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重视和加强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评价,鼓励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学校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教师、书本、课堂构成的轴心始终控制着学校整体机制的运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应该从只注重传授知识向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转变。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和学习水平评价等方面,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指导学生构建适合本人特点和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其传授的知识得以“内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内在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能否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教师是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课改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教育生态环境,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学民主作风的生成奠定了基础。真正的教学民主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人格上实现真正的平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以自己的人格、形象和情感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合作的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还应一视同仁,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基于此,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民主作风,这也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因素。
(二)建立科学的便于操作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
客观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应当是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才能真正起到引导、促进新课改深入进行的作用,如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评价。评价标准要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按照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参与评价的人员应有相关专家、同行及感受其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对评价指标的设计,如学生调查问卷、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专家及管理者听课意见表等,将直接影响评价的效果。因此,在设计这些调查问卷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力图反映出当代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和优秀教师的提高要求,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等方面有明确的导向性,并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要改变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分学科、不分年级的“一刀切”现象,走出把教学质量评价单作为对教师年终考核标准的误区,发挥教学质量评价促进和改善教学的真正用途。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发用于评价的计算机支持系统,建设一套多学科、相对完备的评价“指标”库,使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在学期中间自拟问卷在网上进行调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并逐步开展网上评估,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另外,在对各种评价结果数据的认真统计分析基础上,不要绝对地迷信于这些“科学数据”,还要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多方面了解。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有时给教师的评价偏高或偏低,不能在促教促学上发挥真正的评价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有效调节,使教学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化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三)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应该是一种评价与教师发展的整合,我们应从多维度考核教师,既要有管理的“硬件”指标,又要有教师发展的“软件”规划。考评的指标和方法一定要切实可行,尽量做到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把主观估算的因素降到最低。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全面性,既考评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又考评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法;既考评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考评教师的职业道德;既考评教师已有的业务水平,也考评教师的业务进修。从评价主体来看,不仅有学校管理者的评价,也有教师本人和学生的评价,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为“双向性评价”,注重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教师不仅参与评价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价或指标方面也拥有发言权。评价者不再是“法官”,而是合作的“伙伴”。通过评价,重在唤醒被评价者的主体意识,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和把握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明确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发现不足,努力改进。从评价方式来看,注重把教师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正确看待量化计分,因为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量化的因素太多,考评时应尽量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四)教师评价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
主观评价是指教师自主评价,这是一种反思性评价。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认识,对自己履行职责情况及绩效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客观评价是指评价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对被评价对象的素质状况、履行职责情况及绩效进行客观的描述与价值判断。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两个积极性,才能产生最大的评价效应。在主观评价时,教师依据自己的现实表现,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判断。通过自我评价吸引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在自评基础上,再通过互评使主客体双方意见得以沟通,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判断。而这一评价过程就是教师思考判断、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教师学会自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信。而客观评价过程,又是教师深化认识,学会理解,学会认同,学会修正,学会恰当评价的学习过程,提高过程。
2.常规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常规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是使教师评价科学合理的重要条件。常规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它更注重于问题的诊断。我们的做法是每月评价一次,旨在及时注重发现典型,及时诊断便于领导掌握教师工作情况,根据诊断所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发现典型及时鼓励发扬,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引导教师学习。常规性评价能起速效应作用。
阶段性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对教师的学期或学年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注重绩效与自我发展评价,同时进行教师自身素质、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工作绩效的考核。由于是总结性评价,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提职晋级评优时的主要参考。因此,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更大,更能促使教师努力奋发向上。
常规性评价注重日常指导、调控,用于改进与发展;阶段性评价注重定期总结,评定教师工作及其总体素质的优劣,且为新阶段的工作发展提供依据。正确运用这两种评价,能有效地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条件。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在教师评价时,不能简单化,不能只见量而忽视质。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必须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所谓定量评价是指依靠数据事实来描述判断评价对象的素质、工作状况。
所谓定性评价是指依靠直觉、印象、经验以及评价者价值准则对评价对象的素质及工作状况进行价值判断。
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不同处理标准和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导向,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理念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能量化的则量化;不能量化的则加以描述性分析。实践证明,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易被教师所接受。
4.教学流程管理评价与教师自我发展评价相结合
所谓教学流程管理评价是指对教师劳动中的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查等进行考核评价。所谓教师自我发展评价是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指教育科研、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进修培训等情况,起到较好评价导向作用。前者是对流程管理基本环节的考核,考核目标是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后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着眼于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坚持这一条可使教师的素质,在理念的转变、理论修养、科学研究意识及相应的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