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际关系与国际时事
36243200000005

第5章 国际热点问题(5)

20世纪50年代末,朝鲜就已开始了核技术的研究。60年代初,朝鲜建立了原子能研究所,由前苏联培训了部分核技术人才,并引进了第一座核反应堆。经过30多年的努力,朝鲜基本建成了从铀矿开采到核废物处理的核燃料循环体系。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一直拒绝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反复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1992年1月,朝鲜又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核安全协定》,并同意该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从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致。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做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的“特别检查”决议,同时,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同年3月,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同朝鲜举行了两轮副外长级会谈,在援助朝鲜改造核设施等问题上做出一些许诺,朝鲜则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年2月下旬,朝鲜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达成部分妥协。同年10月,美、朝在日内瓦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在《框架协议》执行过程中,美国仍不断怀疑朝鲜还在继续从事核武器的开发。2002年11月,美国决定停止向朝鲜继续运送作为燃料用的重油。朝鲜于同年12月22日宣布解除核冻结,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设施安装的监控设备,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并于2003年1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同时表示朝鲜无意开发核武器。同年4月,中、朝、美三方在北京举行了三方会谈。8月,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参加的关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2004年2月,朝核问题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不仅讨论了实质问题,还明确了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发表了主席声明,确定了下轮会谈的地点和时问,以及成立工作组推进会谈机制化。2004年6月第三次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在会谈发表的《主席声明》中,表明并确定各方愿意把和平解决核问题的进程继续下去。2006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了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目前,各方在朝鲜核设施去功能化问题上初步达成协议,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伊朗核问题

伊朗的核计划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伊朗巴列维王朝与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密切,核技术大部分从这些国家引进。1974年伊朗开始修建核电站等核能利用项目。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核电站等核能计划陷于停滞状态。美国自1980年与伊朗断交以来,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一直对其采取“遏制”政策。1991年伊朗开始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有关核电站问题。1992年伊俄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1995年初,伊俄签署俄罗斯为伊朗建造4座商业用轻水核反应堆的合同。随后,两国又签署俄罗斯将从1995年10月开始帮助伊朗在布什尔建设两座核电站以及俄为伊核电站运转提供核燃料等协议。美国对伊俄核合作做出强烈反应,坚决要求俄停止与伊朗的一切核合作,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向俄罗斯施压。“9·11”事件之后,美国将伊朗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2002年底,美国公布了其侦察卫星拍摄的有关伊朗中部两处核设施的照片,称伊朗有可能利用这两处设施制造核武器。特别是2003年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伊朗的核计划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同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就伊朗核问题发表“总结性声明”,敦促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随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活动进行更严格的检查。目前,美以一直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对伊朗施行相关制裁。国际社会都在努力,请求早日解决伊朗核问题。

前南战犯法庭

在前南斯拉夫境内发生武装冲突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2年10月通过第780号决议,决定由联合国秘书长派出专家委员会,调查在前南境内发生的严重违反日内瓦公约和其他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第二年2月,秘书长向安理会提交了专家委员会的临时报告,证实前南境内确实发生了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报告提议特设一个国际法庭,对犯有各种罪行的人绳之以法,以有助于恢复与维持和平。1993年5月25日,安理会通过了附有《前南国际法庭条约》的第827号决议,宣布在荷兰海牙成立审判前南斯拉夫战犯法庭。联合国大会为此任命了十多位检察官和法官。1999年5月24日,前南法庭签署了对当时的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逮捕令。米洛舍维奇下台后已被引渡并接受审判。

北爱尔兰和平框架文件

围绕北爱尔兰的和平问题,英国和爱尔兰历来矛盾重重。经过长期谈判,两国政府终于在1995年2月22日达成了解决北爱尔兰和平问题的框架文件。该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英国和爱尔兰政府在北爱主权问题上各自做出妥协和让步;二是规定建立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的跨界联合机构,在南、北爱尔兰旅游、交通、农业、教育各方面行使有限的行政、协商和协调权。该文件发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标志着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巨大进展。当然,由于两国政府的长期积怨,加上民族、宗教等复杂因素,要彻底解决北爱和平问题仍需长期的努力。

