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永乐大典残卷
35246900000383

第383章

二纸子

道家子书六

冠子

【仙传】

楚人,当春秋战国时,隐居,衣弊履穿,以为冠,莫测其名氏。著书言道家事,盖其学出于黄老,然其经营驰骋天下之志,未始一日忘,以足窥其万一。其书篇目曰《博选》,详迭字。曰《著希》,详希字。曰《夜行》,详行字。曰《天则》,详天字。曰《环流》,详流字。曰《道端》,详道字。曰《近迭》,详迭字。曰《度万》,详万字。曰《王钅夫》,详钅夫字。曰《泰鸿》,详鸿字。曰《泰录》,详录字。曰《世兵》,详兵字。曰《备知》,详知字。曰《兵政》,详政字。曰《学问》详问字。

【汉志】

《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为冠。师古曰:以鸟羽为冠。

【隋志】

《冠子》:三卷楚之隐人。

【玉海】

《冠子》《汉志》:道家一篇,楚人,居深山。以为冠。

《隋志》三卷书目同。楚之隐人。韩愈谓其词杂黄老刑名。

柳宗元以为好事者伪为其书。

晁氏志著书十五篇,论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三卷。

今本博选至《学问》分为四卷。

【宋陆佃陶山集】

《冠子序》:陆子曰:冠子楚人也,居于深山,以为冠,号曰冠子。其道驳,著书初本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传》曰:申韩厉名实切事情,其极惨石敫少恩,而原于道德之意,盖学之弊有如此者也。故曰: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呜呼,可不慎哉!此书虽杂黄老刑名,而要其宿,时若散乱而无家者。然其奇言奥旨,亦每每而有也。自《博选篇》至《武灵王问》,凡十有九篇,而退之读此,云有六篇者非全书也。今其书虽具在,然文字脱谬,不可考者多矣。语曰: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岂虚言哉!余窃闵之,故为释其可知者,而其不可考者辄疑焉,以氵矣博洽君子。

【文献通考】

《冠子》八卷

晁氏曰:班固载,冠子,楚人,居深山,以羽为冠,著书一篇,因以名之。至唐韩愈称爱其《博选》《学问篇》,而柳宗元以其多取贾谊《服鸟赋》非斥之。按《四库书目》《冠子》三十六篇,与愈合。已非《汉志》之旧。今书乃八卷,前三卷十三篇,与今所传《墨子》书同。中三卷十九篇,愈所称两卷皆在,宗元非之者,篇名《世兵》亦在,后两卷有十九论,多称引汉以后事,皆后人杂乱附益之。今削去前后五卷,止存十九篇,庶得其真。其词杂黄老刑名,意皆浅鄙,宗元之评盖不诬。《周氏涉笔》曰:韩文《读冠子》仅表出首篇四稽五至。末章一壶千金,盖此外文势阙,自不足录。柳子厚则断然以为非矣。按《王钅夫篇》所载全用楚制,又似非贾谊后所为,先王比闾起教,乡遂达才,道广法宽,尊上师下,君师之义然也。今自五长,里有司,扁长,乡师、县啬夫,郡大夫,递相传告,以及柱国令尹,然动辄有诛,柱国灭门,今尹斩首,举国上下,相持如束湿,而三事六官,亦皆非所取,通与编氓用三尺法,此何典也?处士山林谈道可也,乃妄论王政,何哉?陈氏曰:陆佃解今书十九篇,韩吏部称十有六篇,故陆谓其非全。韩公颇道其书,而柳以尽鄙浅言,自今考之,柳说为长。《崇文总目》今书十五篇,述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唐世尝辩此书后出,非古所谓《冠子》者。

【唐韩昌黎集】

《读冠子》:《音曷,楚人,居深山,以鸟羽为冠,曰冠子,班固曰,道家者流。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九,方作六云。今《冠子》自《博选》至武灵王问凡十九篇,此只云十六篇。未详。

今按方盖不见或本已作九也,或无杂字非是。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至或作室,遇下或有其字,功上或有其字。《学问篇》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船,一壶《尔雅》:壶,瓠也。《国语》云:苦瓠不才,共济而已。注云:佩匏可以渡水。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壶,或作瓠,音义同,灭方作咸,注下或有者。

