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五灯全书
35244300000272

第272章

臨濟宗

南嶽下三十五世隨錄

蘇州秀峰岫雲瑋禪師

長洲顧氏子。年十二。白父求出家。投虎丘西隱房本如披剃。取名法恒。年十六。採茶入苕山。虎為引道。黃石齋太史。異之曰。此沙彌。他日肇興祖庭無疑也。年二十五。隨古南門。謁天童悟於大鑒堂。旁僧曰。此僧從虎丘來。悟曰。我早已識渠。命隨眾滌食器。每進方丈參諮。屢遭痛棒。門呼之曰。爾滌食器多時。摸著碗底否。師大疑。猛力參究。忽一夕下單捲簾。洞然大徹。亟趨見悟。悟曰作麼。師便展坐具禮拜曰。謝和尚不通一線之恩。悟微笑而頷之。親炙既久。將辭行。悟曰。聞汝在山打飯。牧書記。是難親近的人。汝善事之。後門開法古南。命師為第一座。一夕晚參。門曰。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只是下面一箇字。山僧續不來。請大眾續看。師出眾曰。賊。門可之。乃付源流衣拂。偈曰。太白寮中曾九拜。荷擔大事許英靈。只今致囑無他語。大器由來必晚成 住秀峰上堂。今朝十月十有五。初搆茅堂擊法鼓。雖然此地舊祖庭。數百年來少香火。病僧養病煨藥爐。豈暇開爐煆佛祖。現前一眾賢兄弟。各自摩裩并擦褲。阿呵呵。太湖三萬六千頃。秀峰插天青一朵。仔細看莫麤鹵。甜瓜徹底甜。苦瓜連根苦。以拂子擊禪床 挂鐘板曰。上祖風流。叢林標格。滿耳非聲。滿眼非色。畢竟明明是何物。遂擊曰。一椎打就。徹髓徹骨 小參。萬法是心光。銀山鐵壁。諸緣惟性曉。鐵壁銀山。直下透得。本無迷悟人。其或未然。只要今日了 康熙丙辰六月。師示微疾。二十一日沐浴更衣。留偈曰。吾年六十七。世緣今已畢。長歌歸去來。扶桑日初出。泊然而寂。塔全身吾家山麓(牧雲門嗣)。

嘉善大勝崇巳峻禪師

吳興施氏子。母夢旛葢擁異僧入室而生。襁褓中。解稱佛號。髫年失怙恃。決志出家。投嘉善慈雲。禮秀峰薙染。往參金粟乘。求進堂結制。參萬法歸一話。至第七日。早行至殿。聞打鐵聲有省。詣方丈。呈所得。乘曰。不虗此來。師禮退。復上天童。掛搭堂中。一日維那監香。問師曰。別人經行。你在此做甚麼。師掣香板便打。那退後。師曰。接取香板去。那無語。師曰。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裏。一日首座落堂勘問。師經行不顧。座劈胸扭住曰。你也道道看。師便掌。座曰。未在更道。師復掌。座休去。時一眾駭然。解制後。再參古南門。命頌靈雲見桃花公案。師曰。眼睛打失桃花裏。本末相通不自私。獨有玄沙能合調。一回拈出一回奇。門頷之。晉後堂職。由自晨參夕叩。痛拶深錐。輙欲呈解。便遭熱罵。將從前所得。一旦釋然。門鳴鼓上堂。授師衣拂源流。出住武塘大勝 上堂。問如何是宗門中捷徑一路。師曰。十字縱橫。曰如何履踐。師曰。驀直去。乃曰。一炷香焚。三通鼓罷。八字打開。十字成現。有眼共見。有耳共聞。不是諸佛機。亦非祖師意。若是箇漢。聊聞舉著。一肩承荷得去。則事出當然。多少省力。便能握金剛王寶劒。七縱八橫。受用自在。控過量機。發過量用。雖然。不可便喚他作過量人。何以。阿呵呵。好大哥。那箇男兒不丈夫。卓拄杖下座 上堂。時節不相饒。又逢六月望。不扯閒葛藤。直截提向上。遂拈拄杖。卓一卓。喝一喝 秉拂小參。心生法亦生。心滅法亦滅。心法兩俱忘。紅爐飛片雪。到者裏。取不得捨不得。是不得非不得。名不得狀不得。臨濟喝。拈向一邊。德山棒。置之一處。敢問眾兄弟。只如山河大地。見聞覺知。且道。是心耶。是法耶。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小參。山空木落。古佛家風。月白霜清。衲僧活計。若能從自己庫藏中。運出七珍八寶。堪與從上佛祖。把手共行。金聲玉振。電卷星馳。隨處皆真。全彰寶印。還委悉麼。家家門前火把子 小參。新月挂檐牙。寒松暄夕籟。萬古不異今。千聖無別道。非心非物。非色非聲。到者裏。不論智如鶖子。辨若滿慈。貴在當陽直入還有與麼人麼。其或未然。靠拄杖曰。放過一著 小參。談元談妙。說性說心。俱是諸方煎過底藥滓。行棒行喝。舉古舉今。乃是弄猢猻底家具。峻上座。今晚總不恁麼要與眾兄弟。別開一路。獨步大方。驀擲拂子曰。看脚下 小參。師豎拄杖曰。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且道。作麼生得相應去。拈拄杖。卓一卓曰。嘉善原是魏塘鎮 問如何是座元。師為人處。師曰劄。僧擬議。師便打 問如何是天童境。師曰。廿里徑松千里秀。萬工池水四時清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巍巍堂堂。煒煒煌煌。曰謝師答話。師噓一聲 師于康熙甲寅八月示疾。至重陽日。沐浴更衣。問眾曰。此是甚麼時節了。眾曰。日中午時。師曰。胥山東北。虗空迸裂。乘此而行。正是時節。且道。老僧行到甚麼處去。眾中還有道得的麼。眾無語。遂大喝一聲而逝。世壽六十有五。僧臘四十。奉全身。塔于祖燈菴之西北隅(古南門嗣)。

