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男孩心女孩心
36212000000007

第7章 心病自救室:为你的心空洒播阳光

她告别了“怪病”

小燕,是我三年前教过的学生。前不久,我突然接到了她的一封来信。她在信上谈了别后的大致情况后跟我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马老师,三年来,没敢写信打搅您。现在,我感觉自己太需要帮助了,我好像得了什么怪病,我想把我的苦恼说给您听听。希望能得到您一些帮助。

在一、二年级,我在学习上可谓一帆风顺,年级第一名很少不属于我。升入三年级以后,第一名似乎与我绝缘。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学习中经常有一些念头干扰我,让我很不能专心。举个小例子把。比如我写了一个“大”字,如果写得不好,出总是想为什么写得不好?横为什么写歪了?其实我得不到什么答案,但还总是想啊想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明明已把一件事做好了,却不放心,又想啊想的,甚至要反复检查,再做好几回。我知道您研究过心理,现在又负责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不知道您能否医治我这种心理疾病?马老师。您能为我出谋划策吗?盼您给我回信,打犹您了。

小燕心中的天空出现了阴云,需要别人帮她一把。我在给她的回信中说——

很高兴你在遇到困难时候想到了马老师。我猜你所以没写信给老师,是想等到学业成功时,给老师一个喜讯。老师知道你要强向上,所以才有长期的年级第一。您勤奋努力,十分可贵。

然而,后来我发现有时你是太努力了。你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过于追求完美,过于检点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措是否得当,对自己过分的克制,责任感过强。由于你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以至过分认真,过分注重细节,过分谨小慎微。太多思的结果,人就难以作出决定,造成焦虑、紧张,无法轻松愉快。日常一些细小的意念都不放过,扰乱你的头脑,给你带来苦恼。于是,就出现了你信中所说的情形,为一个“大”字笔形也会没完没了想啊想,为一件小事追根究底无穷尽,做好了,又不放心,要重复好几遍。这在心理学上叫“强迫性人格障碍”或叫“强迫症”。

怎么会出现强迫性人格障碍呢?大多与幼年时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相关。父母管教过分严格、苛刻要求,束缚自由意志的发育,造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此外,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自身有强迫性人格障碍,都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就你的情况看,家庭的教育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你在老师这里读书时,已是那么舍不得玩耍,那么认真,那么自律,不犯一点过错,不误一点学业,这既是你的长处,也是你的短处,甚至可以说是你现在的症状的苗头。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也许适当引导会过去的,偏不巧还没来得及帮你调整,你就转学了。也怪我太忙,没有在转学之前顾上给你指导。

我知道这症状使你很苦恼,但不用怕,不用愁,介绍下面几种心理自我疗法,你可以试试。

一是认知调节法。先从认识上来解决,真正领悟到:人没有完美的,人总有不如意,成功总是相对的,第一更是相对的,不可能永恒,只要努力了就足以自慰,心理上就已是成功。比如面对考试,别太拿它当回事,来点平常心。拿得起,放得下,洒脱些,豪爽些。对待学业,对待自己,都应该有平常心。因为我们是凡人,不是神仙。

二是听其自然法。天地人事,属于我们主观能把握的不太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任何事,任别人去评价好了,无所谓。比如,字已写,信已发,日后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门没关好就没关好,这都没什么关系,我做了就行,管它什么好不好呢?因为,世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三是思维阻断法。当你正为一些细小的事情没完没了地想下去的时候,来一个“当头棒喝”——对自己大声命令“停”!这时人的思维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起能动作用,也就不再想下去了。在重复一些行为时也可以这样。

四是逆转意图法。如果上述方法还不管用,可以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不要想,而是放开马缰任其驰骋,尽力地想,不是不去重复行为,而是尽力地重复这个行为。一定要超过平时的时间。这样直到你自己对此也厌恶透了,从而不去做了。这样几次之后,也可望改变没完没了的“想”没完没了的“做”的毛病。

小燕,你会理解上述几个方案第一个是关键,应该依次试用。如果需要,还可以直接来心理咨询室。好,相信你坚定自信,走出困境,轻松自如地生活。

过了一些日子,小燕终于又来信了。她告诉我,慢慢试用几个方法,挺管用的,心情也轻松多了。而且,还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

她走出了强迫症的困扰,走向了新生活。

我是不是有精神病

电话铃声响起,耳机里传来一个小伙子的声音:“是马老师吗?您好!几次想去心理咨询室,想想还是先给您打电话。老师,我非常迷信,我有精神病,很严重,我……”

“先不定性好不好?”我禁不住插话,“你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把具体情形说给我听听?”

他的语气也轻松了一些,开始讲述他心中的烦恼:“我总感到没有可靠的朋友,总觉得谁都不可靠。坐在教室里,我只要感到身旁有人看我,或是感到身边有人的呼吸,就学不下去,我就瞎想。我总担心,因为眼光和呼吸的作用,对我的身体,对我的大脑,对我整个的人会带来损害。特别是坐在那里或走在街上,谁要碰我一下,哪怕是无意的,我都更担心:‘坏了,我又受损失了,我身上的东西又跑到他身上去了。’如果对方比我聪明,比我学习好,比我长得高,比我个儿大,我就更认定他那些比我强的部分,都是从我这里悄悄夺过去的。就这样,我常常感到别人会伤害我。这样胡思乱想,想啊想的,一想就是好久好久。我也有清醒的时候,知道这样不好,很痛苦,就跟自己斗,不让自己再胡思乱想。轻的候,可以斗过自己,不再瞎想。可有时候,就斗不过,一面劝自己别瞎想了,一面又无休止地想下去……有时候,我真感到好痛苦,好痛苦……”

“我很理解你的痛苦。请你想想看,你的这种疑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什么引起的?”我问道。

“小学六年级时,我的前座是个女孩。她的一个同桌是个班干部,后来班主任不让他当了。她后来的又有一个同桌成绩退步了。不久我跟她同桌,我就担心也会遇到什么倒霉的事,担心她也会影响我。整个初中阶段时不时会有这种想法。进入高中后好像越来越严重了,变成担心许多人想夺走我的什么,给我带来损失和伤害。您说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精神病?”

“当然不是精神病。”我肯定地说。

从他介绍的情况分析,他的确不是精神病,但他的心理确有障碍,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有: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记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自己的想法。

如有3点符合上述情况,就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个小伙子的偏执型人格特征是较为明显的,但他能意识到,并同自己“斗”,说明程度是较轻的。

于是,我告诉他:“请你放心,你只是心理上有些偏执,过分自信,你会很快调节好的。这次我们先谈到这儿,给你一个任务:请你先试着找找根据,看别人给你带来过哪些伤害,使你受到过哪些损失,过两天来告诉我,咱们再谈,好不好?”

