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熟的,其中不乏形形色色的流派,也充满着斗争,由此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
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于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是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反映。尽管工业革命带来经济上的飞跃,但是这场革命的后果是工厂主快速致富,但是作为劳动大军的工人却变得越来越贫困。随着资本主义工业体制不断扩展,以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形式的反应也相应增加。尽管以前的许多思想家都表达了类似后来社会主义的观念,但是第一个被称为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家是巴贝夫(Francois Noel Babeuf, 1760—1797年)。巴贝夫生于1760年,逝世于1797年,法国的革命家。他虽然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却是法国革命的热情支持者。他在1794年定居巴黎并创建了一份政治刊物《新闻自由报》,后改名《护民官》。在其中,他认为只是建立政治平等,革命还不够深入。虽然因自己的作品而遭到囚禁,但是他反而成为经济不公平的激烈批评者。他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试图推翻政府,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平等派密谋。他们主张所有人都有权工作和分享经济的成果。密谋者所渴望的共产主义形式主要是指分配劳动果实而不是分配生产。这种密谋为人所告发,经过长时间的审判,巴贝夫被处决。然而他的原则,即巴贝夫主义一直保存下来,成为暴力革命的一个理论源头。
第六编社会发展与战争来临第十四讲社会的发展然而,巴贝夫之后的社会主义者却都是非常温和的,被称作“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其中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圣西门认为生产和分配应当由国家来实施。社会的领导者应当是工业家,工业家应当创立一种基于合作的国家社团,要消灭下层阶级的贫困。傅立叶和欧文尽管在许多方面有分歧,但是两者都相信社会组织应当以小的地方团体为基础,而不是圣西门那样的大的中央国家。他们都认为,应当进行合作而不是竞争,而且他们明确反对阶级斗争。在19世纪早期,按照傅立叶的原则建立了大量的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定居点,欧文在欧洲和美国发展的新和谐村,便是他的一个共产主义试验村。但是这个共产主义的定居点最后却因无以为继而被迫关门。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在人人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和消灭城乡差距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设想,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可以实现的切实途径。
乌托邦社会主义之后出现了路易·布朗(Louis Blanc, 1811—1882年)和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 1805—1881年)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同法国1848年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社会主义原理更加具有政治性。路易·布朗是法国社会主义政治家、新闻记者和历史学家。在他的名著《工作组织》(Organization of Work)中,他勾勒了基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原则的新的社会秩序。他主张,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阶段,应当实行由工人进行管理由国家进行支持的国家工厂。作为1848年临时政府的成员,他坚持设立社会工场,但是他的计划被政府的其他领导人所破坏。由于被牵连进后来的工人暴动,布朗逃到英国,在那里待到1871年。在流亡期间他写作了13卷的《法国革命史》,其中他明显赞美雅各宾派。他返回法国后,成为国家议会的成员,后来成为下议院的左派领导人。布朗的思想仍然被马克思称作“乌托邦社会主义”,但他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家影响甚大,尤其是对拉萨尔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 1805—1881年)是法国的革命者和激进的思想家,在学生时代就加入了一个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此后活跃在每一次法国革命运动之中,一生中半数时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有“革命囚徒”之称。1847年他创建了“四季社”,该团体在1848年2月革命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流亡布鲁塞尔期间,他组织过对拿破仑三世的激烈反抗。布朗基1830至1879年组织工人起义,曾多次被捕。1871年巴黎公社选举时,他在缺席的情况下当选为委员。布朗基派是公社的多数派,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879年4月,在狱中的布朗基当选法国议会议员。出狱后他仍保持旺盛斗志,继续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后于1881年1月1日逝世。布朗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在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巴贝夫学说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他的实际革命活动和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实行革命专政的思想远优于一般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他强调由少数革命者通过起义推翻剥削制度,他主张的专政仍然是少数革命家的专政,而不是整个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专政。他的追随者被称为布朗基主义者。
正是在这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团体的影响下,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1842年和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经过两次见面和长谈,确立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一致看法,此后分别或者合作创作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其中包括《神圣家族》、《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等,从哲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唯心主义观点、形而上学思想、机械唯物论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新的观点。除了进行这些理论的准备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直接参加了当时的“正义者同盟”的活动,该同盟在1847年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这部宣言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共产党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主张。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此后马克思、恩格卡尔·马克思
