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和郡县图志
35607400000059

第59章

管县五:雒,绵竹,德阳,什邡,金堂。

雒县,望。郭下。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县南有雒水因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雒水,在县东一里。

马蹄水在县南二里。

绵水在县东三十里。

君平卜台,在县东一里。

鹰桥,在县南二里。

绵竹县,紧。南至州九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都尉理之。有紫山,绵水所出。初,刘焉为益州牧,从事贾龙选吏卒迎焉,徙理绵竹,抚纳离叛,阴图异计。其后遇天火烧,乃徙理成都。隋开皇十八年改名孝水县,境有孝子姜诗泉,故取为名。大业二年复为绵竹,属蜀郡。武德中蜀益州,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紫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鹿堂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绵水,出县西北紫山。蜀都赋“浸以绵、洛”,谓此水也。蜀入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

绵竹故城,在县东五十里。诸葛瞻于此战败。

德阳县,紧。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绵竹县地,后汉分绵竹县立德阳,属广汉郡。周闵帝元年,郡县并废。武德三年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邓艾平蜀京观,在县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秦宓宅,其地曰三造亭,在县北五里。初,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门,故以为名。

姜诗泉,在县北三十九里。诗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侧,味如江水。

鹿头戍,在县北三十八里。

什邡县,望。南至州四十里。本汉旧县,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应劭曰“什音十”,故曰什邡,俗名雍齿城。周闵帝改为方亭县,武帝省。武德三年复置,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洛通山,在县西三十九里。李冰导洛通山,谓此也。

雍齿城,在县南四十(里)〔步〕。

金堂县,上。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汉牛な县地,属犍为郡。咸亨二年,蜀郡长史李崇仪析雒县、新都及简州金水三县置,以县界连金堂山,故以为名。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昌利山,在县东北一十里。

望蜀山,在县东南二里。

中江水在县东北一里。

毗江水,在县西二里。

邛州,临邛。上。开元户一万三千五十二。乡六十三。元和户二万五千一百七十六。乡六二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今州即蜀郡之临邛县地也。宋及齐、梁不置郡县,唯豪家能服獠者名为保主,总属益州。梁益州刺史萧范于浦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獠,名为蒲口顿,武陵王萧纪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领依政一县。隋大业二年废,以县属雅州。武德元年,割雅州依政等五县置邛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三十里。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蜀州八十里。西南至雅州一百七十里。西至羌夷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丝布一十匹。元和贡:丝布一十匹。

管县七:临邛,大邑,安仁,依政,临溪,火井,蒲江。

临邛县,紧。郭下。本汉县也,属蜀郡。晋末李雄乱后,为獠所侵。后魏废帝二年定蜀,复于旧城置临邛县,仍置临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二年属雅州,武德中复属邛州。

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白术水,经县南二里。

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声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终日不灭。蜀都赋云:“火井沈荧于幽泉。”

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

大邑县,上。东南至州四十九里。本汉江原县地,咸亨二年割晋原县之西界置。

鹤鸣山,在县西北三十七里。

七里池,在县西七里。

安仁县,紧。西南至州二十八里。本秦临邛县地,武德二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元年依旧置。

斜江水,经县南五里。

依政县,上。西至州五十七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依政县,属蒲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属雅州,武德中复属邛州。

噫棘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陵县界。

白术水,东南经县南一十里。

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理临邛,谓此城也。

临溪县,中下。东至州六十二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于此置临溪县属浦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邛州,后因之。县城三面据险,北面平坦。

孤石山,在县东十九里。有铁矿,大如蒜子,烧合之成流支铁,其刚,因置铁官。

火井县,中下。东北至州六十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县,属雅州。

武德元年,割依政等五县置邛州,县属焉。县有盐井。

蒲江县,中下。西北至州六十三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置广定县,隋仁寿元年改广定为蒲江县,南枕江水,因以为名。后因之。

车应山,在县南八十里。

蒲江水,经县南二百步。

盐井,距县二十里。

简州,阳安。直。开元户二万二百二十三。乡三十九。元和户二千五百二十二。乡四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武帝分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牛な音髀。

县也。李雄据蜀,夷獠内侵,因兹荒废。南齐于此置牛な戍,隋仁寿三年于此置简州,因境有赖箭池为名。大业二年省,武德三年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里。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正东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资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绵绸一十五匹。元和贡同。

管县三:阳安,金水,平泉。

阳安县,上。郭下。本汉牛な县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阳安县,属武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武德三年置简州,县又来属。

分栋山,在县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な水也。昔罗尚乘牛な水冻征李雄,即此水也。

赖简池,在县东九十六里。

阳明盐井,在县北十四里。又的牛な等四井,公私仰给。

金水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广汉郡之新都县地也,县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东晋义熙末,刺史朱龄石帅建平生〔獠〕征蜀,仍于东山立金泉戍。

后魏平蜀,置金泉县,隶金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益州。武德元年,以避神尧讳,改为金水县,属简州。

金堂山。在县北二十四里。

铜官山,在县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县北三十里。

平泉县,中。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牛な及符县地,后为夷獠所居。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婆闰县,属益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平泉县,以县内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为名。隋仁寿三年置简州,以县属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县西北六十三里。与分栋山连属,南入陵州界。

赤水,经县南七十步。

上军井、下军井,并盐井也,在县北二十里,公私资以取给。

婆闰故县,在县南四十六里。

资州,资阳。上。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乡五十三。元和户二千四百九十九。乡五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属,为属郡。在汉即犍为郡资中县地也。李雄之乱,夷獠居之。后魏废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取资水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资阳郡,武德元年复为资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