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和郡县图志
35607400000056

第56章

◎江南道六▲黔州,黔中。下都督府。开元户三千九百六十三。乡一十一。元和户一千二百一十二。乡九。今为黔州观察使理所。

管州十五,黔州,涪州,夷州,思州,贯州,南州,珍州,溱州,播州,辰州,锦州,叙州,溪州,施州,奖州。县五十二。

本汉涪陵县理,后汉献帝时分为四县,置属国都尉,理涪陵。至蜀,先主又增置一县,改为郡。晋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与秦、汉黔中郡犬牙难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汉改名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即今辰州叙浦县是,后魏移理临沅,即今辰州是。今辰、锦、叙、奖、溪、沣、朗、施等州,实秦、汉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费、思、播,隔越峻岭,东有沅江水及诸溪,并合东注洞庭湖,西有(巴)〔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柯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与黔中故地,炳然分矣。贞观四年,于州置都督府,总务、施、业、辰、智、、充、应、庄九州。其年,自今州是东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东彭水之南。圣历元年罢都督府,景龙二年又罢庄州都督府,复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播州都督府,复以黔中为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又于黔中置采访处置使,以都督浑为使,又隶五诸州入黔中道,仍加置经略使。天宝元年改为黔中郡,六年都督萧克济以旧城倾欹,移筑城于江畔。乾元元年,复为黔州。大历中年,以辰锦等五州为辰锦观察使,至十年奉敕隶黔府。

州境:东西五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八到:(西)〔东〕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六百五十里,北到万、开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西)〔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南至夷州五百八十里。东南至思州二百八十里。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四百里。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贡、赋:开元贡:黄蜡。赋:,布。元和贡:蜡五十斤,竹布,麻布。

管县六: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宁,都濡。

彭水县,上。郭下。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自吴至梁、陈,并为黔阳县地。隋开皇十三年蛮帅内属,于此置彭水县。

伏牛山,在县北一百里。

左右盐泉,今本道官收其课。

黔江县,中下。西至州二百里。本汉酉阳县地,隋开皇五年置石城县,属庸州,大业二年废。武德元年又置,天宝元年改名黔江。

洪杜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武德二年,析彭水县于今县北十八里置,因县东一里洪杜山为名,麟德二年移于今理。

洋水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武德二年,于今县东置盈隆县,贞观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改为盈川,以县南有盈川山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洋水,以县西三十里洋水为名。

信宁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隋大业十年,于今县西南置信安县,武德二年改为信宁县,属义州。义州,今夷州义泉县理是。贞观四年移于今理,十一年属黔州。

涪陵江水,去县二里。

都濡县,中下。北至州二百里。本贞观二十年析盈隆县置,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也。

涪州,涪陵。下。开元户六千九百九。乡二十六。元和户三百五。乡二十一。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属巴国。秦为巴郡地。华阳国志曰:“涪陵,巴之南鄙,从枳县入,溯涪水。”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也,与荆、楚界相接,秦将司马错田之取黔中地。汉为涪陵县地,蜀先主以为涪陵郡。武德元年立为涪州,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上元二年,因黄莩硖有獠贼强聚,江陵节度吕请隶于江陵,置兵镇守。元和三年,中书侍郎平间章事李吉甫奏曰:“涪州去黔府三百里,输纳往返,不逾一旬。去江陵一千七百于里,途经三峡,风波没溺,颇极艰危。自隶江陵近四十年,众知非便,疆理之制,远近未均,望依旧属黔府。

州境:八到:东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陆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从万州北开州通宣县,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东至东都三千六百里,水路至万州六十里。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东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里。东南至黔州水路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北陆路至渠州陵山县三百七里。

贡、赋:开元贡:麸金,文铁刀,酱,元和贡:白蜜,连头十段布一匹。

管县四:涪陵,乐温,武龙,宾化。

涪陵县,中下。郭下。本汉旧县,属巴郡。汉时赤甲军多取此县人。蜀置涪陵郡。隋开皇废郡,县属渝州。武德元年置涪州,县改属焉。

鸡鸣硖山,在县西十五里。先主时,涪陵人反,蜀将邓芝讨焉。至鸡鸣硖,见猿母子相抱,芝引弩躺中猿母,其子拔箭,以树叶塞疮。芝投弩水中,叹曰:“吾伤物之性,其死矣;”果亡。

