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永乐大典残卷
35246900000719

第719章

二质一

动静常一

【古尊宿语】:龙门远曰:本自未常迷,何劳今日悟。守住寂寞城,知君还错误。从前诸圣人,元是凡夫做。岂有别路岐,教人离忧苦。只这生死中,即是佛去处。有人忽蹋著,选甚净秽土。一向不回头,唤之亦不顾。千圣不奈何,可不省言语。了却贪嗔痴。即是诸佛母。

万法归一

【碧岩录】:圆悟垂示云:要道便道,举世无双,当行即行,全机不让。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疾焰过风,奔流度刃。拈起向上钳钅迫,未免亡锋结舌。放一线,道试举,看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拶着这老汉,堆山积岳,切忌向鬼窟里作活计。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果然七纵八横,拽却漫天网。还见赵州么?衲僧鼻孔曾拈得,还知赵州落处么?若这里见得,便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水到渠城,风行草偃。苟或未然,老僧在你脚跟下。若向一击,便行处会去天下。老和尚鼻孔一时穿却,不奈你何?自然水到渠成。苟或踌躇,老僧在你脚跟下。佛法省要处,言不在多,语不在繁。只如这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却答道,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若向语句上辨,错认定盘星,不向语句上辨,争奈却恁么道?这个公案虽难见,却易会。虽易会,却难见。难则银山铁壁,易则直下惺惺。无你计较是非处,此话兴普化道。来日大悲院里有斋,话更无两般。一日,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老僧不曾将境示人。看他恁么向极,则转不得。转得自然盖天盖地。若转不得,触途成滞。且道他有佛法,商量也无。若道他有佛法,他又何曾说心,说性,说玄,说妙。若道他无佛法旨趣,他又不曾辜负你问头。岂不见僧问木平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平云:这个冬爪如许大。又僧问古德,深山悬崖迥绝无人处,还有佛法也无?古德云:有。僧云:如何是深山里佛法?古德云:石头大底大,小底小。看这般公案,淆讹在什么处?雪窦知他落处,故打开义路与你。颂出编辟,曾挨老古锥。何必拶着这老汉,挨拶向仆么处去。七斤衫重几人知,再来不直半分钱,直得口似匾担,又却被他赢得一簿。如今抛掷西湖里,还雪窦手脚,始得山僧也不要。千载清风付与谁?自古自今,且道雪窦与他酬唱。与他下注脚,一子亲得。十八问中,此谓之编辟。问雪窦,道编辟,曾挨老古编辟万法。理归一致,这僧要挨拶他赵州。州也不妨作家,向转不得处,有出身之路,敢开大口。便道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雪窦道:这个七斤布衫能有几人知?如今抛掷西湖里。万法归一,一亦不要,七斤布衫亦不要,一时抛在西湖里。雪窦住洞庭翠峰有两湖也,下载清风付与谁?此是赵州示众?你若向北来与你上载,你若向南来与你下载。你若从雪峰云居来,也是个担板汉。雪窦道,如此清风,堪付阿谁?上载者,与你说心,说性,说玄,说妙,种种方便。若是下载,更无许多义理玄妙。有底担一担禅,到赵州处,一点也使不著。一时与他打叠教洒洒落落,无一星事。谓之悟了,还同未悟时。如今人尽作无事,会有底道。无迷无悟,不要更求。只如佛未出世时,达磨未来此土时,不可不恁么也。用佛出世作什么?祖师更西来作什么?总如此,有什么干涉也。须是大彻大悟了,依旧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万法,悉皆成现,方始作个无事底人。不见龙牙道: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丹。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只如赵州这个七斤布衫话子,看他古人恁么道。如金如玉,山僧恁么说,诸人恁么听。总是上载。且道,作么生是下载?三条橼下看取。