斯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参加和构建社会主义组织,分析革命的成败得失,提出新的革命理论,并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派别和思潮进行论争和斗争。1848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马克思积极分析革命的经验教训,并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提出新的理论和方针。1850年他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859年和186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和货币的本质。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思为该协会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第一国际作为一个国际工人组织,除了领导和支持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还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其中包括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保留小私有制、用和平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的蒲鲁东主义,主张工人阶级进行经济斗争而不是政治斗争、并主张与资产阶级政府妥协的英国工联主义,以及主张彻底无政府主义、反对无产阶级政党和专政、甚至试图分裂第一国际的巴枯宁主义。但是由于巴黎公社的失败,第一国际开始远离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并于1876年在美国解散。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写写了《法兰西内战》,赞扬了巴黎人民的精神,并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公社的原则永存,公社的精神不朽”。
巴黎公社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但是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各种思潮泛滥,因此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人组织来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斗争。在恩格斯的积极组织下,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与此同时,法国工人党中的“可能派”和英国工联也在巴黎召开了排斥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因此,第二国际面临着严峻的任务和斗争形势。在恩格斯的领导下,第二国际同形形色色的一味主张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同时,恩格斯还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以及《格达纲领批判》,自己撰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和《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批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并补充和更正自己的观点,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作用。
恩格斯于1895年去世,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怀疑和要求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其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的伯恩施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了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左、中、右派的分裂,修正主义开始泛滥。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第二国际停止了活动。
虽然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陷入低潮时期,但在俄国涌现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他不但在理论上与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进行论争,而且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在本国付诸实践,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科技的发展
近代早期,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儿奠定了近代科学思维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观察和剖析世界的武器。历史发展到18、 19世纪,人类已经完全摆脱了附着在科学观察和发现上的各种羁绊,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对自然界,从渐变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界,科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时代。人类以难以置信的才智,全面揭开了大自然的奥秘。科学引导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催生着科技的发明。
近代科技所涉及的层面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可以简单分成自然界的生成、生物和生命科学、物质的构成和原理、技术革命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特点。
首先,对宇宙和自然界生成的关注由来已久。近代以前的人们对此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那时候人们始终摆脱不了上帝的影子,甚至牛顿也摆脱不了第一推动力的困惑。此时,人们开始完全从自然变动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其中1755年伊曼努尔·康德在他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提出了星云假说,认为我们所见到的天体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最初的物质微粒通过相互运动和引力作用,逐步凝聚形成星云,继而成为行星,最后成为星系。拉普拉斯则在他1796年出版的《宇宙体系说》中提出了另外一种星云假说。认为所有的天体起源于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云,随着星云的不断转动和散发热量,中心星云不断冷缩和加快运转速度,离心力的作用导致赤道周围脱离出一个个气体圆环,从而形成了星系。不管这种假说正确与否,它至少在宇宙生成领域摆脱了上帝的影子。从遥远的宇宙回到人类生活的地球,人们也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地质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英国的科学家赖尔在他的《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演化理论,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山川河流等地质面貌,都是地壳变动和自然力长期缓慢作用的结果,从而奠定了近代地质学的基础。