这样,我们结束了第一次通话。

几天后,小伙子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怎么样,找到别人给你带来损失或伤害的根据了吗?”我问道。

“没有,”他说,“我实在找不出别人坐在我身边,呼吸、眼光或碰我一下带给我的伤害。”

我说:“这才是实际情况。人和人之间一般是不存在这种得失关系的,不是你矮了他才高了,你瘦了他才胖了,你退步他才进步,你少了智慧他才多了智慧。相反,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人际之间都是可以共同发展的。互利和相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人际之间需要的是互利而不是互损。”我和他谈了很多这样的内容。

“我信了,老师,人和人之间不是互损的。”他确信无疑地说。

“好,我们的第一个方法已经管用了。这个方法叫做认知调节法。”我高兴地说。

“您能再给我一些具体的帮助吗?”他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我的信任。

我笑道:“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说心里话,你感到我这个老师还是可信赖的吗?”

“从一开始就非常信赖您。”

“好,那就从这里开始,”我顺势说,“想想还有谁是可以信赖的?母亲,父亲,弟兄,要好的同学,敬佩的老师……就这样从最信赖的人开始,逐步扩大范围,以信赖的态度进行友善的人际交往训练。别急,一步一步地扩大交往范围,逐步地你会越发感到绝大部分疑心是没有根据的,别人是可以信赖的。当然,为非作歹的坏人除外。”听到他的笑声,我说,“不能光笑,要认真去做。这一步可以叫做系统训练法。试一试看。”在笑声中结束了这次谈话。

记不清过了多久,那小伙子又一次跟我通话:“老师,您的办法挺管用。可是,可是,昨天我又犯了,又胡思乱想,跟自己斗也不管用。”

“别急,再给你出个主意。哪一天你再胡乱猜疑了,别再跟自己斗,干脆任凭自己胡乱猜疑,并命令自己想下去,想满半小时、一小时、一个半小时……直到再也想不下去了为止。这恰恰可以终止胡乱猜疑的意念。这,我们可以叫它逆转意图法。”我适时地交给他第三步对策。

又一天,电话里传来那小伙子的声音:“马老师,我全好了,真谢谢您。”

“祝贺你跨越了一个心理障碍,你会更健康地成长。”我由衷地说。

??男孩,告别了口吃的痛苦

最近,我接待了几位同学的来访并接到了几封同学的来信。他们都为口吃的问题而苦恼。想告别口吃痛苦的年轻朋友不妨读读下面的故事——

一个男孩走进了心理咨询室。一见面,我就发觉他口吃,因为他还没出声,嘴唇眉眼就先出现不少多余的动作。在他艰难的叙述中,我知道他的确是为口吃前来咨询的。

“先请坐,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不用急。”我知道,口吃,不仅会给人带来语言上的障碍,还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因此,我尽力营造着轻松的氛围。“我们之间的谈话不同于通常师生间的谈话,我们应该是知心朋友,知心朋友才互相诉说自己的难处,是不是?一点也不用紧张,坐下来慢慢聊,好不好?”

他有了笑容,显得轻松多了,语言表达也开始有点流利了。

“你看,你现在讲话比刚才好多啦!”我及时肯定。

“刚才太紧张了……第一次……第一次到您这来……又不知道……心理咨询……怎么回事……现在,轻松多了。”他和我已经能较为正常地对话了。

“正是这样啊,”我接过话题,“面对权威或有求于人时,由于身心紧张,人往往容易口吃或口吃较重。而在平时谈笑或跟小孩儿说话时,由于身心较放松,就不容易口吃或口吃较轻。所以,在临场谈话前,应松弛一下四肢及面部的肌肉,意念下沉,做做深呼吸。一句话,努力使身心放松,这是能流利讲话的心理基础。你刚才已经有了切身体验,是不是觉得身心放松好得多?这就是克服口吃的第一个方法——临场放松法。你有意识地进行一下放松训练好不好?”

“好,好!”他微笑着回答。

由于他还要去上自习,我们第一次谈话就到此结束了。临别,我给了他一个任务:“你留意观察一下,看你周围是不是也有不少口吃的人。过几天,我们再聊。”

几天后,那个男孩找到我,一见面就说:“老师,真是怪事,平时不留意,这几天留意观察了一下,发现口吃的人还真不少呢!”言语间没有丝毫的幸灾乐祸,只是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

“好!你看,刚才的讲话你一点也没口吃。”我有意识地渲染一种好气氛。

经我一提,他也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惊喜之余又生出疑惑,喃喃地说:“奇怪。”

“一点也不奇怪,”我说,“刚才你是急切想告诉我自己的‘重大发现’,没有意识到‘自我’,就是说,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越是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越是感到‘我在讲话’,越是在意他人的态度,就越容易口吃。相反,越是‘忘我’,就越不容易口吃。是不是这样?”

他笑着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所以,你应该主动地创造一种‘忘我’的讲话情境,把‘我在讲话’‘我讲得如何’的意识尽量淡化以至消除。有时候,干脆学习扮演某一角色说话,先单独练习,再到陌生场合,以进入角色的状态与人对话。再逐渐‘迁移’到生活中来,你也就习惯了淡化‘自我’或忘记‘自我’的谈话方式了,这可以叫做淡忘自我法。”

“淡忘自我法,有道理。”他默念着。接着又对自己“口吃的人还真不少”的发现表示怀疑。

我分析说:“一点也不用怀疑,你的观察很正确。许多人都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发生口吃,青少年更是如此。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意识最强的时期,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你观察的结果正反映了这一点。这正好给你一个启示:许多人都口吃,说明口吃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必顾虑重重。顾虑一消除,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就抛到了九霄云外,语言表达就会好得多。再退一步说,就是口吃较重的人,也该消除对后果的顾虑,这样想:比不能谈话的人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对后果的顾虑减轻了,心理障碍也就减少了,讲话自然也就流畅起来了。对了,这正是克服口吃的一个方法——消除顾虑法。”

至此,我已向他介绍了几种必要的心理疗法。我建议他先练习一段时间。因为,口吃基本是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解决了,口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只要增强自信,通过心理调节,口吃一般都能治好。

过了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老师,您帮了我的大忙,好多了,好多了,不太口吃了。只是,有时候着急了,特别是开头,还口吃,这该怎么办?”

“听你刚才较从容的谈话,基本没有了口吃,该为你祝贺。”我高兴地说,“至于你现在的问题,我再介绍两个语言训练的方法:一个是节奏练习法,一个是首句突破法。为什么口吃的人在唱歌、低吟、朗诵时几乎不发生口吃呢?就因为唱歌、低吟、朗诵时有节奏,而且节奏缓慢。所以,应练习用细、慢、轻、柔的语调谈话,努力避免急、快、猛、重的谈话。这种慢节奏的练习,特别要用在第一句特别是第一个字上。因此,开始说话时,更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慢,轻,再慢,再轻’。这样,气流轻缓,发音器官也就不容易出现阻碍。第一字及第一句的语调平缓了,就突破了第一关,会有利于整个讲话的效果。以上两个方法结合训练,也就解决了你刚才的难题。怎么样,试试看?”