州城,本秦枳县城也,自李雄据蜀,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

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县城。

开池,在县东三十里。出铜铁,士人以为文刀。乐温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十里。本汉枳县地,周明帝分置巴县,武德二年改为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县出荔枝。

武龙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汉涪陵县地,武德九年分立武龙县。

涪江水,在县南,屈北流注于蜀江。

宾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里。本汉枳县地,周武成三年省入巴县,贞观十一年分巴县置隆化县,以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以犯庙讳,改为宾化县。

夷州,义泉,下。开元户一千四百八十七。乡一十一。

本徼蛮夷之地,自汉至梁、陈并属柯郡。历代恃险,多不宾附。隋大业七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武德四年改为夷州,贞观元年废,四年於黔州都上县复置。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一百五十五里,北取当州路三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四十五里。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涪州四百里。北至黔州五百八十里。东至费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斑布。赋:粗布。元和贡:葛粉三十斤。

管县五:绥阳,都上,义泉,洋川,宁夷。

绥阳县,中下,郭下。本汉柯郡地,隋大业十二年巴郡丞梁粲招慰所置。

绥阳山,在县北二十九里。县以为名。

都上县,中下。西北至州五十里。本汉柯郡地,隋大业十二年招慰所置。

其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因以为名。

义泉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里,。隋大业十二年,招慰所置,以带山泉为名,属义州。武德中于此置牢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县属夷州。

洋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里。武德二年于今县东北置,属牢州。贞观十四年于今理置。

宁夷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九里。隋大业八年置,属明阳郡。武德四年属夷州,永徽后废。

思州,宁夷。下。开元户三千四百四十二。乡十。元和户四百二十九。乡六。

楚为黔州地,秦拔之置郡。自汉至吴并为武陵郡酉阳县地。吴分置黔阳县,至梁、陈不改。隋开皇十七年置务川县,属庸州,庸州,庸州,黔江县地是也。

大业二年废。武德四年于县置务川郡,贞观四年改为思州,以思邛水为名。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里。南北五百十二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百二十五里。西南至夷州四百里。东南至锦州常丰县五百里。西北水路至黔州二百八十里。南至费州水路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葛,朱砂。元和贡:蜡十五斤。

管县三:务川,思王,思邛。

务川县,中下。郭下。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自晋至陈,并为黔阳县地。

隋开皇十九年置,因川为名。

内江水,一名涪陵水,在县西四十步。

思王县,中下。北至州水路三百里。武德三年置。相传云汉时陈丘为柯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数万,破丘于此,安抚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

思邛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九十里。开元四年招辑生夷所置。

费州,涪川。下。开元户二百。

本古徼外蛮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通西南夷,置柯郡。隋文帝于此置涪川县,属黔州,炀帝改为黔安郡。贞观四年,分思州涪川、扶阳县置费州。

州境: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思州水路四百里。正南微西至柯、充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播州四百里。东至奖州水陆相兼四百里。

贡、赋:元和贡:蜡四十斤。

管县四:涪川,多田,城乐,扶阳。

涪川县,中下。郭下。本汉柯郡之地,隋开皇五年置,取涪水为名。

内江水,经县北一百十步。

多田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里。武德三年置。初属思州,贞观八年属费州。

涪陵江水,经县南五十步。

城乐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属思州,贞观四年属费州。

南州,南川,下。开户一千一百二十四。

周属雍州,战国时为巴国界,秦为巴郡之地,汉为巴郡江州之境。其男女露头徒跣,衣皆左衽。周闵帝拓定巴境,以江州置七州郡。武德二年,割渝州置,领六县。又改为州,四年复为南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里。北至渝州江津县二百三十里。东至契丹土六百里。西至没丁山八十里。南至溱州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斑布。

管县二:南川,三溪。

南川县,中下。郭下。本汉江州之地,武德二年置隆阳县,先天元年改为南川。萝缘山,在县南十二里。山多楠木,堪为大船。

溪水,在县南四十步。

三溪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贞观五年置,以县内有溪、东溪、葛溪、三溪合流,故以为名。其县城甚高险。

溪水,在县西。

珍州,夜郎。下。开元户二千六百。

本徼外蛮夷之地,贞观十六年置。

州境:八到:东北至上都五千五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五百四十五里。(南)〔西〕接夷獠界。东南至播州二百里。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

管县三:夜郎,丽皋,乐源。

夜郎县,中下。郭下。

丽皋县,中下。郭下。

乐源县,中下。

右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与州同置,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种田外移转,不常厥所。

溱州溱溪。下。开元户八百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