汾陽龍光達本元禪師

上堂。問正大光明。日被日光所轉。夜被月光所轉。黑暗被燈光所轉。請問。和尚如何不被一切所轉。師劈頭打曰照天照地無遮礙。僧失色。師乃曰父母未生前。鼻孔撩天。脚跟朝後。眉毛向前。大眾會麼者僧所問。不被日光所轉。月光所轉。不被黑暗燈光所轉。你自己帶得一片鏡不識。喝一喝。下座 問如何是弟子安身立命處。師曰。上是天下是地(牧雲門嗣)。

湛虗微禪師

參古南門。充西堂。一日瑋首座秉拂上堂。師問曰。格外酬機即不問。箭鋒相拄事如何。座曰。兩眼對兩眼。師曰。恁麼則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座曰。難瞞識者。師曰。非兄不委。座曰。塗污人不少。師便喝(牧雲門嗣)。

松江南禪識得純禪師

成都資縣賈氏子。幼失怙恃。投東皐脫白。原名果程。參天童悟。棒頭有省。譽騰叢席後佐古南門付囑。歷住玉峰度門。吳江黃溪。上堂。我本無生。應緣而有。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拈拄杖曰。者箇木上座。不從前際生。不從後際滅。諸人還識得麼。若識得。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用勵自覺之智刃。剖開纏內之心珠。如其未委。不覺日又夜。爭教人少年(牧雲門嗣)。

紹興雲門雪厂白禪師

吳江人。十九薙染。潛心教觀。因詣博山受具。力事參究。再謁天童悟于育王。纔擬問。悟便打。如是數問數打。忽得入處。趨方丈呈所見。悟曰。適來且置。祇如昨夜老僧舉洞山掇過菓桌因緣。汝試下一語。師便作撼桌勢。悟曰。未在更道。師掩耳便出。悟便休。值古南門住棲真。舉師充第一座。茶次。門曰。一切公案。當以薰風南來之旨為第一。師曰。道甚麼。門曰。汝意如何。師抖擻便起。門曰。是則是。恐墮毒海。師便喝。門休去 住寶掌。因雪示眾。連日雪霏霏。行人盡皺眉。竹橋山店遠。路滑酒帘迷。白野蒼溪斷。疎籬玉巘低。山僧無剩語。怕冷拄柴扉。若會元中的。頭頭是上機 因雨上堂。山菴連日雨聲不息。直得若耶溪動底奔雷。秦望峰迷天潑墨。柴關晝掩。寒香拂拂。一一皆呈奇特。正當恁麼時。真實受用一句。又作麼生。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 一日知客領新到。僧禮拜。師曰。作甚麼。曰請和尚明日上堂。師劈脊便打。曰為甚麼聻。師曰。與汝上堂了也。僧便禮拜。師曰。劒去久矣 示眾。半雨半不雨。千峰布袋裏。欲晴不得晴。淡日吐圓晴。我也惺惺。你也惺惺。若也見未徹。新羅昨夜打三更 示眾。山僧院子初住。百為未集。那討得箇閒工夫。與眾兄弟說話。雖然。還有撥忙作閒。笑傲林泉者麼。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上堂。舉天童師翁。因僧問。離却拄杖子。請師道一句。翁掌曰。不是拳頭。定是巴掌。僧禮拜。翁更以脚踢曰。更有脚尖在。師曰。者僧只解馬前潑水。不解馬後收滴。若問白上座離却拄杖子別道一句。但與呵呵一笑。管教這漢疑三十年 上堂。妙辯非干舌。談元口不開。鴉鳴并鵲噪。蚯蚓舞三台。百口同一舌。并將致問來。一僧出欲禮拜。師曰。拈却門前下馬臺 小參。舉雪菴上堂曰。乍住城隍寺。無東又缺西。汝纔擡眼看。我便放頭低。鬚髮白如雪。身心爛似泥。本來無佛法。何處是全提。後來有箇雅山曰。水自悠悠雲自閒。紫廛原不異青山。缺長欠短尋常事。只恐葫蘆醋不酸。師曰。雪菴語不關風。雅山綿中有刺。山僧則不然。倦臥雲屏歲月流。閒擕竹錫立滄洲。客來席地無他供。銀海千峰月一鈎 據室。以拄杖按膝曰。近來師僧家。箇箇水漉漉地。自謂。不避風雨。而能躡足。龍門不知新報恩。鶴髮鷄翁。那討得閒工夫。與汝撩鈎搭索。棘句鈎草。畢竟如何。擲拄杖曰。新羅附子。舶上茴香(牧雲門嗣)。