他信心十足地走出了心理咨询室。

过了几天,他告诉我说最后讲的这两个语言训练方法挺管用,他已经基本上习惯了以舒缓的语调开始讲话,不再口吃。临了,他说:“您的心理咨询真管用。”

面对他舒心的笑,我心中笑得更舒心。

女孩的行为真奇怪

这又是一封很长很长的来信,信中讲了一个很怪很怪的故事——

马老师:

您好!我太痛苦了,请您救救我!我是一个高中生。可是,人长大了想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幼稚了。总是为一些没有丝毫意义的问题胡思乱想,我想控制自己不再去想,然而,越控制越严重,有时我简直要发疯了……

我经常像中邪似的作出一些很怪很怪的事。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玻璃这些东西我都要捡回来。捡回来就堆在家里的一个地方,到收拾院子时妈妈再扔掉。有时候我跟妈妈一起骑车,总要在妈妈后面,有时要下车20多次捡这些东西。有时候怕别人看见,就拿着扫帚晚上行动。有时我竟拿着笤帚到二里地以外的大堤上去扫玻璃。我做这些事情时不是出于什么做好事的心理,而是有一股力量支配着我,我不想去也不成,一种念头告诉我:你不去老天爷会报复你。这种念头多发生在晚上,这种行动也就多发生在晚上。

有时候我把这种事想的特别复杂。我想如果我把玻璃踢走了,也许别人就注意不到那儿有玻璃,更容易被扎胎。如果不踢吧,两辆车相对而行。肯定有一辆车会被扎胎。晚上夜行人如果碰到这样的事该多着急呀!就这样一点点小事我想好多好多,为此我非常痛苦。只要一想起来,就觉得自己神经有问题,于是就心跳加快,四肢无力。这样的思维把简单的事情想的过于复杂,反而在学习上显得迟钝了。

还有,我锁门后要回去好几次看看是不是锁好了,反反复复的。真是让人很痛苦……

记得小时候爷爷去世后我就有这个毛病了。爷爷去世时,送葬时花圈上有两朵花被碰到了庄稼上,我就把他们捡回来放到火堆上烧了。虽然别人看我笑,可我当时如果不那样做,心里就跳的厉害。

这些日子以来,我活得很累很累,我究竟做错了什么?难道是爷爷在惩罚我吗?在爷爷去世前几天,我和他吵过嘴。不过过后我知道错了,向爷爷道歉了,爷爷好像也没往心里去。我还帮奶奶洗衣服,爷爷好像很高兴。后来别人说爷爷是我给气死的。我心里有些不安,但我不信。爷爷去世后,我很想他,在当时哭的泪流满面。马老师,您说我是不是真的中邪了?您说我还活得下去吗?您说是不是爷爷在惩罚我?我是不是应该去坟地给爷爷道歉?我好怕,真的好怕,我简直要发疯了。马老师,请您救救我,救救我!

一个无助的女孩 菲菲

无助的女孩:

你好!

马老师仔细读了你的来信,很理解你的苦处。你的心病是一种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疾病。

强迫性神经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所谓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能克制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的存在,主要的是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似乎谁在强迫自己这样做。虽然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意向或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但又难以自我控制,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对了。有一点可得说明,强迫性神经症跟平常说的精神病或神经病可是两码事。

你的捡拾和清扫砖头玻璃等东西的行为和锁门后反复检查的行为就属于强迫行为,而你的那些把简单事情也想的很复杂的幼稚的胡思乱想就是强迫观念。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的强迫症呢?

就一般而言,强迫性神经症病因大致有三:一是精神因素。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这些精神刺激会引起恐惧,使儿童忧心忡忡,胆战心惊,这是诱发强迫症的主要因素。二是性格因素。具有内向孤僻,寡言少语,胆小拘谨,做事特别认真,待人特别有礼貌等人格特征的儿童容易患此病。三是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内向拘谨,有强迫行为,也会给孩子带来影响。

由于来信你没有谈到更多的情况,不好做全面深入地分析。但是,由你的诉说中至少可以看出一个原因,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你爷爷的去世给你心灵上留下的伤害。爷爷的去世对于一个和爷爷感情很好的女孩说,本来就容易形成精神刺激。而你爷爷去世前几天你正好又和爷爷吵过嘴,这又让你多了一份愧疚,加重了精神刺激的程度。随后别人又说爷爷是你给气死的,这又极大地加剧了你内心的愧疚,使你幼小的心灵遇到了难以承受的精神打击。你一再的表白你想念爷爷,想去向爷爷道歉,正好说明你内心深处的这种愧疚感。送葬的时候,你捡拾纸花的行为便是一个愧疚焦虑心态之下的带有赎罪意念的行为,而这时的行为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强迫性。而后,这一事件给你带来的精神创伤一直没有得到化解。于是,你在潜意识里的一种恕罪的心理的支配下,出现了泛化性的强迫症状:捡拾清扫砖头玻璃,不断地胡思乱想,怕老天爷报复,至于反复检查房门是否锁好,也是一种连带的强迫行为。

你该怎样作才能告别这种难言的痛苦?

马老师以为首要的是进行认知调节。就是说彻底消除爷爷的去世给你带来的阴影。爷爷去世了,当孙女的精神上的触动是人之常情。但你完全不必有丝毫的愧疚。因为,你和爷爷的吵嘴与爷爷的去世没有任何因果联系。至于别人说的爷爷的去世是你气的,更是没有道理的。他们那样说,可能是一种玩笑,可能是一种吓唬,更可能是随口说来。从成人方面看,实在是不应该的。但是,就你这方面说,已经长大的女孩,也应学会用成熟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了。再有,对于这一点你也许一直没有和家人交流。于是,你的精神压力一直没有得到化解。其实,你如果及时和家人进行交流,家人也许可以帮你消除了愧疚感。从这点上说,又看出你内向的性格方面的原因。马老师建议你把这封信给妈妈看看,有助于你进一步消除愧疚感,化解精神压力。一旦你对此有了新的认知,马老师相信你的心病就至少去了一大半,调整得好也许就没事了。

如果你晚上还出现那种强迫观念,马老师再介绍了两个调节的方法:

一是橡皮圈致痛法。当出现强迫观念时立即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和消除强迫观念。做法是:①每当出现强迫观念时,就开始拉弹橡皮圈;②拉弹橡皮圈必须用力,以引起适度疼痛感为宜;③拉弹橡皮圈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数,直到强迫观念消失为止;④拉弹橡皮圈开始可能时间长,次数多,日后会逐渐减少;⑤记下拉弹次数,以便和日后的效果加以比较。二是深入思考法。不要怕强迫观念的出现,大胆地面对它,有意识地深入思考,尽力去想,强迫观念消失了也再想一段时间,就是说不愿想了也要命令自己坚持想下去,使劲想下去。

如果你还出现捡拾清扫砖头玻璃的强迫行为,可以采取下述方法:

一是任其自然法。就是说你不用刻意控制自己,不用和那种行为对抗,而是任其自然,想去捡拾或清扫了就尽管去。这样反而会减轻症状。二是反应阻止法。就是请家人帮忙,设置一种刺激情境,比如在一段路上或适当的地方扔好些砖头或玻璃,引起你的强迫症状,产生内心焦虑,当你想去捡拾或清扫的时候,借助别人的外因作用,采取强制措施制止强迫行为的出现。开始你会很焦虑,但一定坚持住,慢慢地就习惯了这样的情境。

此外,你还应注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学会宽容自己,让自己放得开一些,别太拿事当回事。

好了,现在全看你自己了。你说是一个无助的女孩,马老师可以理解。但是,别人的帮助的效果,最后都靠你自己坚定地自救。请你仔细领悟,坚定自救信心,把每一步做到位,你就会逐渐走出这个痛苦的故事。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男孩的心灵呼救

一封信不知什么时候飞到我的办公桌上,信封上没有一个字。打开信,我心里一惊,只见上面写有大大的符号和标点——

“SOS!”

我的神经立即绷紧:这是心灵在呼救!

按信上提供的信息,我立刻找到这个少年。这是一个我熟悉的男孩,他神情沮丧地说:“老师,我受不了啦,我要走……”

“去哪里?”我轻而急地问。

“转一所学校。”

我嘘了一口气,紧张的神经缓解下来。我问他:“为什么受不了?告诉我好吗?”

“同学们不容我在这里呆下去了。”

“老师和同学都把你看成好学生,怎么会不容你呢?谈谈具体情况好吗?”

原来,一年多以前,他因一件小事影响了宿舍评优,同学们对他有过抱怨。过后,大家谁也不再记得这件事,在一个宿舍里相处得很融洽。可是,忽然有一天,他又想起这件事,当时同学们抱怨他的情景,夸张地在他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让他好痛苦。此后一年多里,他时常还遭遇这一痛苦,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他承认,除了那一次,宿舍内同学们没有再抱怨过他,更说不出在班级里同学们不欢迎他的事实。

那么,他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感到在班集体中几乎没有容身之地?经启发谈话,他谈出了几件印象最深的事:一是前两次发展团员,他虽写了申请书却没能加入团组织;二是班委会换届时自荐参加竞选,却没有当选;三是学习和品行挺好,却总也没评上三好生。

至此,我终于弄清了他陷入心理困境的缘由: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目标没有实现而产生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进而出现强迫症状和焦虑症状相交织的心理障碍。消除这种心理障碍的措施,首要的是纠正他的自我认知偏差,重新给自己定位。

在我的引导下,他认识到:在重点中学里强手林立,前两次发展团员一共才十来个,自己比较而言的确没那么冒尖;选举班委会时光是过去在小学当过大队长、班长、中队长的同学都轮不过来,自己的确优势不足;至于没评上三好生,其实明摆着是体育没达标,表现很好却因此而不能评为三好生的也不只他一人。

在他认识这些后,我引导说:“现在,你可以给自己重新定位了:在班集体自己居上游但不够冒尖;自己是好学生,只是还有些差距。这样现实地确立自我期望值,更容易让人轻装前进。你看是吗?”

“可是,我为什么不想这些实际让我感到失败的事,而是去想宿舍里早已过去的一件小事?”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人我关系,有相通之处,而带来实际失败感的事,你自己知道怪不得别人,又是自己不愿承认的,于是被压抑到潜意识里;宿舍同学的抱怨谈不上多大的失败感,又可以归因于他人,于是被用来做替代或象征物。”我分析说,“现在,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念头被唤醒了,你又有了清醒而理智的认识,也就用不着什么东西来替代或象征了。是这样吗?”

“我还会不会想那件事?如果再想怎么办?”他关切的问。

“你把我们前面的谈话回去再想想,切实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那个念头自会消失。如果万一还冒出那种念头,你可以用‘思维阻断’的方法,命令自己去想别的问题。这样,你就不会再被这一苦恼所纠缠了。”

几周以后,男孩欣慰地告诉我:“马老师,这段时间全好了,那种让人痛苦的念头没用费劲就没有了。”他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最近我被批准入团了。”

“真该祝贺你!”我高兴地说,“你本来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呀!很高兴你能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救助自己。也许,我还会听到你心中的故事,但我想,不会再见到你发出的‘SOS’的信号了。”

女孩,脸上又有了阳光

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风尘仆仆,从老远来找到我:“可找到您了,都说您对心理学很有研究,您快救救这孩子,也不知她得了什么心病,我真怕把孩子耽误喽……”

满脸乌云的女孩地讲述了她那沉重的故事:

我学习特别刻苦。可是二年级的一次考试,我由第2名退到第13名。我受不了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是哭。几天下来象大病一场。勉强可以上学了,我也晚上睡不好,感到身子特别沉,没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学习,记不住东西,总想事。成绩越来越差,到中考前一个月坚持不了了,只好休学。暑假后我重读初三。可我还是没精力,精神不能集中,听不进课,常常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晚上虽很晚才睡,就是学不进去,总是想事。我特别想学习,特别想上重点高中。可是,我感觉自己不行了,完了。我非常痛苦,有时候我真不想活了……

“老师非常理解你——你说你老想事,都想些什么,怎样想?”我说。

她告诉我:“就是常想过去在前一二名的事,考试失败的事,休学的事,插班的事,不能和别人比的事,老师和同学会瞧不起的事,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我就没完没了地想。那次老师说‘别让老师失望’,我就想,老师为什么说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别让老师失望’?就这样经常想啊想的,控制不住自己……”

我和她的父亲沟通了情况。她父亲补充说,孩子胆小,做什么事都特别谨慎,有些自卑,从小就不爱和别人打交道,不出家门,不爱说,不爱笑,只知道扎在自己的小屋学习,真使劲念书。没想得了这样的病,吃了不少药也不管事。一个省心的孩子怎么得了这样的心病?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省心”的孩子的确容易患的“不省心”的心病。女孩的心病有两个:主要的是抑郁性神经症,还伴有强迫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并伴有焦虑、空虚、沮丧、忧伤、苦闷、失眠和躯体不适感的一种神经症。症状主要是:对生活和活动的兴趣明显减退乃至丧失;心情压抑,忧伤苦闷,悲观消极,丧失希望,对学习缺乏热情,无所企求,缺乏动力,身心疲惫;自卑,自责,自我贬低,自我评价下降;感到生活失去意义,愿意长睡不醒;常将自己的抑郁心情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对外届和人际关系失去兴趣,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自认病情严重,希望治好。总起来说是:没有兴趣,没有希望,没有办法,没有精力,没有意义,没有用处。同时还会引起疲劳、头痛、耳鸣、心悸、胸闷,腹胀、便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等躯体症状。病因大致有三:一是社会心理因素。生活中的重大挫折、紧张事件都可能带来精神创伤,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诱发此病。二是个人心理因素。有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内向孤独,自卑拘谨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患此病。三是躯体因素。如意外伤害、躯体疾病、身体疲惫等也可能诱发此病。

强迫性神经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神经症。所谓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能克制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的存在,似乎谁在强迫自己这样做。虽然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意向或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但又难以自我控制,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病因与抑郁性神经症相仿。这个女孩的强迫症状主要是强迫观念。

该给女孩哪些帮助呢?