【柳宗元集】

《辩冠子》:童云:音曷,楚人,居深山,以鸟羽为冠,雉。余读贾谊《服鸟赋》,嘉其词,而学者以为尽出《冠子》《冠子》上九篇,论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其《世兵篇》头,与《鹏赋》相乱余往来京师,求《冠子》无所见。至长沙,始得其书,读之,尽鄙浅言也,唯谊所引用为美,余无可者,吾意好事伪为其书,反用《鹏赋》以文饰之,非谊有所取之,决也。太史公《伯夷列传》称贾子曰:贪夫殉财,列士殉名,夸者死权。不称《冠子》。迁号为博极群书,假令当时有其书,迁岂不见耶?假令真有《冠子》书,亦必不取《服鸟赋》以充入之者,何以知其然耶?曰:不类。

【高续古子略】

《冠子》:春秋战国间,人才之伟且多,有不可胜者。不得其时,不得其位,不得其志,退而藏之山谷林莽之问,无所泄其谋虑智勇,大抵见之论著。然其经营驰骋天下之志,未始一日忘,而其志亦可窥见其万一者矣。是以功名之念有以怵其心,利害之机有以荡其虑,而特立独行之操不足以尽洗见闻之陋也。是其为书,不出于黄老,则杂于刑名,是盖非一《冠子》而已也。柳子厚读贾谊《服鸟赋》嘉其词,而学者以为尽出《冠子》,得其书读之,殊为鄙浅,唯谊所引用者为其美,余无可言者。《列仙传》曰:冠子楚人,隐居,衣弊履穿,以为冠,莫测其名,著书言道家事,则盖出于黄老矣。其书有曰:小人事其君,务蔽其明,塞其聪,乘其威,以灼热天下。天高而难追,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违,其言如此。是盖未能忘情于斯世者。至曰:凤鸟阳之精,麒麟阴之精,万民者德之精。呜呼!亦神矣。

【黄氏日抄】

《冠子》:《冠子》言之害理者,如曰:圣人贵夜行;其近理者,如曰:富者观其所予,贵者观其所举,贫者观其所取,贱者观其所与,及不杀降人之类,皆其间见一二耳。余率晦涩,词繁理寡,韩文公顾有取焉,何哉?常考其五至之说,见于首篇,始谓北面事君则伯已者至,讴藉氵疾咄则从隶者至,是痛上之人不礼下也。中流失船之说,见于未篇,谓贱生于无用之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是伤已之不遇时也,文公岂有感于其言者乎?然文公猎取此一二语之,余十五篇无留良矣。伯已,言其才之百倍于已。《冠子》十六篇,韩子悲其人之不遇,似鸡,以死斗,楚俗以饰冠,示武也,至今西班称弁云。柳文《辩冠子》谓尽鄙浅语也,唯贾谊《服鸟赋》所引用为美,意好事者伪为其书,反取《服鸟赋》以文饰之,非谊有所取之。太史公《伯夷传》称贾子曰贪夫殉财云云,不称冠子,愚按所辩皆当。

【云谷杂记】

《冠子》《汉艺文志》云:楚人,居深山,以为冠,既不知其名,又不知其为何时人,然其书时称燕将剧辛,按辛赵人,周赧王三年,始自赵至燕,则冠子当又在其后,不然,则与之同时。书在唐十六篇,贾谊《服鸟赋》尝取之。唐初李善注《文选》复多引用,以二书参订,稍稍可读。韩退之云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遇其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学问篇》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其见称如此,而柳子厚以为言尽鄙浅,唯贾谊《服鸟赋》所引用为美,意好事者所为,反取《服鸟赋》以文饰之,太史公《伯夷列传》称贾子曰贪夫殉财,列士殉名,夸者死权,不称《冠子》,迁号博极群书,假令当时有其书,迁岂不见耶?子厚所见,与退之大不同。予观其《世兵》篇有云:变化无穷,何可胜言,水激则悍,矢激则远,精神回薄,振荡相转,迟速止息,中必参互,同合消散,孰识其时。至人不遗,动与道俱,从驱委命,与时往来,盛衰死生,孰识其期,俨然至湛,孰知其元,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浑沌错分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芴芒死貌,惟圣人而后能决其意,斡流迁徙,固无休息,终则有始,孰如其极。以上虽多为贾谊所采取,文辞奇古,与《服鸟赋》自不同,子厚谓为伪书,若他篇固不得而知,如此篇恐后人笔力未易至此。子厚又以贪夫殉财之语不为太史化所称,按“胥士之殉名,贪夫之殉财”,此自《列子》之辞,“独夸者死权”一语,见于《冠子》,贾谊实合二书以成文尔。太史公谓为贾子云则可,谓《冠子》云则非矣。盖子厚一时亦不审上文非《冠子》语,遂致于误。胥士殉名,贪夫殉时,谓为《列子》之辞者,此李善注《文选》所云,今《列子》中无此语。善不应误,当是近世本有脱误耳。