在动植物和生命科学方面,人们同样通过进化和演化的理论找到了认识的线索。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了《动物学哲学》,指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趋势以及环境对进化的影响,并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进化法则,开创了进化论的先河。达尔文则通过对南美的考察发表了《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及性的选择》,将生命进化的理论推向成熟。在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领域,人类同样把上帝排除在外。生命科学的深入还在于细胞学说的建立。19世纪上半叶各国的生物学家相继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组成成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时指出了细胞裂变再生的过程。尤其是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了染色体,最终确立了统一的细胞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命运动的过程。在植物学领域,瑞典生物学家林耐的分类学说同样具有革命性。他在1735年出版的著作《自然系统》中系统地提出了植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确立了如今通行的纲、目、属、种等层次,并将这种分类方法推广到动物界,从而使动植物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富有规律。
物质的构成及其原理方面,近代科学深入到更加微观的领域,在深层结构上确立了物质的统一性及其规律。英国的科学家道尔顿在1808年发表了《化学哲学的新体系》,在经验定律和试验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原子论学说,揭示了原子的不可再分、不可改变的特性,以及原子构成化合物的规律,从而把过去思辨领域的原子学说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俄国的科学家门捷列夫则在1869年发表了论文《元素性质与原子量的大小》,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英国的科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确立了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提出了自然界能量不灭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规律,为人类利用能量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电学和电子学领域,出现了欧姆、法拉第等著名人物。德国的物理学家在19世纪末发现了如今被广泛应用的X射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则发现了一系列放射性元素,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概念,人们的认识已经开始深入到原子的内部。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理论,剖析了能量的构成。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把近代科学的成果推向了新的时代。
科学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新的技术和发明大大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德国的物理学家雅科比在1834年制成了最初的电动机,德国的科学家维尔纳·西门子在1866年研制成功了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电能得以广泛运用。发明大王、美国的爱迪生在1879年制成了白炽灯泡,民用照明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全新的电码,推进了电报系统的发展和通讯网络的铺设。美国的贝尔则发明了第一部电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直接。如果说上述的发明和爱迪生
创造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那么在钢铁冶炼方面的进步则全面促进了钢铁时代的到来。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发明家贝塞麦、英国的托马斯、德国人西门子和法国人马丁,都先后改进了炼钢法,为钢产量的大规模增加、钢铁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冶炼钢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做出了很大贡献,钢铁工业获得迅速发展,钢铁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充满活力的钢铁时代到来了。
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创造也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理论的广泛发展为基础的,无论在能源、材料、工艺等方面,还是在新方法和新设备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人类从蒸汽到电气,从棉花到钢铁,从平面运输到立体运输的大跨越,也促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垄断和集中的新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
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世界格局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为了弄清楚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我们有必要首先来了解垄断资本主义以前的资本主义形式。尽管“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内涵并不是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但是一般认为,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每个工业部门中都存在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独立企业,其中每一个企业都无法操纵任何一个具体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建立联系的最主要的方式,是资产阶级理论家所称的自由竞争,或者叫“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每个企业亚当·斯密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所采取的手段都是降低商品的价格,通过向那些仍然未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区出口工业消费品,使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自由放任政策的原理是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经济体系会最有效运转。这种理论的出现最初是针对重商主义。自由放任思想的奠定者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相信人们所追求的正确目标是个人福利而不是国家力量,因此,他提倡消除政府对商业的限制。当人们自由追求个人利益时,那么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就能比国家的规定更能有效地调节经济生活。亚当·斯密并不相信绝对的自由放任,认为在一些公共领域政府仍然有自己的位置,例如建造运河和码头来促进商业,或者运用规则制约外国商业来保护本国工业等。到了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年)那里,自由放任成为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则将其推向高潮。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理论自然吸引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主和商人,因为他们试图沿着资本主义路线来改造社会的企图,遇到旧法律的阻碍和土地主的反对。曼彻斯特经济学派(Manchester Shool of Economics),尤其是理查德·科布登(Richard Cobden, 1804—1865年)和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 1811—1889年),将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普及化,使之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他们两人都是成功的商人,将自由放任引入了政治舞台。他们反对政府对商业颁布的任何法令和条例,甚至反对议会通过的反对延长工时和滥用妇女儿童劳工的法令。
