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手做实验丛书--物理实验操作方法运用
36218300000012

第12章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演示(6)

对比最易于鉴别,对比演示是直观教学的好方法,然而,教师采用对比演示时,应尽可能使相同条件无可怀疑。对于相同时间的前后两次演示对比,应改为同时一次进行,这样,学生的不必要的猜疑就得到了排除,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物理现象上。如九年级热学提供的“黑色表面物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本领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强”

的演示,应在玻璃曲管上加工一个“V”形部分,用酒精灯加热弯成“V”形,并在瓶塞上多开一个通气孔,这样就能使水点固定地停留在玻璃曲管的“V”形部分,瓶子可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瓶,分别涂上黑色和白色,一次演示对比,效果就好多了。演示时,把瓶塞上的通气孔堵住,让太阳光同时照射两瓶,或用一个60瓦的电灯泡放在两瓶中间进行加热。不到半分钟,“V”形水点就可从黑色玻璃瓶上的曲管中先冲了出来,白色玻璃瓶上的曲管中的“V”形水点却在慢慢地移动,一分钟后才能冲出来。

使演示带点趣味性,让学生在欢乐中获得知识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旺盛,有趣味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提供的演示实验,如“用玻璃杯盛水演示大气压的存在”、“用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等等,教师都照样演示,那只能收到一般的效果。如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可改用底部开有小孔的塑料杯盛水。瞧——教师把一只盛满水的塑料杯杯底朝天悬挂在手中,一张厚纸片却能稳稳当当地托住杯中的水,大气压的作用多强啊!可有些学生对大气压能托住杯中的水会持怀疑的态度:也许是纸片粘住了杯口了吧?此时,教师可招呼学生一声“注意观察”,即将按住杯底的食指松开,让杯中的水冲开纸片洒落在地,当学生看明白了教师的演示,欢笑声将会把怀疑驱散。又如演示“玻璃棒吸引纸屑”时,教师可把跟丝绸摩擦带了电的玻璃棒当做“魔棒”,用薄纸剪成一个个不同姿态的纸人,把它们穿挂在细铁丝上代替纸屑。瞧——教师用“魔棒”逐个靠近那些纸人,它们就会惟命是从地表演着倒立、翻滚、仰卧、扑跌等杂耍般的滑稽动作,这样的演示给学生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加强演示效果十法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进行演示时,不仅要保证演示成功,而且还应精心设计演示的方法,使演示产生最佳效果。浙江缙云中学丁敏方老师总结了加强演示实验效果的十种方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许多物理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仅是对这些现象简单重复,学生会感到乏味。这时教师应另辟蹊径,推陈出新,增加刺激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生在初中时就观察过,并且他们自己也做过带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实验。如果在高中教“静电场”时,仍这么简单重复的话,学生一定索味无然。如果教师把一块已带上电的包装用泡沫塑料,往某学生头上放,当塑料块未放下时,该学生的头发会突然向上飞蓬,此时必定全堂哗然,学生学习静电学的兴趣也定油然而生。

奇在于有悖“常理”,这常常会成为催策学生深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演示时,要注意创设有悖“常理”的奇妙情景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例如,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时,在试管底部放上几条小活鱼,上部的水沸腾了,试管底部的鱼仍在游动,“沸水养活鱼”这奇怪的事情怎能不引人深思。

当学生想象中的实验结果会引起不良后果(如损坏东西或人体等)时,学生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地关心实验的进行。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有教师就设计了“铁球碰鼻”的演示:

将一个铁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让铁球能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朝教师打来时,教室里发出了惊叫声,学生为教师捏了一把汗。但教师那安祥的神态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课堂演示一举成功,当然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有意设计些“不成功”的实验,让学生在迷雾中去寻觅真理,在错误中求正确。例如在演示玻-马定律时,有意不在活塞上涂黄油,造成漏气不满足“质量一定”这个条件,做一次不成功的演示,让学生去怀疑玻-马定律的正确性。当师生找出不成功的原因后再做成功的实验。这样,“质量一定”这一条件不是在寻找成功的过程中深深地印在学生头脑中了吗?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师能恰当地设计对比实验,对强化实验现象的记忆,突出实验中的内容,提高学生感知效率有极好的作用。例如在演示晶体管放大作用时,为了强调二极管是由两个特殊的PN结构成的,它并非两个二极管简单的拼凑,可设计与原演示放大作用的进行对比。这样学生不但区别了三极管和二极管的特性及用途,而且为攻克晶体三极管内部结构奠定了实验基础。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大都直接从正面去肯定结论,但如果教学中演示了正面结论后,再通过反面的否定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不仅可使演示实验的说服力明显增强,进而增强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可信性,而且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大气压强的测定”时,用托里拆利实验定量地测定了大气压后,学生往往有一些疑惑:为什么说管内的水银柱是大气压支持的?为什么说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正好等于大气压?这时可做如下的演示实验解决学生的疑惑:将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放入真空罩里,当用抽气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出时,看到管内水银柱逐渐降低,当把真空罩里的空气几乎抽空时,则看到水银柱的高度几乎为零。此时再把空气缓慢地放进真空罩内,则可看到水银柱逐渐回到原位,这使学生从反面认识到,要是没有大气,就没有大气压,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的水银柱确实是大气压支持的,并且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物理实验,都要精心安排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观察,使本来不明显的物理现象显着地表现出来。如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时,先倒入一半的水,然后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弹簧指针停在何处?问学生为什么这时没有回到原处?接着再倒入一些水,这时指针离原处更近一点,要求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并强调水还没倒完。最后把剩下的水全部倒入桶中,弹簧指针回到了原处。学生在倒水过程中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经过分析使整个实验趣味性强、重点突出。

教师应力求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简单的器材来演示。并要使操作过程尽可能简单。因为器材复杂增加学生的神秘感,器材陌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操作过程复杂会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感到困难,这些都影响着实验效果。例如,高中物理中的自感现象实验,不少教师建议把实验中的小灯泡改用发光二极管。笔者认为还是用小灯泡好,因为发光二极管的机理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这就增加了这个实验的神秘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事实上,用小灯泡进行演示,只要电感线圈选择得合适也能得到明显的现象。

演示实验的美,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科学美。我们的演示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感受。这种科学美一旦深入学生的脑海,就往往会显得深刻持久。

例如有教师在讲“导体和绝缘体”时,从校园的桃树上摘取了两条树枝,一条干树枝,另一条湿树枝,在湿树枝上有意留下了三张树叶,教师演示了干树枝不导电后,又把干树换成了湿树枝,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了,这三张树叶就以十分美好的形象突出了“湿”字。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遇上雷雨时,为什么最好不要在大树下躲雨?”这时,三张树叶又使学生马上联想到了‘一棵大树’。从而顺利地进行回答。这三张树叶把上述实验中的科学美展现得何等淋漓尽致!学生怎么不会牢牢记住湿木材导电及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这些物理知识。这就是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