认知调节需先行。我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也一样闪光,群山也一样向上,对自己应有平常心,只要努力了就是成功,对学习不要让“尖子生”的观念拴住自己,放松心情才能学好。我和父女俩条分缕析,讲了好多好多,又推荐可以看看我的《让出“第一”又何妨》一文。在女孩稍稍舒展了眉头后,我给女孩的老师写了一封信,以便家长和老师合作。

然后,我介绍了几个抑郁性神经症的调节方法:

一是倾诉疗法。学会把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消极情绪向亲朋好友倾吐出来,以至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不要总是强加抑制。二是日记疗法。日记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主观性的,有消极情绪时,在日记中自我倾诉,然后对消极观念进行剖析,找出其中的谬误;二种是客观性的,不写自己的感受,不提“我”字,尽可能地记录外界的现实生活,这样逐渐会看到生活中的阳光,心中也就会洒进阳光。三是暗示疗法。比如可以这样自我暗示:我知道了挫折困难并不可怕,我又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我开始学会凡事都要往积极方面想,我的心情不再压抑和抑郁了,我的心情愉快起来了,我的症状正在消失……四是交友疗法。人际交往是驱散心中乌云的良方。在和伙伴的交往中最容易化解心中的抑郁情绪,心情就会开朗起来。五是目标疗法。挫折感往往是自我目标过高所至。把目标调整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不要太高太严。目标调低了,就容易获得成功,成功感容易使心中多一些欢乐。

随后我又介绍了两个调节强迫性神经症的方法:

一是橡皮圈致痛法。当出现强迫观念时立即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和消除强迫观念。做法是:①每当出现强迫观念时,就开始拉弹橡皮圈;②拉弹橡皮圈必须用力,以引起适度疼痛感为宜;③拉弹橡皮圈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数,直到强迫观念消失为止;④拉弹橡皮圈开始可能时间长,次数多,日后会逐渐减少;⑤记下拉弹次数,以便和日后的效果加以比较。二是深入思考法。不要怕强迫观念的出现,大胆地面对它,有意识地深入思考,尽力去想,强迫观念消失了也再想一段时间,就是说不愿想了也要命令自己坚持想下去,使劲想下去。

听到这里女孩笑了。我提醒她这些方法要用就用到家。只要坚定信心,坚持训练,就能重新看到生活的阳光。

当我们告别的时候,女孩的脸上都有了一缕阳光。

初春女孩,要去削法为尼为哪般

又是一个女孩来信呼救——

马老师:

您好!看了一本杂志上您的心理咨询文章,我迫切地向您求救了。马老师,我快要崩溃了,您救救我!

我是一个初三女孩,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班上的女同学都有了“月经”,而我至今还没有。不知是什么原因?是生理的影响,还是别的……在这里,我向您吐露我藏在心中七八年的秘密,这个秘密多年地缠绕这我,让我睡不安,吃不香。那是七八年前的一个晚上,我住在姨家。半夜里,我被一阵喘息声弄醒了,才发现自己的身上有一个人——我的表哥。当时,我的泪水蒙住了双眼。事后,表哥哄我,不让我告诉别人,不然我会一辈子嫁不出。我被吓坏了。所以,我一直表面上没事一样,和谁也没有说。可是我的心里在流泪,在流血……经过那一回,我发现这种感觉挺好,有时控制不住就用手弄自己的下身,来体验那种感觉。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样会导致不生育,会影响结婚。我后悔了,后悔自己那么无知,害了自己,我真是个傻女孩。

看着别人那么高兴,自己却躲在一边暗暗地哭泣,真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有时想去削法为尼或终生不嫁。又想想这哪里行得通,会被人们笑话的。马老师,我该怎么办?我只跟您一个人了我的秘密,我只有您这么一个知心朋友了。求您救救我,救救只图一时愉快而终生后悔的傻女孩。您一定有办法救救我的。求您了!

一个傻女孩 小梅

读了女孩的故事,我的心真的很沉重。我愿这封信给她带去轻松——

小梅同学:

你好!你是个有过不幸的女孩,可马老师要告诉你,你也是一个幸运的女孩。你的幸运在哪里?首先,你的幸运在于把自己心中的痛苦的秘密告诉了我——你的这个大朋友。读完我的信,你就会在自己的心中的天空重新洒一片阳光。其次,你的幸运在于你表哥和你发生性行为的时候你不过七八岁的光景,还是一个小娃娃。因此,一来你没有任何责任,心理上不用背一点包袱;二来不会引起怀孕,生理发育上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你的信中没有说你的表哥当时的年龄。如果他只是比你大两三岁,那至多就算是一种坏游戏了,更没有什么要特别担心的。第三,你的幸运在于到目前为止只是给你带来用手弄下身的行为,没有造成更大的后继的不良影响。

你用手弄下身的行为叫做手淫。过去人们认为手淫是错误的,是有害的。所以,一提起手淫,人们都很害怕,害羞,自责,自罪。现代科学证明,手淫一般说没有什么危害,也说不上有什么不道德,是人在性成熟后的一种自慰。因此,科学上把手淫叫做“自慰行为”。今天,我们应该彻底破除“手淫有害论”。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第十届世界性科学大会确认:手淫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至于所谓的一些危害,正是“手淫有害论”的影响给青少年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所至。当然,女孩子手淫会带来卫生方面的问题,这是需要注意的。通常手淫不会影响生育,更不会影响结婚。事实上,当了爸爸妈妈的大人们不少人都有过手淫的经历。当然,面对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你不会沉溺于手淫。这正如吃饭一样,虽然很正常,可人生怎么能只知道吃饭呢?

至于你说的来不来月经该怎么看呢?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少女初潮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少女身心发育逐渐成熟的标志。据我国最近的一项大型调查,女孩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3.04岁。但是,个体差异很大,最早的为9岁,最晚的为18岁。据你念初三来推测,你不过十四五岁,很可能就是初潮晚一些。不论是你童年的那次经历,还是你的手淫行为,都不会影响月经的初潮,不用担心。如果过两年还不来月经,请医生看看就是了。

假如没有别的问题,仅就你来信中谈到的情况而言的,现在你可以放松心情了。是吗?