这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演进到19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与竞争者合作来控制价格和生产更加有利。因此,原来信奉能够制约市场的竞争,现在反而鼓励垄断,这样国家不干预经济的原则被抛弃了。在20世纪,国家经常出面来恢复行将消失的自由竞争,而“不公平竞争”活动被宣布为非法,这样自由放任被修正,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9世纪末开始,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被一个新的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所代替。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工业的不同部门不再充斥着无数大大小小的企业,而是被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垄断。这种过渡的基础赖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全方位的技术革命,其中电动机和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成为工业和运输的主要能源。全新的工业发展起来了,包括电力、电器商品、石油、机动车、化学工厂。这些新工业都需要比以前的旧工业大得多的初始资本投资,这大大减少了潜在竞争者的数量。而且,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得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竞争,而是相互协作,这也有利于部门的联合和资本的积聚。另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连续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破产,为企业购并和重组提供了条件。
资本的集中和集聚导致强大的垄断性联合体形成,先后出现了包括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在内的主要垄断组织。卡特尔最早出现于德国,是垄断程度较低的一种组织,主要是指相关企业在价格、销售配额、生产活动等方面达成协议,保证各成员的最低利润。辛迪加主要出现于俄国,主要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在商品销售和原料采购方面达成协定,形成垄断组织。托拉斯主要出现在美国等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程度较高,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合并而成为垄断组织,托拉斯理事会管理一切。康采恩主要出现于日本,主要是以某金融集团联合不同部门大企业和公司形成的垄断组织。尽管这些形式起源于不同的国家,但是却普遍出现在各个国家。德国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卡特尔,20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部门,并继而出现了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更大的垄断组织。英国的垄断组织则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集中在重工业,比较著名的有阿姆斯特朗—惠特沃特公司和维克斯—马克西姆公司。美国则以1870年美孚石油公司的出现为标志,开始发展垄断组织,很快便出现了大量的托拉斯组织,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等垄断组织左右了国家的经济生活。法国和俄国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也同时走上了垄断的道路,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也同步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等操纵国民经济的大财阀。这样,在资本主义国家,原来无数资本主义小企业参与的自由竞争,彻底让位于对民族市场的操纵,操纵者是一些同时控制了银行和其他财政机构的财团,大工业和运输的联合企业,大的零售连锁商店等等。
资本主义的垄断并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垄断部门,竞争仍然以传统的降价的形式继续着。然而在垄断的部门,竞争一般不再采取降价的形式,除非是在国际市场上,在那里各个国家的垄断者相互之间继续斗争。然而在传统的国内市场,则是采取降低生产费用以垄断的形式竞争。
通过控制市场和限制价格竞争,大托拉斯获得了垄断性的超利润——这种利润率大大超过那些在非垄断部门的公司。垄断可以仅仅通过限制产量就可以控制市场,并因此而积累资金。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者手里积累了过剩的资金,这种过剩的资金必须寻找新的可获利的投资领域,因此从工业化的国家向外输出资本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最本质的特征。
资本向世界上非工业化地区输出,使工业化国家的资本家产生了永久控制这些地区的强烈兴趣。垄断资本主义主张通过把这些地区变成主要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而直接在政治上控制这些非工业化地区。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不但是由数量很少的垄断企业和组织操纵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产生了一个世界帝国主义体系,其基础是全球分裂成为压迫国家和被压迫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大规模输出资本是为了组织资本主义的原材料生产,这种关系防止在这些国家产生大规模的工业。外国的投资对第三世界资本积累的优势,窒息了土生土长的资本家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因此,尽管帝国主义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结合进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但是它也强化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之间平均劳动生产力的鸿沟。通过以远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的价格购买劳动力,以及通过在世界市场上不平等交换商品,结果,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能够占有第三世界生产价值的大部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剥削延缓和打乱了这些国家本身资本主义的发展,延长和加强了他们的经济落后和他们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从属关系,造成了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分立,使大多数的人口陷入了永久的贫困。
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因为其能够操纵国计民生的巨大力量影响了所在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在垄断资本主义组织可以操纵国计民生,在更高的意义上进行竞争的情形下,原来自由放任时期基本上退出经济领域的国家又开始重新干预经济,或者是通过宏观调控培育国内的私人资本主义,或者通过立法限制垄断企业的发展,或者制约恶性竞争。在新的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都纷纷加强了国家机器,中央集权的能力加强,军队和警察组织不断完善。同时,政府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缓解企业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工人的权利。这一时期,美国、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先后出台许多法令,禁止妇女做夜工,禁止雇用童工,承认工会组织,设立劳资仲裁机构等。其中美国在这方面最为典型,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进步运动”。