【颂古联珠】:白云瑞颂曰:七斤衫重岂难提,日出东方定落西。一击珊瑚枝粉碎,轰轰雷雨满山溪。保安勇曰:独坐独行真竭斗,无规无矩老禅和。四方八面难拘检,天下谁能奈你何。照觉总曰:问来亲切布衫酬,指出青州是旧游。皓月当空澄巨浸,鲸鲵无奈不吞钩。文殊道曰:赵州布衫重七斤,问处分明答处亲。大地山河都盖却,谁是当机裁剪人。普融平曰:七斤衫重绝尘埃,妙手何人解剪裁。堪笑东村王大伯,满身风雨入门来。径山果曰:青州七斤衫,尽力提不起。打破赵州关,总是自家底。龙岩言曰:赵州老,对面人难晓。一归何处,青州布袄。金银琉璃,砗磲码瑙。鼓山曰:夜半墨漆黑,捉得一个贼。点火照来看,元是王大伯。运庵岩曰:等闲提起七斤衫,多少禅流着意参。尽向青州作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或庵体曰:镬汤无冷地,黄河辊底流。金刚难插觜,脑后挂灯球。石庵曰:拶到悬崖撒手时,七斤衫重有谁知。寒来暑往浑无用,挂在赵州东院西。比涧简曰:当机觌面提,觌面当机疾。开眼放痴顽,鞭逼人上壁。断桥伦曰:老老七斤衫,提来用恰好。若更问如何,且去青州讨。

【道经】:雷渊黄真人曰:所谓天雷,地雷,龙雷,水雷,社令雷,其雷之名,有八万余名。法法名号,皆是应世宗师,诱引后学,进道之说,如人表字称呼也。末学机浅,执泥不通。以讹传讹,傍邪滋盛。正道渐泯,决烈之士,大破疑团,亲见法王,方知万法归一矣。如此,则撒手行持,无施不可,真曰道法。

又黄雷渊述毕南道人之言,作《万法归一论》,以发明元始一气,道之用,法之体。

又饶碧虚曰:道生为一复何疑,可以无为可有为。万法本来归一处,何分正一与清微。并详法。

【万法同归】《万法归一图说》:一者,万法之母也。故两一成二,两二成四,重四成八,重八十六,合为三十二,重三十二为六十四,六六十四成三百八十四。除乾坤坎离二十有四,正得三百六十,以应一期也。故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乾坤之策,其有万千五百二十,故一数成乎一物,一物具乎一法。一法之中,复生诸法。总而言之曰:万其始也,依一立名,依名立义,依义立事,依事立能,依能立职,依职立用,依用立功,依功立异,依异立奇,依奇立是,依是立非。是非既立,于愚别智,于否别通,于多别少,于少别众,于同别异,于等别差,于中别偏,于正别邪,于大别细,于精别粗。积而袭之,因而重之。自此以往,虽巧历不能得也。三千八万随事训名,皆事物之交错人心之变通也。无极之始,恶有是哉?智者必总万法而一之,还其原而反其本也。一之既复,万法旋元。故圣人一以贯之,曰万物虽多,其治一也。苟非一以一之,直乎万又万矣。《一齐万法》:夫万法之于天下也,以沧海为口,黄河为舌,不能尽辩其是非。昆仑为笔,青天为纸,不能尽写其情状。世愈下而法愈变,人愈诡而道愈乖。故一源才动,万法交驰。犹雨挫群丛,风号众窍。纷纷焉,扰扰焉,莫之能御也。虽使羲轩重立法,瞿聘再谈玄,不能抑其既动之源也。其万法之多,万法之广,有以智虑而穷之,是以不齐而齐其不齐也。齐之者何?一而已矣。一之者何?会其极以归其极也。然万法虚假,一亦妄生。一之不动,则万法无生。吾将一以贯乎万法,同乎彼我,侔乎天地,恶得不齐者哉?谓一不可反,法不可齐者,未悟可齐之理也。三教同元图释

三乘四果凡释学者一 元儒

百家诸子凡儒学者道

三界群仙凡道学者众难非一

【颂古联珠】《法华经》: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于后宅舍忽然火起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冶父川颂曰:蝴蜂休恋旧时窠,五百郎君不奈何。欲火逼来无走路,痴心要上白牛车。门前羊鹿权为喻,室内总是讹。蓬勃臭烟相恼处,出身不用动干戈。