在你的心情开始轻松了的时候,特别提醒你几句。为了你以后的生活幸福,从接到这封信起,你努力去做两件事。一是走出童年那次经历的阴影。走在人生路上,总难免会碰上阴天下雨的。淋了一次雨算什么?雨过天晴,你的生活道路上还是洒满阳光。关键的是自己的心中要有阳光。二是投入紧张而热烈的备战中考之中。你一点不用自卑。前面说过你没有错,你应该做的是赶快和大家一起迎接中考。那样,你会很快地扔掉心中的“过去”,你会自然地放弃手淫,你会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你也就不会再哭泣。

对了,还有两点忠告:第一,你童年的那次经历不要对一般的人讲,即使将来结婚也没有必要再提起它。因为自己的心中化解了也就不存在了。第二,一旦和你的表哥再有接触,一定倍加小心警惕防范。因为倘若再有那样的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新梅同学,相信现在你一定告别了“终生痛苦”“终生不嫁”而去“削法为尼”的想法。是吗?那么好,赶快行动起来,和同学们一起拥抱属于你的生活的七色阳光吧!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女孩“鬼”的背后

这天晚上该我值班。十点多钟,熄灯铃声已经响过了,校园一片寂静。

突然,心理咨询室的门又被敲响。我心中一怔:谁?这么晚了,一定情况不妙!正猜想中一个高中男孩和两个女孩已经站在我的面前。男孩十分焦急十分害怕地告诉我:晚自习下课后我讲了一个鬼怪故事,没想到吓坏了旁边的一个女生,她又哭又闹,浑身打颤,瑟瑟缩缩,她说她怕,说她看到了鬼,故事中的鬼,青面獠牙……两个女孩更是焦急害怕:马老师,她这是怎么了?您快去看看吧!她吓得在宿舍还一个劲儿哆嗦……

我随他们急步而去,脑子的转速比脚下的步子还快——急速地做着各种可能的推测。

来到宿舍,只见一位女教师紧紧地把那个女孩搂在怀里,大家说她比刚才好多了。经过初步交谈,知道她叫小丽,并证实了我的推测之一。于是,我让她从老师的怀中慢慢坐直了身子,并让同学们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宿舍里恢复了常态的生活氛围。她也开始准备睡前的洗漱。片刻之后,她说:“老师,您去休息吧,我好多了,没事了。”我见她较为平静了,说道:“我知道你现在不怕了,马老师就先走了,好吗?”从女孩点头的神态中我感到没问题了,又对她的同学和女老师们做了一下交代,特意嘱咐谁也不要再围着她,劝慰她,更别把她搂在怀里,她不会有事的。明天可以再和我联系。

回来的路上,我脑子里没有停止思索。

小丽的表现是在潜意识里运用一种叫做“退行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退行作用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人在长大以后,应付事情的方式会变得比较成熟。比方说,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则会“饮泣吞声”,“强抑悲痛”,甚至强颜欢笑,就是既要考虑到什么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也要考虑怎样的反应才有效且合适。可是,有时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现象。

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由于环境的刺激,儿童会放弃已经养成的习惯而恢复到更小时候的水平。例如5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始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他母亲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就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象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就出现了退行行为。成人中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六尺之躯的男子汉也会失声叫“妈呀!”,也会哭得“像个孩子”。

事实上,人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得满足的时候。但是,人又总要找一个似乎“合情合理”的机会。吓人的鬼怪故事便是小丽表现退行行为的一个机会。

那么,小丽究竟为什么出现退行行为呢?我继续思索着。

第二天早上,小丽班上的团支书来找我:“马老师,小丽今天平静多了,她昨天是怎么回事?”

听我讲了上面的意思之后,她说:“那可不可以请您为小丽做一下心理咨询。”“当然可以,只是心理咨询最好是自己有这种意向才好,你们可以提示一下,让她自己来找我。”我说。

几天之后,一个女孩推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马老师,我来找您,我是那天晚上的小丽。”

“噢,是你。”小丽已经比那天晚上精神多了,我几乎认不出来了。我又和她分析了那天晚上的退行行为,之后说,“那天晚上的故事不算回事。马老师知道你心中一定另有故事。怎么样,可以讲给马老师听听?”

“我总希望做一个完美伟大的人,不当平平凡凡的人。可是不行,我很笨,一点也不出色,我总是怕。”她说,“我怕考试考不好,怕老师说成绩,怕家里问分数,怕落在后面,怕同学们都比我强,怕自己毕不了业,怕自己的脑子坏了,怕……真是什么都怕。就是上课老师提问也怕,做什么事都怕……到后来还怕人类要打仗,怕地球要毁灭,怕世界没有了太阳……”

我笑了,不是嘲笑,而是为找到了她退行行为的根源。经了解,她在班里至少居中游,考个本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由于她过分追求完美自律过严的性格和过高的自我期望心理,使她无视自己很不错这一基本事实,而盲目陷入对自己的担心和害怕的心境中。她的心如履薄冰,每一天过的都战战兢兢。这是很痛苦的事。至于后面的“怕”就是由此诱发的强迫意念了。而这种心灵的重负又不好向谁诉说,只是不断的积聚在心,越积越重。于是,在潜意识里总要寻求宣泄时机,以维持心理平衡。于是,就有了听了鬼怪故事后的退行行为。于是,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于是,她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找到了病根,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在后来的两次咨询中,我们谈了好多好多,小丽终于破除了盲目的完美主义,走出了自我期望过高的心理误区,找到了一颗平常心。

最后一次来心理咨询室,小丽告诉我说:“我心情全好了,真谢谢您,马老师。”由她脸上轻松的笑容,看到了她心中有了明媚的阳光。我欣慰地笑了。

幻想世界,像个幽灵缠绕着我

都说幻想是那么美丽,而这个女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另一个幻想的世界——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中学生。在我心理有许多苦恼困惑,我想对父母倾诉,可我知道他们是无法理解帮助我的,而且还会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当我看到您写的一篇心理咨询文章后,立即就您写了这封信,盼望您能帮助我。

自从我会识字起,我就爱看书。以前我看的书都是健康向上的。可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无意中接触了那些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很快就迷上了它们。也许这还不算太坏,更可怕的是我竟然幻想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

在我的那个世界里,我是一个美貌、有钱、武功高强的冷酷无情的女人,有虐待人的嗜好。我想象出一个各方面极佳爱我至深的男人作为我的虐待对象。我会用各种残酷的方法虐待他。每次我想到这些虐待的情结时,我会想象的很逼真,很细致,而且我真实地感到很兴奋,很过瘾。除此之外,我还会想象出许多情节去完善去延续我这个幻想的世界。

以前,我只有刻意去想的时候,这样的情景才在我脑海中出现。可是现在我只要一有点空闲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起来。我对这个幻想的世界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开始我并不觉得这种依赖有什么不好。到了现在,我发现自己变得神情恍惚。好几次,同学向我借东西,重复好几遍我才能回过神来。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抬手看表。注意力无法集中,上课我想听讲,脑子里却总是在为那个幻想的世界编造故事。我很懊恼,很想忘记那个幻想的世界,但我办不到,它就像个幽灵缠绕着我,而我正是那个幽灵的制造者。我该怎么办?求求您,帮帮我!

