿3行,顶端稍呈钩状。眼大,近吻端。体背深灰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每个鳞片后缘有黑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赤眼鳟为中层鱼类,喜欢栖居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和湖泊。河水上涨时进入小河中,生殖期集群活动。幼鱼常在江湖沿岸浅水中觅食,食性杂,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等。生长速度较慢,个体不大,3冬龄时体重不满半公斤,最大个体仅有2~2.5公斤。2龄达到性成熟,生殖季节在5~8月,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区域产卵,也有的在浅沙滩上产卵。

鲢鱼

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以浮游植物为食。3龄可达性成熟。鲢鱼多于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幼鱼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鲢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湖水降落,成熟个体又回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未成熟个体大多数就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

鳙鱼

鳙鱼属于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它的俗称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鳙鱼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性成熟年龄为4~5龄,鳙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

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