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下)
36239600000007

第7章 对外经济关系(2)

指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在进口替代的战略的基础上实行的一种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以打入国际市场,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鼓励和组织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换回国内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战略模式与进口替代相比较,往往更注重对外贸易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然而,这种模式的实现一般需要一些具体条件,如某些工业部门应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世界市场相近而优越,产品有一定竞争能力,政府鼓励产品出口等等。

负债发展模式

指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其基本做法是:通过在国际资金市场上的借贷,来作为本国弥补财政赤字、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资金来源。这种模式的实行,常以一定的经济担保做后备,即本国的经济力量的外汇收入水平较高,外债额国际公认应控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5%至20%的安全警戒线以内。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

国际经济大循环

经济理论界的一种发展我国经济的学术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农业与重工业之间存在一种“循环”关系。发展重工业需要资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领域也需要资金,形成了竞争资金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再用这些外汇购买设备和技术,发展重工业,从而沟通农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这样就构成了“国际经济大循环”。

利用外资

系指吸收外国资金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这里所指的资金,在资本主义国家叫资本,一般包括货币、机器和设备、工业产权及其他服务(劳务)等。目前各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可大致归纳为三种:①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包括外国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开发,以及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等。②使用国外的各种信贷,包括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中、低息贷款,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民间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以及租赁等。③各类无偿援助,包括外国政府的、国际组织的、私人的,既有货币形式,也有物资、技术援助形式。这些国际上通用的利用外资的方式,我国目前均已采用。

“输出立国”方针

指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行的一种开放和发展的战略,通过利用外资,发展面向世界市场的加工和制造业,把出口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这种方针要求无论是在产品结构还是在生产规模上,都以世界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依据。因此,输出立国方针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①使国家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较高的技术与规模水平上,因为产品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高质量要求。同时,国民经济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环境中(国际市场的变化成为调节国内经济的动力),因而出口产业表现出极大的活力,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②进口为了发展出口,出口收入又为进口提供资金,因此,进出口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也使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出口导向基础上。“输出立国”方针的实现,受到国际市场稳定及开放程度的限制。

国际贸易

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概称。其内容很广泛,如按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出入国境和关境,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按商品形式,可分为有形商品贸易和无形商品贸易;按货物运送方式,分可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政贸易;依照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依照清偿工具的不同,可分为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等。发展国际贸易是促进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

以进养出

一种进口和出口相结合的综合业务,泛指在进口的基础上,或以进口为条件扩大出口。中国外贸企业的以进养出业务主要包括:①进料加工,进口全部或主要原材料,加工成品出口;②进口零件或配件,加工装配产品出口;③以国产原材料为主,进口辅助材料,加工成品出口;④进口饲料、肥料、种子,种畜等,养殖、种植农副土特畜产品出口;⑤用进口商品,调换国内产品出口;⑥引进技术和设备,扩大适销商品出口;⑦拨给生产供货部门的外汇额度,换购适销商品出口。

技术贸易

一种有偿的技术转让。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技术也成为买卖的对象,必须支付费用。技术贸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设备、器材和成套设备或成套工程项目为对象的买卖,即硬件交易;另一类是以技术许可证为对象的买卖,主要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商标等,即软件交易。

广交会

指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由于会址设在广州市,所以简称为“广交会”。由我国各进出口专业公司定期联合举办,展出我国工农业各项出口展品,邀请国外客户洽谈交易的一利贸易方式。交易会始办于1957年,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春季为4月15日至5月15日,秋季为10月15日至11月15日。参加交易会的客户,统一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名义,在会前发出请帖。

三来一补

指国外来样加工、国外来料加工、国外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的简称。三来一补是发展对外经济的四种具体形式。来样加工是由国外厂商提供样品或设计图纸等,按照指定的规格、标准、质量要求和商标进行加工生产,成品交外商销售(按买卖关系)。这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设备加工能力。来料加工是由国外厂商提供原料、辅助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装物料等,由我方企业按照客方提出的质量和规格,加工成成品交给客方,我方收取加工费。来料装配是由国外厂商提供各种零部件、元器件及包装物料和部分装配设备,由我方企业按客方要求装配成成品全部或部分交外商销售,我方收取加工费和分期偿还设备款。补偿贸易是从国外进口商品(主要是机器设备和技术),按协定用国内产品和劳务来补偿应付外商的货款的贸易方式。补偿贸易的形式主要有产品返销式、互购式和部分产品补偿部分支付现款式等等。

补偿贸易

国际贸易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方式,但其含义在国际间不尽一致。根据我国的情况,补偿贸易是指,国外厂商以贷款的方式提供机器、设备、技术,约定由本国厂商以使用该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清偿贷款。可见,补偿贸易是一种进口和出口相结合、信贷与贸易相结合的贸易方式。这里的补偿贸易与易货贸易不同,因为后者没有信贷关系。同时也与加工装配业务不同:在补偿贸易中,国内厂商拥有进口的机器设备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所有权;而在加工装配业务中,国内厂商则没有上述所有权。

