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段正元文集
35723600000126

第126章 《大成礼拜杂志》(之四)(3)

问、中者、本也。庸者、中之见於人道也。吾儒以人道为主。故孔子之道。至平至常中。即至神至妙。以中固含性道天道也。

答、中庸之为道也。即三教合源也。故君子之道。费而隐。

问、逆来顺受。即是行道。红尘逆境。君子知之。而顺受之。坦荡荡。而无忧惧。素贫贱、行贫贱。贫而乐。素患难、行患难。无入而不自得。

答、不知天无以知人也。知人则为君子矣。君子尽人合天。天人合一。乐在其中。(刍谈录)

第九十七礼拜人而无信新义

民国三年三月初三日记

问、信为八德之一。近世人情狡诈。之喻。恐亦未必然也。

答、(白话解)信者所以维持人类国家於不敝。不可须臾离也。人苟无信。与禽兽何分。无、是无辕辙。无、是失了车心。其何以行之哉。如何能走。即如而今电车轮船。无机器焉能行也。人无信虽生如死。不但朋友不能相信。国家不能相信。即是自家妻孥。亦不相信。再就粗浅者言之。如家常所喂的犬。你失了信。下次就呼之不来。大车无囗。小车无囗。虽属弃材。尚可另作别用。惟人无信。不如死人。民无信不立也。夫人之信。在先天言之曰天命。所谓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为人身中之至宝。古来为贤为圣。皆从信中得来。信之用岂不大哉。

(官话解)人而无信。信即天良。天良一失。便无信也。不知其可也。即不可行之意。大车无。大车、牛车也。、辕端持衡。小车、四马车也。、辕端上曲钩。失却二者。车不可行。无信者亦然也。其何以行之哉。万不可行也。

(文话解)人而无信。虽生犹死。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无信奸伪百出。欺己欺人。其害不可胜言矣。信者一言既定。终身不渝。推行尽利也。如其无之。譬如大小车之无。不能推行也。故相鼠则说无礼。大车则说无信。诗言已有明徵矣。推之忠。可行蛮貊。不忠信、即州里亦难行也。此夫子特为无信者戒之。(问谈录)

问、天下大本之谓中。见於人道之谓庸。

答、中庸者、全体大用也。自由大用而大顺。而大同。而大化。而神化矣。

问、盖有闻焉。道开五千年。大成之君十。前二五造文明。后二五造大同。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交於释者末之君。开於始者一之师。拨乱反正。开万世太平者。一之君也。

答、吾闻之矣。万二零七十三者。星之正也。成之数也。壹始於大德焉。故曰大德受命也。问、修齐者、私也。治平者、公也。平者、大公也。大公无私、曰大同。治国小公、曰文明。答、有公而后有私也。故天下国家为身家之保障。由私而后乃公也。故身家为天下国家之根本。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一以贯之也。

问、中则正。中则平。中则通。中则变。中则和。中则备。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圣圣薪传。允执厥中。

答、中者道之所从出也。故上帝以之为用。君子以之为法。

问、道德会行礼拜。所以行道欤。

答、礼不废。道亦不废也。

问、释道之小乘大乘。儒氏之小康大同。释道之上乘。儒氏之中和。释道之中乘。儒氏之忠恕。释道之下乘。儒氏之忠信。

答、子比而同之。亦知三教之真欤。

问、据乱之世。道在个人。主忠信所持以拨乱反正者。曰夫妇。曰父子。曰昆弟。升平之世。道在人人重忠恕。所赖以文明者。曰朋友。曰君臣。太平之世。道在天地人物。致中和、所赖以大同者。曰师弟。

答、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极轨於师弟。师弟者、大道之行也。

问、自上言下。以道为主。则红尘为逆。自下言上。以情为主。则修道为逆。要之逆来能顺受。即是行道。

答、君子遵道而行。何顺之有。

问、佛学不明、则心难正。道学不明、则意难诚。三教不合源、则大道不明。诚哉是言也。答、大道之行也。须三教合源。其所由来久矣。

问、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一思曰智。再斯合仁。合仁则行。行即勇也。再斯而行者。智仁勇并用。君子之道也。初思不智。则万思。万思不获。必也再斯。若再斯不合乎仁。亦不可谓之再斯。故再斯非泛然二思也。果是说也。则再斯焉。有不可行者哉。答、其知此章之义乎。思之思之。执两用中也。

问、天下事皆难矣。至难之中有至善。惟皆难。故临事惧。惟有至善。故好谋可成。临事惧。人心惟危也。好谋者。惟精惟一也。可成者。允执厥中也。

答、故经者所以行也。文章云乎哉。君子曰、不能无文也。故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而后知其为经也。