美国进步运动的目标就是要治愈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主要是城市改革和反托拉斯运动,其目标是消除政府的腐败和不正当影响,使更多人直接参与政治进程,确信政府在阶级社会问题和在经济事务上确立公正方面一定能够发挥作用。进步运动成功的序幕是一些黑幕揭发运动者(Muckaker)的宣传,这些作家列举贫穷、城市贫民窟、不安全的工厂条件和童工等问题,营造了社会改革的舆论和氛围。进步运动开始于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法案规定任何托拉斯或者其他联合组织,如果目的在于控制州际贸易或对外贸易,均为非法。当时,主张改革的人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主张的方法也差异甚大,有些人赞成激进地反托拉斯,有些人赞成调整的方法,有些人则主张社会主义。其他进步改革包括资源保护运动、铁路法以及食物和药品法。这种进步的精神也表现在新的宪法修正案上,该修正案提供了选举的新方法,通过禁令和扩大妇女的投票权来保护社会。进步改革不只是在州的层面上进行,也在国家的层面进行。从1903年开始,西奥多·罗斯福颁布了《埃尔金斯法案》和《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限制托拉斯。托拉斯扼杀美国的漫画在垄断资本主义下,尽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但是从总体上,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加上国家制定了《济贫法》、《保险法》等保障法令以及不断扩大国家的福利事业,都使劳动者的境遇有所改善。这些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自我调整的能力,也给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目标和手段提出了新的任务。
殖民与反殖民
在近代历史上,殖民与反殖民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一部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西方国家向外推行殖民政策,而亚非拉等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被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通过殖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足够的原始积累资金,获得了倾销商品的广阔市场和剩余资金投资的地盘。同时,被殖民化的国家在经历痛苦的同时,也被拉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统一发展的轨道之中,深深改变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由于殖民中伴随着武力、强制、不平等和民族歧视,因而殖民地地区也是一个矛盾复杂尖锐的地区,反殖民的运动始终没有停息过。
西方进行殖民和亚非拉演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充满着西方列强的矛盾和争斗,以及殖民地区在列强手中的不断易手和调整。
殖民的最初阶段主要对应着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探险历程,西方殖民的主力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一阶段是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探险的动力是为了获取黄金、香料和奴隶,因而殖民的手段也是非常野蛮和残酷的。沿探险航线的地区、生产黄金和香料的地区以及新发现的地区,率先成为西方的殖民地。15世纪,葡萄牙人在盛产黄金的非洲西海岸,尤其是几内亚湾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16世纪初,传说中黄金遍地的印度被葡萄牙人占领;被称为“香料之国”的爪哇、加里曼丹等岛屿也同时落入了葡萄牙人之手。16世纪中期,葡萄牙商人用欺骗手段窃取了中国的澳门。在葡萄牙对亚洲和非洲殖民的同时,西班牙则随着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西班牙殖民者首先占领了西印度群岛,将海地、多米尼加和古巴据为己有,接着以古巴为基地占领了墨西哥和中美洲。从1519年到1521年,西班牙贵族科泰斯带领一支西班牙军队用武力和欺骗的手段,灭亡了墨西哥的古老文明阿兹特克文明,洗劫了辉煌的城市特诺奇蒂特兰城。此后,相继占领中美洲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占领中美洲后,西班牙殖民者在毕萨罗的带领下侵入南美,在秘鲁用欺骗手段杀害了印加人的国王,占领了印加首都库斯科城。然后西班牙殖民者以秘鲁为中心相继占领了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乌拉圭和巴拉圭等。为了保证对殖民地的占领,葡萄牙和西班牙甚至在1494年和1529年两次签订条约,平分了世界。殖民者对殖民地区采取了野蛮屠杀和掠夺的政策。大量的黄金和白银从非洲、美洲和亚洲滚滚流入了欧洲,大量的印第安人死于屠刀之下,活下来的人大部分成为殖民者的奴隶,从事繁重的劳动。许多非洲黑人像牲口一样被贩往美洲,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在欧洲白人殖民者的统治之下,殖民地地区那些辉煌文明的创造者统统成了“劣等民族”。
从16世纪末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开始衰退,以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为标志,荷兰、英国和法国崛起而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角。这一时期殖民的特点虽然从本质上没有多大改变,但是从形式上,在仍然使用武力之外,往往采用殖民贸易公司的形式,通过垄断贸易而获取殖民利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荷兰获得独立,从此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1602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负责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中国的台湾就是在1624年被荷兰占领的。1621年荷兰建立了西印度公司,负责北美的殖民,曾经一度占领巴西,并于1622年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依靠其强大的海上舰队和全球垄断性的贸易,荷兰在17世纪中叶成为“海上马车夫”,繁荣至极。英国的殖民方式与荷兰类似,但是由于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工业发达的国家,最终取代荷兰而成为殖民霸主。英国在1600年就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和印度的贸易。在1640年英国革命后,开始正式与荷兰在全球争夺垄断地位,经历3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印度的殖民地。自此,英国成为经营北美种植园、非洲贩奴贸易的主角。法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积极加入了夺取殖民地的角逐。法国在1664年也分别建立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对亚洲印度、非洲马达加斯加、美洲加勒比海、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进行殖民活动,到18世纪初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大国,也导致了英法的争霸战争。战争在欧陆和其他洲殖民地同时展开,战争的结果是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步夺取法国主要的殖民地,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