国际租赁

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形式之一。它实际上是通过在国内设立租赁公司沟通国外机器设备所有者与国内机器设备需要者的关系,进行租赁贸易。租赁公司(或由银行、保险公司等代替),一方面与国外的机器设备所有者签订买卖合同,另一方面与国内承租人(即机器设备使用者)签订租赁合同。根据租赁合同,承租人向租赁公司定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后,承租人还可以低价收购租赁物品。这种做法对于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缓解资金的紧张、有效地利用资金,都有积极作用。

国际收支差额

又称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的国际经济往来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的对比。它有两种情况:①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入总额超过国际支出总额时,叫做国际收支顺差或国际收支盈余;②国际支出总额超过国际收入总额时,叫做国际收支逆差或国际收支赤字。国际收支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包括商品和劳务进出口的收支,以及利息、股息、汇款等收支;资本项目包括政府借贷、贸易信贷、直接投资等资金转移的收支。国际收支差额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状况。这不仅是一国对外债权和债务情况的综合,而且也表明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它会直接影响外汇比率的升降及外汇政策的变化、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等等。

国际贸易差额

指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口贸易总值的差额。它包括两种情况:①一个国家的出口超过进口时,就叫做出超,也称作贸易顺差;②进口超过出口时,就叫做入超,也称作贸易逆差。国际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出超或顺差表示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即有一定的外汇结余,周转余地较大。入超或逆差表示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即有一定的外汇欠账,需要设法弥补。但这只是一般情况,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持有外汇过多,要冒外汇贬值的风险;有时外汇欠债,可以补充引进技术所需资金,从而发展生产,扩大出口。

自由贸易(政策)

指资本主义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涉、限制,允许商品自由输出和输入,并实行减免关税的政策。自由贸易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英国曾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实现了产业革命,工业生产蓬勃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并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它需要输入大量的廉价粮食和原料,同时又要向国外市场销售其工业品,此时,保护政策成了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障碍。因此,从19世纪初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出了以自由贸易政策代替保护贸易政策的口号,并从1813年开始,英国废除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这样,英国成为首先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这种政策的实质是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工业资产阶级对外进行统治扩张。进入垄断阶段后,由于竞争的不利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英国正式宣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二战以后,美国以其竞争的绝对优势,重新提出这种口号(但只对外不对内)。

保护贸易(政策)

与自由贸易相对立,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高额关税或其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防止外国商品竞争的主张和政策。具体办法有两类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征收高额关税来限制别国商品进口的措施。因为提高进口税以后,会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削弱它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对保护本国商品的销售起到很大作用。非关税壁垒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除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商品进口的措施,它包括两点:一类是直接的措施,即由海关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加以限制(如制定进口配额制、关税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等);另一类是间接的措施,即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海关手续或通过外汇管制,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统计,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共有850多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上述措施。

超保护贸易(政策)

一般特指以不限于保护本国市场而进一步夺取国外市场为目的的政策措施。这是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新特征。其内容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不同,除了继续采取各种保护本国市场的措施外,还采取各种措施,如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各种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等等。

普惠制(普惠税)

指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地区)进口的商品普遍给予优惠关税的制度。这是第三世界国家经过长期联合斗争,才于1968年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通过决议建立起来,并于1971年正式开始实施的制度。普惠制的原则是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应该适用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实际上许多优惠给予国仍然对受惠国多方施加限制。例如,具体受惠项目由优惠给予国单方面决定,有些商品被排除在受惠项目之外。

特惠制(特惠税)

指某个国家或经济集团对其他一个国家或一些国家的进口商品给予关税方面的特别优惠待遇,税率很低甚至没有。这种优惠待遇可以是互惠的,也有非互惠的。比如原来美国就以非互惠的方式,允许从新西兰每年进口700万吨享受特惠待遇的牛羊肉、奶制品,另外,着名的“洛美协定”也是特惠关税的典型例子。这一协定因签订于西非多哥首都洛美而得名,它是欧洲共同体国家给予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60多个国家的一种非互惠的单向优惠关税协定。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集团之间,也实行特惠制。

最惠国待遇

是指两国缔约相互给予对方以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第三国在通商、航海、关税或其他方面的优惠待遇。在条约或协定中这样的条款叫做最惠国待遇条款。最惠国待遇条款有两种,一种是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缔约国将其给予第三国的任何优惠,无条件、无代价给予对方;一种是有条件最惠国待遇,即如果缔约国给予第三国的优惠是有条件的,则另一方也须提供同样条件。目前,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最惠国待遇大多是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国与国之间所订贸易条约和协定中通常引用的一项主要原则。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由于政治经济力量的差异,以及条约中其他条款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完全贯彻。

经济制裁

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国或几国联合对别国,或一国内部有关机构对违背经济法规的单位、个人,给予的经济上的惩罚。国际上,为达到一定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一国或多国联合对别国实行暂停或撤除贷款、暂停或撤除贸易和技术合作或援助协定等经济惩罚措施,称为国际经济制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常用经济制裁的办法,达到干涉别国内政、谋取强权利益的目的。一国的政府或有关机构,也常用罚款、赔偿损失、停业清查或拍卖等方式,惩罚违背经济法规的部门、企业或个人。

对外贸易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