问、至顺之中有至逆。故临事当惧也。至逆之中有至顺。故好谋可成也。好谋者排天地之障气也。至顺者。天地之浮阳。前因也。

答、后天主宰於先天。固当尽人合天也。(刍谈录)

第九十八礼拜因革损益新义

民国三年三月初十日记

问、殷因夏。周因殷。时代非遥。自损益可考。孔子何以遽云百世可知耶。

答、(白话解)此章书含有先天大道在内。孔子不言先天大道。而言后天人情。曰殷因於夏礼。其损益可知。损益者。斟酌变更。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殷之於夏。周之於殷。其或继周者。其理一也。凡事由此推之。岂但十世、百世。千世亦可知。当海禁未开。知我中国之礼如是。外国之礼。不知如何。今各国交通。以各国之历史考之。各国的风土人情政事。大同小异。亦不外是礼。如此看来。凡事以天理人情推之。古今如是。中外亦如是也。故孔子敢言百世可知。此其故何哉。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但说这个天地如是。万万个天地。莫不如是。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凡事有什么新旧。叫什么古往今来。时中之道。损益可知。此章书暗藏大道。盖三教合源之理。万教归儒之法。至诚君子。知之稔矣。

(官话解)因者。依也。礼所损益。当减当增者。可得而知也。其或继周而不变者。三纲五常之经。人事之至理。夫子言百世可知。其所损益者。不过礼文制度耳。一言可定百世者。至诚如神之妙用也。不惟百世可知。即千万世亦可知也。盖早将先天之大道。明透极矣。道虽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即百世之王。平定天下。不外内圣外王之道。日用伦常之理也。天地经义。万世不变。此真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盖宇宙之中。无奇事。人心合天心。无极生太极。纲常名教。万世皆然。以至理推之。实有至道存焉者矣。

(文话解)孔子至诚如神。删书定礼。不惟百世可知。即万万世亦可知。知有天地。即知有人物。知有人物。即知有制度。知有制度。即知有损益。无可损益者。三纲五常。道之日用。失却纲常。即无日用。天地之大。古今之遥。以及中外治乱。朝代升降。了如指掌。不惟知殷因夏。周因殷。由此而推。百世犹旦暮。由一世二世。以至万万世。传之无穷。盖可知矣。大哉圣人。其至诚前知。由明明德之学而来。所以声名洋溢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以及天覆地载。日月霜露所照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至今祀以郊天之礼。不亦宜乎。

(问谈录)

问、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短命者。必得其寿之几也。箪瓢陋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之几也。三月不违仁者。天下归仁之几也。回之为言复也。复礼也。复回也。所以复国家之元气。天下之正阳。上帝之元命。易曰不违复。无悔。元吉。颜氏之子。其庶几乎。当今之世。颜子其复生乎。复生亦回也。克己复礼。当不远矣。

答、大道之行也。选贤焉。孔子曰。贤哉回也。天果欲开大同之局。尊德行而道问学也。德行之首曰颜渊。必如颜渊而后曰贤也。选贤当知所准矣。

问、人有言曰。颜子名回字子渊。回者、复也。所以为仁也。渊者、渊渊其渊。惟肫肫其仁。而后渊渊其渊。惟渊渊其渊。而后浩浩其天。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颜子哉。

答、有若无。实若虚。子渊之象也。犯而不校。仁者之量。此颜子之所以名回也。

问、小惩大戒。小人之福欤。

答、小惩大戒。君子之福也。今不如古矣。

问、太极者。位天地也。乾者、育万物也。位天地曰师。育万物曰王。王乃天之子。故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王又仁者也。当仁不让於师。

答、君子无所争。弟子服其劳。人爵之烦冗。何若天爵之尊清。君子知命。顺受其正而已矣。问、复旧制。保秩序。能新生。入人心。

答、政之本在德。德而时出之以政。德惟善政。复旧云乎哉。新生云乎哉。

问、性道不明。则心难正。天道不明。则意难诚。人道不明。则身不修。故曰三教不明。则大道不行。大道之行。万教归儒也。

答、明明德於天下。即明三教之说天下也。三教之说明。则万教归儒矣。

问、中庸之道。惟圣者能之。贤者之道。忠信忠恕而已矣。其何以知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答、中庸者。非大化其何足语於此。

问、故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欤。

答、然。此即内外合一。而后天人合一也。

问、治世不难进化世界难。是以万教当归儒。

答、归则大。大则化。唯天下至一乃能归。唯天下至大乃能化。

问、仁为修道之主。祖德功善次之。孔子曰。修道以仁。

答、仁者道之种也。(刍谈录)