从19世纪开始,欧洲列强的殖民活动开始向纵深发展,西欧之外的大量地区都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其中荷兰差不多将印度尼西亚全部兼并,英国则控制了整个印度,伊朗沦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1840年经过鸦片战争和一系列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起的俄国在19世纪也开始在北欧、东欧和中国进行大肆殖民,中国东北大量土地落入俄国之手。英国和法国通过武力将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南非纳为自己的殖民地。列强在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更是全面瓜分殖民地。中国在19世纪末被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瓜分完毕,日本则在1904年通过日俄战争从俄国手里夺取了中国东北南部,美国通过《门罗宣言》成为拉丁美洲的主人,非洲则被欧洲列强全部瓜分。
尽管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殖民化的过程在客观上带来一些有利的后果,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初步形成,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种族的混合,促进了各地动植物和技术的互通和交流,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空间上的距离,并促成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但是这一切有利的后果都是以牺牲殖民地的利益为代价的,殖民在给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动力的同时,严重冲击了被殖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殖民地人民落入了苦难的深渊。从政治上,殖民地国家全部或部分失去了主权,忍受着外来的统治;在经济上,殖民地在失去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资源的同时,还被强迫实行单一经济制度,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在殖民者坚船利炮的攻击之下,殖民地的人口损失巨大;在野蛮的黑奴贸易下,许多黑人惨死。同时在殖民者的铁蹄之下,许多千年的文明被毁于一旦。殖民的残忍、血腥必然激起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反抗,因此,反殖民的浪潮和斗争始终伴随着殖民的整个进程,最终汇聚成殖民地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全面独立战争。
北美摆脱殖民统治体现在美国独立战争上。在拉丁美洲,从19世纪开始,反抗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揭开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序幕的是海地。1791年海地在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先后同英国和法国的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在1803年11月宣布独立,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接下来以委内瑞拉为中心展开了摆脱西班牙统治的革命。首先委内瑞拉在白人领袖米兰达的领导下宣布独立,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共和国失败后,玻利瓦尔涌现出著名的解放者玻利瓦尔(Bolivar, 1783—1830年),他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国失败后,玻利瓦尔继续斗争,建立了第三共和国。接着玻利瓦尔相继解放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在南美大陆北部建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大陆中南部地区,在何塞·圣马丁(Jos de San Martin, 1778—1850年)的领导下,以阿根廷为中心展开了全面的独立战争,先后解放了智利和秘鲁,与玻利瓦尔的起义军会合,彻底打垮西班牙殖民军队,解放了整个南美大陆。墨西哥经过了曲折的斗争,最终在1821年宣布独立。在墨西哥的影响下,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国家都纷纷独立。葡萄牙占领的巴西,也在1822年9月7日宣布独立。至此,西属美洲殖民地全部独立。
亚洲同美洲不同,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复杂的社会形势,被殖民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不同,有被直接统治和被间接统治的区别,同时亚洲很多国家面临着反封建,改造社会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任务,因而反对殖民侵略和统治的斗争也呈现出复杂的形式。在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的割地赔款,各地不断发生捣毁洋行,焚烧教堂,驱逐教士的运动,1899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则直接以武装对抗西方的侵略。中国也发生了“甲午战争”,在政府的层面试图用武力来对抗日本的侵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面对民族的危亡,康有为等一些有志之士也发动了未竟的维新运动。面对清政府的无能,孙中山等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并于1911年推翻了帝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印度,同样是用暴力手段和和平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与殖民统治斗争,争取自治的权利。1857年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起义的浪潮遍布印度各地,并吸引了各个阶层的人参加。1885年印度成立国民大会党,开始有组织地以和平方式争取自治的权利,罢工罢市和示威游行成为最主要的方式,迫使英国殖民政府改变殖民统治的方式。面对西方列强对伊朗的殖民剥削,伊朗19世纪中期发动了著名的巴布教徒起义。面对国王的专制和无能,1909年伊朗革命军起义,一度废黜了国王。面对着内忧外患,青年土耳其党1908年在马其顿发动政变,废黜了国王哈米德二世,重新树立穆罕默德五世为国王,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非洲是殖民列强实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和种族隔离制度的地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整个非洲大陆已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残酷的殖民统治也激起了非洲各国的反抗。1789年埃及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祖国党”,并在阿拉比的领导下,于1881年发动了埃及士兵起义,迫使国王召开国会,进行政府改组。同年,苏丹爆发了马赫迪反英起义,进行反对英国的“圣战”,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面对侵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军队,1896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反击,在阿杜瓦战役中大获全胜,维护了民族的独立。
殖民地国家的这些反殖民斗争,尽管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许多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它们显示了殖民地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决心,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为今后彻底摆脱殖民统治和改造传统社会的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