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和郡县图志
35607400000021

第21章

王梁渠,在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馀顷。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後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贾君祠,在县北一里。名彪,字伟节,後汉时为新息长,时小民多不养子,彪严其制,所活数千,佥曰贾父,後为立祠。

新息故城,在县西南一十里。

真阳县,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汉慎阳县地,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後魏改为真阳县,高齐改为保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丘县,大业二年复为真阳县,因慎水为名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

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县,上。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也。古蔡国。晋上蔡县,属汝南国。

後魏神龟三年,於此置临蔡县,高齐废。隋文帝开皇十二年,移於今理,为上蔡县。

蔡冈,在县东一十里。周回五十里。

汝水,西去县一十五里。

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於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舒州,领广宁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褒信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郾县之地,後汉分立褒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改为褒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褒信县属蔡州。

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

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楚白公胜所封之地。

郾城县,紧。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县。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两汉以为县,属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臣请击郾。”帝执复手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谓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说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敌也。”

遂遣将军殷祖焚其仓储。高齐於今县置临颍郡,隋开皇三年废。五年,又於废郡城中置郾城县,属许州。武德四年,於此置道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汝水,经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大氵殷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氵殷水。

小氵殷水,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氵殷水。

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齐桓公帅诸侯之师盟于召陵,即此处也。汉置邵陵县,属汝南郡,隋废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县,建武十二年,来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中。义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已後隶蔡州节度使。开元户二万一千二十。乡四十二。元和户六百一十四。乡二十一。

《禹贡》荆州之域。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周为侯伯,後为楚所灭。秦并天下,属南阳郡。魏文帝分置义阳县,自後省置不常。宋元嘉末,於此立司州。自後入後魏为郢州,入梁为司州。周武帝平齐,改为申州,隋大业二年改为义州。武德四年复置申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四十二里。东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随州二百三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葛十匹。赋:布,,绵,绢。

管县三:义阳,锺山,罗山。

义阳县,上。郭下。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隋开皇三年,改平阳为义阳县,属申州,大业二年改属义州,皇朝复属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

故曹城,在县东三十八里。梁将曹景宗将兵侵魏所筑。

故平靖关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关,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

锺山县,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汉黾阝县也,属江夏郡,宋永初中属义阳郡。

高齐於此置齐安郡,後改为万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锺山,改齐安为锺山县。

淮水,经县北四十里。

涩水,出县南霸山,去县七十五里。山石之,波流塞涩,因以为名。

石城,在县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晋义阳县所理。

罗山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黾阝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於此。

隋开皇三年,并入锺山,十六年於锺山析置罗山县,属申州。武德四年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

罗山,在县西南九里。

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光州,中。弋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已後隶蔡州节度使。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乡六十一。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乡六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在秦属九江郡。在汉为西阳,属江夏。晋安帝立光城县,理於此。梁末於县置光州,隋大业二年,罢州为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为光州都督府。太极元年,自光山县移於今理。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东北至寿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大别山三百里。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蔡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葛十匹,生石斛六十斤。赋:纟,绢。

管县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

定城县,上。郭下。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戈阳城。武德三年置弦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

淮水,北去县六十七里。

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後为楚所灭。

殷城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侨立苞信县於此,梁以苞信县属义州。隋开皇四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属弋阳郡。武德三年,重置义州,以县属光州。

浍水,在县西五里。

定城关,在县南四十里。高齐以南迫陈境,因置此关,隋废。

温汤,在县南山中,其汤绿色。

固始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本汉封蓼侯之地。春秋时蓼国,楚并之,今县城是也。自东晋已後,蓼县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此侨立新蔡郡,领固始一县。隋开皇七年改属义州。大业三年废义州,属弋阳郡。

淮水,经县北八十里。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

孙叔敖祠,在县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县,上。北至州三十里。本汉西阳县地,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置光山县。

光山,一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淮水,经县北七十里。

木陵故关,在县南一百三十二里。齐、陈二境,齐置此关以为禁防。周因不改,隋开皇九年平陈後废。

仙居县,中。东至州一百里。本汉大县,春秋时弦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至宋分立乐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县西有仙居山,因以为名。

谷水,在县北九里。

大县故城,在县北四十里。春秋时弦国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县西南十一里。梁武帝大同元年,百姓堰谷水为六陂,以溉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