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制度体制
36239300000010

第10章 教育体制(1)

教育

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陶冶人们的思想品德,增进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则专指按一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传授德、智、体、美、劳等各种知识的学校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赖以继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是社会现象,是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为社会提供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各种劳动力,而且可以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

教育学

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学”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文,其原意是“带领儿童的人”。古希腊把陪伴奴隶主子弟上学的奴隶称作教仆;后来,又把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人称为教师。从这个词派生出来的就是关于研究儿童教育的专门学科-教育学。这个术语的基本含义,就是关于教育的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教育学同教育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教育理论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武器,是建立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依据。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包括下列基本问题:①教育本质,揭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②教育和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系问题;③教育目的问题;④教育制度问题;⑤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⑥思想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⑦教学、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体系问题;⑧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⑨学校管理的问题。教育学的结构,一般应由教育学一般原理、教学论、思想教育论和学校管理所组成。它的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

教育方针

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有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出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各国有关教育方针性质的规定内容,大都侧重于提出教育所要达到的预定目的,一般都以培养合乎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为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关于培养目的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我们要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培养出足够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教育体制

指国家管理、组织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一定的教育体制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各种教育体制都有其共同的特征,一般由决策体系、信息体系、调节体系、组织体系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教育决策体系是指教育决策权在各主体之间的划分体系。教育决策的主体有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次。在不同的体系中,这三层决策主体的权力大小和相互关系是不相同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学校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如选用教材、决定课程、人员使用、经费开支、招收学生等许多决策都由学校做出。在集中计划经济国家,政府决策权比较集中,教育信息体系是教育信息的传播、反馈,处理、存储体系。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教育信息体系:纵向信息体系和横向信息体系。教育调节体系是实现教育决策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教育调节体系:一种是计划调节教育体系,即通过计划、行政命令、行政层次来调节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决策;另一种是市场调节体系,即利用市场来调节教育的供求,实现教育决策;还有一种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计划和市场结合的调节体系。教育组织体系是指实现教育决策的组织系统。它包括各级教育机构及相互间责任、权力的划分和确定。

教育制度

指依据国家性质所规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及教育体制、设施的总和。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决定性影响。教育制度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其根本区别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哪个阶级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服务的,其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教育结构上,实行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并重,分级管理;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目的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造就合格的接班人。

三个面向

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简称。它是邓小平在1983年10月1日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三个面向阐明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教育所面向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为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反映了教育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经济战略目标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按现代化的规格去培养人才,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育才能发展。教育面向世界,反映了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今世界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世界,与世界潮流同步,认真吸取各国的精华,取长补短,借鉴创新,培养出具有世界先进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的新一代,才能尽快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教育面向未来,反映了教育必须具有超前的功能。这是为社会主义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以及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对教育提出的希望,教育只有面向未来,为将来社会培养人才打好基础,才能为我们过渡到高度文明与高度民主的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两种教育制度

指我国实行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教育制度。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种创举。由刘少奇同志在1958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最早提出,而后在全国推广的。两种教育制度适合我国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教育制度。它可以解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科学落后的矛盾,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学科学、学文化知识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初、中级人才。

高等教育

指建立在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门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和专门学院本科的修业年限为4~5年,少数(如某些医药院校)为6年;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4年;均招收高中及同等学校毕业生或具有高等学历者入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的研究生机构,招收大学及专门学院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为3年,培养硕士研究生、招收硕士研究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为3年,培养博士研究生。

中等教育

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中国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是: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职业)学校、农业中学、业余中学。它担负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普通中学、业余中学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施各种中等文化知识和技术教育。近代中等教育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近代中等教育体制的确立,开始于1902年清政府制定的《制定学堂章程》。其后各个时期学制迭有变化,中等教育所设学校一般为中学、师范和职业学校三种。改革中等教育的结构,是当前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将使中等教育结构更加多样化、职业化,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师范教育

指培训师资的专业教育。中国实施师范教育的学校为中等师范学校(包括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和师范训练班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包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举校和教育学院等),分别培养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师资。中国师范学校以1897年(光绪23年)上海南洋公所所设师范院为最早。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始定师范教育的体制。其后学制迭有变更,一般分为高等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两级。现行的师范教育制度是在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的。西方师范教育以1794年法国所设立的师范学校为最早,19世纪后各国师范教育才有较大的发展。

专业教育

亦称“专门教育”,指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即对受教育者本人实施某一专业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专业教育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更、发展而变更、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实施专业教育的机构有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的任务是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培养从事某一专业理论研究的专家和某一专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合格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继续教育

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对社会各类专业人员所进行的教育。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使知识量增加急剧,从发明到应用周期缩短,要求人们不断提高素质,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1956年法国首先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形式席卷全球。继续教育区别于其他成人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新、快,实用。在教学方法上,摆脱旧传统和旧方法的一切束缚,大规模地配备和利用一切训练和传递的方法。在教育形式上,强调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和整个教育的连续性。西方国家把继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四个教育期的最后一个教育期。在苏联它被当作人们获得完整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前一阶段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后一阶段是成人继续教育。建国40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已初具体系,日益显示出它的潜力。

成人教育

指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成人所进行的思想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教育。现代成人教育的制度始于18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于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的成人教育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革命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人教育又得到很大的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人教育的修业年限因时、因地、因人、因需有不同规定,各级成人教育组织发放的毕(结)业证书,原则上同普通学校具有同等效用。当前,成人教育的机构有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生产单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个人兴办的夜大、职大、电大、函大、刊大以及类似的各种中等学校和各种专业管理行改人员的培训班等。成人教育的教学原则是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学以致用,速成为主。成人教育对于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使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