一个痛苦万分的女孩

痛苦的女孩:

你好!你不是坏女孩,你只是在幻想的世界走的太远了。幻想,有时候是挺美好的。少年也正是个富于幻想的年龄,此外也有性格因素。幻想有时可以满足一些自我需要。但是沉溺于幻想之中又往往是心理退缩的表现,是一种退行行为,是长不大的一种表现。我猜你也许是一个内向而软弱的的女孩,而且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你有人际方面的需要的不满足。由于爱读那些言情和武打方面的书,加上正处于喜欢幻想的年龄特点,于是你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到了一时的替代性的满足。至此,你没有感到特别的苦恼。

但是,这一切已经为你埋下了苦恼的种子。你后来的状况就属于心理障碍了。这种心理障碍叫做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神经症。所谓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能克制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的存在,似乎谁在强迫自己这样做。虽然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意向或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但又难以自我控制,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强迫症状分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你的的强迫症状主要是强迫观念。

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积极的重塑自己的性格。

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有性格因素。重塑性格的最好的办法是从改变生活入手。比如,暂时告别富于情节性的小说、影视等,把这些时间用来去感受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现实生活。再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打打闹闹,积极的和大家交往,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真实的满足和快乐。当然,从心里弄明白幻想不能替代现实,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认真地重塑了自己的性格,你的苦恼就该字型消退了。

其次是辅以心理调节技术。

一是思维阻断法。就是当你有强迫意念出现时,通过外部的影响来了阻断头脑中的意念。分几步进行:①有强迫意念时(伸出手指来示意),由别人“当”一声敲击桌子或大喝一声“停”;②由别人大声说“停”;③自己大声说“停”;④自己小声说“停”;⑤自己心中默念“停”。每一步都要在有收效后在进行下一步,直到自己心中默念“停”就可以停止。

二是橡皮圈致痛法。当出现强迫观念时立即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和消除强迫观念。做法是:①每当出现强迫观念时,就开始拉弹橡皮圈;②拉弹橡皮圈必须用力,以引起适度疼痛感为宜;③拉弹橡皮圈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数,直到强迫观念消失为止;④拉弹橡皮圈开始可能时间长,次数多,日后会逐渐减少;⑤记下拉弹次数,以便和日后的效果加以比较。

三是深入思考法。不要怕强迫观念的出现,大胆地面对它,有意识地深入思考,尽力去想。定个时间,强迫观念消失了再继续想,一定想满预定的时间。就是说不愿想了也要命令自己坚持想下去,使劲想下去。特别提醒你,这些方法要一个一个地试用,不要一下子全试一遍。每一种方法一定要认真做到位,有半点的马虎和敷衍都难以看出效果。

好,你现在有信心了,是吗?认真去做,你一定会走出幽灵般的幻想世界,走向美好的现实生活。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

推门声,让我怕得心惊肉跳

今天又是我值班的时间。一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走进心理咨询室,脸上几分愁苦几分胆怯,与他的身材有点不相称。他心中有怎样的故事呢?我猜想着。

“马老师,我有个怪病。”他满脸愁苦地说,“我总是害怕,特别害怕推门的声音,心里常常想到谁推门的情形,或是听到谁推门的声音。每到这时候,心里就是一阵恐慌害怕,心惊肉跳的,痛苦极了!”言语间两眼已经满含痛苦的泪水,强忍着没有流下。

经过交谈,知道他是高三男孩,已经是重读了。去年高考就是因为这个怪病总是调整不好心态,学不进去,结果高考落榜。转到现在这个学校重读才知道有心理咨询室,就赶紧来求助了。

我告诉他:“不用特别担心,别把自己的这件事太放在心上,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会调整好的。”让来访者先淡化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常常是首要的心理前提。

他在听我讲话,可是从他的眼神中我发现他有些走神儿。“你在想什么心事吗?”我问。

“就在您说话的时候,我又好像听到有谁推门的声音,我又在想这件事……”他痛苦地摇摇头。

可以判断他遭遇的是恐怖症和强迫症。

恐怖症,又叫恐怖性神经症,它是指对某些特殊情境或事物所产生的强烈恐怖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并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神经症,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与通常的恐惧心理不同,恐怖症患者的恐惧是不切实际、不必要和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有关的情境或事物对人不构成现实的伤害或危险。恐怖症依恐怖对象不同而有很多种类。恐怖症的病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主要的直接原因有精神因素,如某些精神创伤会诱发本病;人格因素,如恐怖症患者多有胆小、多疑、自卑、害羞、内向、依赖等人格特征。

强迫症又叫强迫性神经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神经症。所谓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能克制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的存在,似乎谁在强迫自己这样做,主要分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虽然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意向或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但又难以自我控制,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病因大致与恐怖症相仿,主要是精神创伤和人格特征。

那么,这个男孩的病因是什么呢?

在我们进一步的沟通中他讲了过去的一些故事:

从小我就很老实。初中时当过班长,与一个同学有过矛盾。到高中了,我们又在一个班。高一时他还是记着过去的事,总是和我过不去。有一天放学了,他找了两三个帮手,来向我挑衅。当时我还在教室里,只见他破门而入,径直走到我面前,要我到一个地方去。我没敢应战。过后,我感到特别窝囊,窝囊透了,真恨自己废物。那个同学看我这个样子,越发来劲,时常向我挑衅。我虽然心里想过和他拼了,可是每次都没有。有一次,就我一个人在教室里,突然有个人破门而入——又是他!我心里一阵恐慌,准备好了和他一比高低。可是结果还是让他占了便宜。随着他砰的一声关门而去,我愣愣地呆在那里,心中恐慌痛苦到了极点……

他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我深深地理解和同情他,但我没有劝说什么。因为此时的泪水可以冲淡他内心的痛苦和屈辱。

稍稍平静之后,他继续说:“此后,我就经常愣神,经常想起这件事,想起他,一想起心里就恐慌害怕。现在,我还时常想到谁会来打我,特别是在静静的时候,有谁推门进来或出去,我都心惊肉跳的,以致到后来只要一想到谁推门我就怕的心慌,甚至常常出现听到推门声的幻觉,……就是现在我又听到了谁在推门……”

他痛苦地摇头,眼眶里又溢出痛苦而屈辱的泪水。

现在已经比较明确,由于他的怯懦和自卑的性格,导致了在人际交往上的失败,而同学的挑衅和欺辱,给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在他的心中形成了一个抹不掉的痛苦的心结。那个推门的声音和情境成了这种精神创伤的标志和象征。于是他的害怕恐惧指向了这一精神创伤的替代物,于是他的心灵被屈辱紧紧包裹,在屈辱中他对自己完全失去了自信。

