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和郡县图志
35607400000028

第28章

绛水,一名沸泉水,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西北注於浍。《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绛水灌晋阳,不浸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晋阳。於是韩、魏之君共杀智伯。水在县北十四里。

晋文公墓,在县东二十里。《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五十步禁樵苏。

稷山县,紧。东至州四十九里。本汉闻喜县地,属河东郡。後魏孝文帝於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高凉县,属龙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绛州。十八年改为稷山县,因县南稷山以为名也。

稷山,在县南五十五里。《左传》曰“晋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後魏文帝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自镇之。八年,高欢寇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周初於此置玉壁总管,武帝建德六年废总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

稷祠,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县东北七十里。

龙门县,望。东至州一百一十里。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晋献公灭之以赐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後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德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隶绛州。

汾水,北去县五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

伏龙原,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河口广八十步,岸际镌迹,遗功尚存。《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鳃龙门’。”

《水经注》曰:“其鱼出巩县巩穴,每三月则上渡龙门,得则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蜚廉故城,在县南七里。

龙门关,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龙门山上。隋末摧毁,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高祖神尧皇帝庙,在禹庙南绝顶之上,画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晋州,平阳。望。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乡一百四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六十七。乡五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後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又属赵。在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平阳县也。永嘉之乱,刘元海僭号称汉,建都於此。《前赵录》曰:“太史令宣于循之言于元海曰:‘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昔都,愿陛下都之。’於是迁都平阳。”後魏太武帝於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晋州,因晋国以为名也。高齐武成帝於此置行台,周武帝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置晋州,三年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七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二十四里。东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烛。赋:麻,布。

管县九:临汾,襄陵,神山,岳阳,洪洞,霍邑,赵城,汾西,冀氏。

临汾县,望。郭下。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魏置平阳郡,平阳县属焉。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

汾水,北自洪洞县界流入。

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姑射山东,武德元年敕置。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之胜境也。

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聪,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县,紧。西北至州二十六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高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於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旧名也,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後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水,在县北十五里。

黑水,经县北二十五里。

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

神山县,中。西至州七十八里。本汉襄陵县地也,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置浮山县,属晋州,因山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县焉。

黑山,今名乌头山,在县东四十四里,黑水出焉。

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武德三年,见神於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

丘阳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远县地,後魏孝庄帝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为丘阳县,因山为名。义旗初建,属平阳郡,武德元年龙郡,改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东三十里。

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东池堡,在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见贮义仓,北面绝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洪洞县,望。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杨县,即春秋时杨侯国也,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义旗初建,改为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也。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事具霍邑县。

汾水,自赵城县东流入。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後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即此也。

禽昌故城,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後魏太武帝禽赫连昌置,因以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霍邑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即周厉王所奔之邑。後汉顺帝改为永安县,属郡不改。後魏初省,及宣武正始二年又置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晋州,因霍山为名。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於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人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

遣人视之,果有微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吾邪!”於是进师,去城十馀里,老生战败,刘宏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又隶晋州。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郑玄注曰“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

吕坂,在县西南十里。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於此。

汾水,经县西二里。

彘水,出霍山,经县南一里。

普济寺,贞观八年奉诏,以破宋老生,於此置寺。

周厉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赵城县,上。南至州九十五里。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自汉迄晋不改。

後魏太武帝废。其赵城县,义旗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元年废郡,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属晋州。

汾水,出县西四里。

霍山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贞观五年敕令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