興化完白璧禪師

久在古南位下。充維那。一日問瑋首座曰。如何是師眼目。座舉起素珠。師曰。昔日典座。踢倒淨瓶。便住溈山。意旨如何。座放下素珠。師曰。古南一枝正法眼。流出梅溪遍界香。師以遊戲神通為佛事。臨寂之日。預誡太史周漁曰。我死了燒了。將骨散四野。池塘裏免得。留作笑話。取琴撫曲而逝。茶毗。後周太史。收骨貯錫亟。外裝檀匣。供花園櫝中。一夕誤為盜負去。太史追尋虔切。感神示夢果得迎。獲建塔焉(牧雲門嗣)。

泰興長生印象詮禪師

出隊回。上堂。一向孤峰獨宿坐斷白雲終不妙。一向十字街頭拖泥帶水太無端。祇貴多頭不住。獨脫自由。可謂鬧市裏天子。百草頭祖師。逢人乞得一文錢。風流滿世。且教鉢盂口向天。此話大行。良久曰。看看。只要臨行乘快便。脚頭脚底好生涯(牧雲門嗣)。

金陵蔣山圓明顯禪師

參古南門於棲真。門曰。你號甚麼。師曰圓明。門曰。如何是圓明底事。師呈頌曰。頂門正眼極圓明。廓地拻天本現成。直下一錐錐瞎了。濟宗之道始流行(牧雲門嗣)。

佛國南音言禪師

結制上堂。舉臨濟上堂曰。有一無位真人。常在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大眾。還看得臨濟無位真人著落處麼。若也看破。不直一星子。適或低頭妄想。冷地追思。不惜老婆舌頭。分明指出。以拄杖東西點曰。蔣山作眉。元湖為目。正體堂堂。何煩卜度。還見麼。如不見。未免布袋頭。却被山僧把住。且過一冬。直待來春。為汝等道破。振威一喝曰。伏惟珍重 臘八上堂。不覩青天大日輪。却於夜半覩明星。瞿曇有眼成顛倒。錯認葫蘆作帝瓶。祇如今日不錯認時。且又誰迷誰悟。誰見誰不見。還委悉麼。以拂子打圓相曰。高著眼。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解制上堂。打開布袋頭。放出摩霄鶻。繫箇水雲包。江南與江北。芒鞵抖擻舊蝦鬚。那管石頭滑不滑。所以道。去去實不去。途中好善為。來來實不來。路上莫催回。若論去實不去。來實不來。為甚又道箇途中善為。路上催回底道理。現前大眾。若向者裏。倜儻分明。佛國寺裏。一冬鹽醬。庶不狼籍。設或不知東西。不識好惡。那識他家門戶。諸人性命。依舊落在山僧手裏。雖然如是。逗到今日。山僧索性。做箇好人。將一首古人現成詩。為諸大眾。留別去也。楊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羗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牧雲門嗣)。

嘉興天寧古雲傑禪師

上堂。昨日春雲靉靆。今朝春日晴明。黃鸝樹底兩三聲。當陽顯出毗盧印。靈利衲僧。若能機先委悉。何煩擊鼓鳴鐘。更要重陞斯座。大眾。豈不見世尊道。汝等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眾中還有不以緣心聽法。而得法性者麼。不妨出來與天寧相見。喝一喝。卓拄杖 佛成道日上堂。舉拂子召大眾曰。見麼。良久曰。古佛過去久矣。汝諸人。在這裏覓箇甚麼。下座 普茶示眾。九旬安眾。空中求鳥跡。結制開爐。水底覓魚踪。諸人洗面摸著鼻。喫茶打溼嘴。向箇裏一肩擔荷得去。說甚麼教外別傳。祖師心印。設使未得。前頭大有霜雪在 示眾。四月郊原烟雨足。今朝恰值是十六。殿前紫燕語喃喃。露出本來真面目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意旨如何。師曰。此問不惡 問。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本來無面目。曰學人禮拜去也。師曰。有甚交涉 問如何是佛。師曰。山僧有眼不曾見(牧雲門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