现在首先需要让他内心那种屈辱的痛苦有所宣泄。于是,我请他画了一个人物简笔画,把它想象成曾经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让他把心中的屈辱和痛苦尽情地宣泄出来,可以唾骂,可以拳打。很久很久,在隔壁我终于听到他的痛斥声和打击声。当我们再一次面对面的时候,男孩脸上的泪水和屈辱换成了几许刚烈和出气后的畅快。我用欣赏的目光注释着他,建议他也可以自己使用这种虚拟“宣泄疗法”。

接下来,需要用认知疗法帮他进行认知调整,重建自信了。我们进行了很多很多的讨论。他终于接受了这样的观点:男子汉的性格应该是拿得起,放得下;少年时代的纠纷是一出孩子戏;匹夫之勇不算真英雄;不用把自己的问题放在心上;只要坚定自信一定会走过这段心理误区,等等。从而使他初步建立了信心。

可是他又说:“有时候,上课也这样地走神儿,根本听不进课。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看出了我的不正常……”

“你可以用适当方式和老师或同学们做一个调查,看看别人是否这样看你。下次再来和马老师交流调查结果,好吗?”男孩带着几分自信和我结束了第一次对话。

过了大约一周,男孩又和我坐在了一起。他告诉我:“通过用征求意见的方式侧面了解,老师和同学没有一个人看到他有什么不正常。我感到轻松多了,特别是和您谈话,心里真轻松。”言语间脸上有了笑容。我感到了他心中的冰冻正在融化。

“可是,有时候还是怕推门的声音。”他抬头望着我求助地说。

“请你做好准备。”我故意地走到门旁用力推门,转而问他:“感觉怎样?”他脸上又露出痛苦。于是,我连续三次开门关门。而后坐下来请他谈谈感受。他说“到后来不那么害怕了。”我鼓励他自己去开门关门。几次后他脸上露出了轻松而好奇的笑容:“真管用,几乎不再害怕了。马老师,这叫什么方法?”

这就是灌满疗法,也叫快速脱敏疗法,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境,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行为疗法。迅速向患者呈现让它害怕的刺激,并坚持到他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是不同形式的灌满疗法的共同特征。使用灌满疗法,最主要的是不能回避刺激,要坚持足够的时间,刺激要有足够的强度。所谓“灌满”就是这个意思。

在他领会了灌满疗法的特点之后,我建议他:“你回去也可以自己这样做。”

第三次来访时,男孩告诉:“我不再为推门而害怕。可是,有时候还会为想象的推门的情景而苦恼。”

针对他的情况,我又介绍了两个调节强迫观念的方法:

一是橡皮圈致痛法。当出现强迫观念时即想象推门的情境时立即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和消除强迫观念。做法是:①每当出现强迫观念时,就开始拉弹橡皮圈;②拉弹橡皮圈必须用力,以引起适度疼痛感为宜;③拉弹橡皮圈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数,直到强迫观念消失为止;④拉弹橡皮圈开始可能时间长,次数多,日后会逐渐减少;⑤记下拉弹次数,以便和日后的效果加以比较。二是逆转意图法。不要怕强迫观念的出现,相反,大胆地面对它,有意识地尽力去想象推门的情境,这一强迫观念消失了也再想一段时间,一定要超过平时的时限。就是说不愿想了也要命令自己坚持想下去,使劲想下去,想下去……

听到这里男孩笑了:“我明白您说的要领了,回去一定认真去做。”

过了一段时间,男孩拨通了我的咨询热线022-29228042报来喜讯:“马老师,我已经能够正常地学习生活了。真谢谢您救了我!”

我欣慰地笑了——不是因为我救了他,而是因为他是个能够与我合作并努力自救的男子汉。

别自己吓唬自己

一个女孩告诉了我一个怕人的故事——

敬爱的马老师:

请您帮帮我,我的心里好害怕!

我本来可以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可是,记得那是一天下午,我突然因为自己的一个荒谬的想法而猜想自己是不是有病,害怕的不得了。当天晚上就难以入眠,接着几天晚上都做恶梦或半夜醒来。我在一本书上得知自己得了一种叫做焦虑症的神经症。那本书上说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现在只要有人提到“精神”二字,我都十分紧张,每天都担心自己会疯掉或得什么不治之症。我给一个精神病院写了一封信,也没有回音。平时我有点小事如牙疼,都十分紧张,别人大声说话,我也十分害怕。每天一想到害怕,就情不自禁地害怕起来。总而言之,我好怕!我是今天才知道您的地址的,请求您为我指点迷津吧!马老师,不知您收到了信没有?求您帮帮我!

一个期待您帮助的学生 蒋鸿鹄

读过来信,我笑了:这是一个挺会吓唬自己的女孩。我在回信中告诉她——

马老师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马老师要告诉你,你这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你的心理问题与焦虑性神经症没有什么关系,更谈谈不上什么精神病,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两回事。即使谁患了焦虑症,也不会发展到精神病。你看,你是不是挺会自己吓唬自己?如果说你有点什么神经症的样子,好像叫做“疑病症”才合适一些。因为你挺会给自己身上“想”出点“病”的嘛!但是,这也说不上什么疑病症,马老师只是打个比方,你理解吗?我不同意把一点心理问题就当成什么什么神经症的说法和想法。其实,你的问题就是有点爱怀疑自己生病的心理倾向,和疑病症不同。

你为什么怀疑自己有病呢?这才是马老师要帮你分析的。

首先,与你的性格有关。你可能是个胆小谨慎的人,遇事往往容易敏感多疑忧虑烦恼。从你来信中也看出这一点。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马老师猜想你很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困境。你问我怎么知道?心理学发现,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过分的关注和忧虑,常常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矛盾,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挫折的一种方法,以便把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某种或几种“病”。这样一来,自己就是个“病人”了,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一个病人的待遇和权利,例如别人的同情,关怀,照顾,等等。于是,可以减少自己心理上的压力、不安、内疚、自责,以避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怀疑和否认,避免自以为可能出现的名誉、地位的损失。从你来信的第一句不很明了的话也似乎透露出这一点。可见,如果一个人怕自己有病,其实是一种逃避困难的退缩行为,是在寻求一个“不幸”的避难所。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是运用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有时是必要的。但是,经常使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就会形成逃避现实的性格特征,是应该防止的。一个人怎么能靠把自己打扮成“病人”来面对现实的生活呢?

好,现在你已经明白自己“怕”的不是什么“病”,而是“怕”一个别的什么东西。至于它到底是什么,你自己想想一定很清楚。人生活中总难免一些困境,自己和家长老师同学们商量商量,想些现实的办法来解决就是了。此外,你要努力来改变一下自己胆小多疑的性格。再有,不要自己盲目看了一些书上的说法就来对号入座,或者,以你的性格现在干脆不看医药方面的读物。身体有病了直接去看医生。好啦,现在你已经不再害怕了,已经感到好笑了,是吗?因为你知道,自己吓唬自己真是太好笑了。鸿鹄嘛,应该如你的名字一样有大胆识,大气魄,大心胸,怎么好让一些小事吓唬自己呢!

你的大朋友 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