【国朝宋濂文粹】

《冠子》:楚人撰,不知姓名。常居深山,以羽为冠,著书四卷,因以名之,其书述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而《王钅夫篇》所载楚制为详,立言虽过乎严,要亦有激而云也。周氏讥其以处士妄论王政,固不可哉!第其书晦涩,而后人又杂以鄙浅言,读者往往厌之,不复详究其义。所谓天用四时,地用五行,天子执一,以守中央,此亦黄老家之至言。使其人遇时,其成功必如韩愈所云。黄氏又谓韩愈猎取二语之外,余无留良者,亦非知言也,士之好妄论人也如是哉!陆佃解本十九篇,与晁氏削去五卷者合,予家所藏,但十五篇云。

【密斋笔记】

《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冠子》与贾谊《服鸟赋》同作,赋者必蹈袭。而柳河东云:《冠子》用《鹏赋》,未知孰是?韩退却取其文。

【沈明远寓简】

韩退之《读冠子》,为是正讹谬数十字,云十有六篇。今其书乃十有八篇,不可考。冠子者,楚人,居山中,其著书本黄老,近刑名家,好论兵,词旨剞劂而切石敫,使其得志为政于一国,成功当不下公孙鞅,为祸亦恐未让也。而愈谓使援其道施之国家,功德岂少云者,吾弗信之矣,抑韩子好奇之过也。庞师事《冠子》,而不传其姓名,班固云为燕将。师古音许远切。

【豫章续志】

南唐李建勋罢相,出镇豫章,一日游西山,田舍有老叟教数村童,公觞于其庐,连食数梨,宾僚有曰,梨号“五藏刀斧”,不宜多食。叟笑曰:《冠子》云,五藏刀斧,乃离别之离,非梨也。盖离别戕、伐胸怀,有如刀斧。遂就架取小册以呈建勋,乃《冠子》也。见僧文莹《湘山野录》

广成子

【仙传】

在黄帝时,居于崆峒之山,黄帝即位二十九年,忧天下之不治,乃往见广成子于崆峒而问曰:“闻子达于至道,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食民人,又欲观阴阳以遂其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问者,物之质也,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汝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亦以荒矣。而佞人之剪剪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顺下风,滕行而进,再拜稽首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余将语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少思寡欲,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谨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也。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又谓黄帝曰:来,余语汝,彼其物无穷,而民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乃授帝《阴符经》。久之,又命西王母授帝元始天尊玉像。帝置于高观以敬奉之,常有彩云覆其上,故号为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又命帝陟王屋山,开石函,发玉笈,得九鼎神丹,飞雪炉火之道,帝遂铸鼎荆山,练丹成,服之,有云龙来迎。帝秉龙上升,时群臣侍女,同得升天者七十有二人,其馀小臣不及上,争持龙髯,攀堕黄帝弓与鼎,皆抱之号泣,世谓之乌号之弓。臣民无所追慕,遂取其遗物,于巴山造坟以藏之,号巴陵。又于桥山葬其衣冠,号黄帝陵。鼎所堕处谓鼎湖焉。

【隋志】

《广成子》十三卷,商洛公撰,张太衡注,疑近人作。

【唐志】

《广成子》十二卷,商洛公撰,张太衡注。

【郑樵通志】

《广成子》十三卷,商洛撰,张太衡注,何璨注三卷。

【玉海】

《广成子》:《隋志》道家,十三卷。《唐志》十二卷,商洛公撰,张太衡注,疑近人作。《晁氏志》《广成子解》一卷,苏轼取《庄子》黄帝问道一章为解。

【文献通考】

东坡《广成子解》一卷。晁氏曰:皇朝苏轼撰,取《庄子》中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一章,为之解,景迂尝难之。其序略曰:某晚玷先生荐贤中,安敢与先生异论?然先生许我不苟同,翰墨具在。

【淮南鸿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