舍一取一

【涅经】:众生心性,犹如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

会三归一

【玄义】:但说无上道,此不废昔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乘不合,欲令三合一,处处须废。会三归一,同乘一乘,是故一行不废。

体合为一

【佛祖统纪】:净光羲寂尊者,尝寓四明育王,与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幢座显,内文殊台,栏外隔。欲入不可,俄见观音从堂而出,故行马低回相接。忽觉自身与观音体合为一。

天地为一

【道经】:入乎无间,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出《洞古经》。

元气为一

【道经】《金锁琉珠》存《使法图》云:一起初法,一者元气也。在身之先生,故名元气为一。详图字

与道为一

【道经】:施肩吾曰: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必也忘其情而全其性也。性全则形自全,气亦全,道必全也。道全而神则旺,气则灵,形可超,性可彻也。反覆流通,与道为一。又慧光生则与道为一。出《玉枢经》

万物为一

【道经】《庄子·齐物论篇》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玄功归一

【道经】:玄功归一,万物生焉。出《参同契》

与道冥一

【道经】《云笈七签·坐忘论》曰: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怀道,形体得之永固。资董日久,变质同神。练神入微,与道冥一。详忘字韵

身神并一

【道经】《云笈七签·大戒序》曰:万物芸芸,譬于幻耳,皆当归空。人亦然,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坏则人不立;身败则神不居。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为真身矣。详戒字韵

萧何第一

【数类】《汉史》:高祖即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皆曰: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未有以难之,然心欲何第一。鄂秋曰:曹参虽有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关中粟,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奈何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乃以何为相国,功第一。《唐史》:太宗即位,第功班赏。房玄龄,杜如晦等功第一,余皆次序封拜。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兵,臣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谕。帝曰:叔父兵虽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等以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

贤良第一

【锦绣万花谷】:汉晁错,对策为贤良第一。

【晋书】《谷阝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诜官,帝曰:吾与之戏耳,不足怪也。

射策第一

【数类】《汉史》: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余,对策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后为丞相,封平津侯,遂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宋欧阳公集】《送方希则序》:昔公孙常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

治平第一

【西汉书】《贾谊传》: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师古曰:治平,言宜政治和平也。朱邑以治邑第一,入为大司农。

【锦绣万花谷】:前汉黄霸为太守,分部宣布诏令,吏民咸称神明。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田者逊畔,道不拾遗。反为丞相总纲纪,功名损于治郡。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后宫第一

【太平广记】:前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令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唯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求美人,上按图召昭君行。及去,召见貌,后宫第一,帝悔之。

奏课第一

【东汉书】《李忠传》:忠迁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

【晋书】《解系传》:解系,字少连,父修,魏琅邪太守,考绩为天下第一。

高平第一

【东汉书】《窦融传》:光武时,融为凉州牧。八年夏,车驾西征隗嚣,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两,与大军会高平第一。注,高平,今原州县。《郡国志》云,高平有第一城。

中兴第一

【晋书】《王导传》:导子恬,少性傲诞,晚节更好士,多技艺,善奕棋,为中兴第一,迁中书郎。

【数类】《晋史》:王承,字安期,王湛之子。东海王越雅相推重,敕其子毗曰:王安期人伦之表,汝其师之。东渡江至建邺,为元帝从事中郎。承少有重誉,而推诚接物,尽弘恕之道,故众咸亲爱焉。渡江名臣王导、卫,周岂页,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又卫至豫章,大将军王郭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时中兴名臣,唯王承及,为中兴第一。

何平第一

【数类】:晋王衍字夷甫,弟澄,字平子。衍有重名于世,时人许以人伦之鉴。尤重澄及王敦、庾岂攵。为天下人士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澄尝谓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大俊。衍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岂攵字子嵩,敦字处仲。

江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