第九十九礼拜见义不为新义

民国三年三月十七日记

问、祭非其鬼。见义不为。何以并列一章耶。

答、(白话解)鬼神者。阴阳之灵气。合而言之道也。非者、非道之事。即而今邀福求寿之人。不知富贵贫贱。皆是鬼神的赏罚。有因方有果。如影随形。鬼神的赏判。岂有无因而来。邀求而得。故祭之则为谄媚。譬如国家刑赏。果能干功立业。即不邀求富贵。国家自有报酬。若无才无德。行为不端。慢道你去求富贵。国家还要责罚於尔。况所作所为。皆是损人利己。毫无公道。怨天尤人。又来要求鬼神。所祷告者。皆是损人利己之事。不祭鬼神。其罪犹小。邀求鬼神。助尔为恶。冒渎鬼神。其罪大矣。人必要以鬼神为德。鬼神为灵。知鬼神之公道。所作所为。与鬼神合德。就不邀求鬼神。不祭鬼神。鬼神亦要保护。夫子非教人不祭鬼神也。要以鬼神为德。能以鬼神之心为心。正直无私。普济黎庶。虽非其鬼。祭之亦不为谄。义者宜也。当作之事也。此章书不重上节。所重者见义不为。人果有敬鬼神之心。其人良知良能未坏。仁心还在。孔子恐人失勇心。故言见义不为无勇。易其祭鬼神之勇心。而为义事。即所以祭鬼神也。由此章书推之。见得夫子重鬼神。又教不要迷信於鬼神。要知、鬼神之所以为鬼神者。在此义事。在此勇心。见义即为。则与鬼神之气相感通。不祭之祭甚於祭。即为我之鬼神。即为其鬼。祭其鬼不过敬心之表示。礼也。无义事勇心而言祭。即为谄鬼。即为非其鬼。夫子教人之心。亦深且切矣。

(官话解)神魄曰鬼。除祖宗及有功之人外。祭之则为谄媚鬼神。非其鬼者。不是分所当祭之神也。鬼者、阴之灵。故阴神曰鬼。无明明之德。徒祭鬼以求福。如缘木求鱼。不惟不得。且恐反生灾异也。义者、作事得宜也。见义不为。明知有益而不为。即失勇心矣。古之人、天地山川。土社坛圩。礼所当祭者祭之。非谄可知。忠孝廉节。名教纲常。义所当为者为之。有勇可知。所祭非以邀福。所为非以矜功。反是则谄与无勇可知矣。

(文话解)世有谄媚鬼神。妖言惑众。只以神鬼为奇。不以神鬼为德。由是外有虚文。内无诚敬。所祭皆虚假。尽属牛鬼蛇神。或言天神下降。或言地护持。所以神降於莘。石言於晋。一唱百和。以期享国日永也。降及后世。喜巫蛊。信方士。金马、碧鸡。神雀等名词。其谄事鬼神者。又乌知务民之义耶。又乌知敬鬼神而远之耶。盖鬼神阴阳造化之司。屈信往来之用。知兴废。定吉凶。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鬼神之所凭者义也。子臣弟友之经。忠孝节义之事。鬼神之厉毒所不能伤者。亦即鬼神之昭鉴所不能外。可知义所在。即为所在。为所在。即勇所在。有此勇。复有此见。有此见。安得不为。得所为。安得不勇。勇自足以配义。今日习染为污。不合义者多矣。泰山之旅。雍诗之歌。非其鬼而祭。谄也。非义也。奥灶之媚。神之祷。非其鬼而祭。谄也。非义也。非义则不可为。何贵乎见。何贵乎勇。勇者、乃明德之功。大人之学也。诚意正心以养之。致知格物以求之。见义矣。鬼神不敢淆其见。为勇矣。鬼神不敢阻其为。然亦非渎慢鬼神也。鬼神之所以为鬼神者。亦在此。矧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各尽其职。庶不殒越。以贻羞矣。何得言谄。何得言非义。何得言不为。何得言不勇。(问谈录)

问、十五志学。大学也。即志於道也。三十而立。有诸己之谓信。主忠信也。据於德也。四十而不惑。诚则明也。内外合一也。忠恕也。诚几也。明明德也。五十而知天命。天人合一也。中和也。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也。内圣外王。亲民也。六十而耳顺。不思而得也。知止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勉而中也。圣人也。止至善也。大学中庸为性与天道。真不可得而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