北爱尔兰自治政府

1998年4月,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及北爱冲突有关各方签署了和平协议,此后选举产生了北爱地方议会,建立了南北爱跨界合作机构,英国提前释放了近280名爱尔兰共和军囚犯。但由于北爱统一党和新芬党在准军事组织缴械问题上各持己见,北爱地方政府未能建立。1999年7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爱尔兰总理埃亨就实施北爱和平协议提出一项新的和平计划,旨在打破统一党和新芬党在缴械和成立地方政府问题上的僵局。11月16日,统一党和新芬党先后发表声明,同意尽快建立各方分享权力的北爱地方政府。新芬党承诺将全面、最终解决缴械问题。11月29日,北爱议会推举成立由北爱多党分享权力的执行委员会-北爱自治政府。12月1日,英国女王批准了议会通过的向北爱转交地方事务管理权的权力下放法令。同日,爱尔兰政府正式批准修改宪法中的相关条款,取消对北爱领土的主权要求。2日,英国政府开始向北爱自治政府移交权力。北爱自治政府遂行使除国防、外交和税收等中央权力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权。同日,南北爱部长理事会、英爱政府间会议、英爱理事会等机制正式启动。这是近25年来北爱新教派与天主教派首次共享北爱管理权,也是自1972年英政府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以来,北爱首次拥有自治政府。

爱尔兰共和军

英国北爱尔兰天主教派最大的准军事组织,成员分布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总部设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立于1919年,由当时主张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爱尔兰义勇军”改编而成。1921年12月,英国同爱尔兰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方6郡划归英国,即北爱尔兰。1937年爱尔兰宣布“自由邦”为共和国。爱尔兰共和军则宣布继续为实现南北统一而斗争,并开展暴力活动。1939年由于在英国制造爆炸事件,被爱尔兰政府和英国政府取缔。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1954年10月,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止在爱尔兰的军事活动,把矛头指向北爱尔兰的英军,以图武力统一爱尔兰。1993年,英国和爱尔兰曾共同发起北爱和平进程,但一再在解除爱尔兰共和军武装问题上搁浅。

真正的爱尔兰共和军

1997年,北爱和平进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英国政府与北爱各派势力,特别是“爱尔兰共和军”之间达成了和平停火的意向。1998年4月10日,是基督教的“受难节”。北爱亲英派和亲爱尔兰派团体签署了《受难节协议》,宣布结束双方长达30年的武力对峙,亲英国的“保皇派”和亲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同时宣布停火。然而,那些仍坚持以武力推翻英国对北爱尔兰统治的人开始陆陆续续从“爱尔兰共和军”中分离出去。起初,他们各行其是地继续进行恐怖暴力活动。及至《受难节协议》签署后,大约150名鹰派分子认为这是对传统武装斗争的出卖,应组织起来反对蜕变的“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治组织“新芬党”,于是,他们组建了“真正的爱尔兰共和军”,主张继续通过武力和恐怖手段来实现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的统一。“真正的爱尔兰共和军”组建后,除了从“爱尔兰共和军”已经封存的武器仓库里偷窃军火外,还从波黑的军火黑市大肆采购武器弹药。2001年5月,美国将真正的爱尔兰共和军列为“境外恐怖主义组织”。

印美防务合作协定

1995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问印度,与印度签订了《印美防务合作协定》。该协定规定:双方一致认为加强防务领域的合作是两国全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两国战略利益,有利于亚洲稳定和世界和平与安全;两国的防务合作应循序渐进;两国同意加强军事合作,促进上层互访,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互相保护秘密情报等。这一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印美军事合作进入了实质阶段。近年来,美印关系迅速升温。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面积222798平方千米,人口500多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1947年关于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克什米尔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统治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则要加入印度,为此,印巴在1947年发生了武装冲突。1948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根据随后划定的停火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面积的70%,巴基斯坦占有30%。按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最终归属应取决于公民投票,巴基斯坦认为对己有利,因此长期坚持联合国的解决方案。印度对此则持有异议。1965年和1971年印巴之间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两次爆发战争。1972年两国达成《西姆拉协议》,划定了除锡亚琴冰川以外边界的实际控制线,并规定双方不应单方面寻求改变实控线。此后的10多年间,克什米尔高原相对平静。1998年5月,印巴竞相实施的核试验使这对宿敌再起冲突,克什米尔在1999年春夏之交再燃战火。由于克什米尔问题牵涉历史、民族、宗教等复杂问题,真正妥善解决需要印巴两国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泰米尔猛虎组织

成立于1976年,是斯里兰卡最强大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其目标是建立独立的泰米尔国家。大本营位于马拉维。主要活动范围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海岸。最高指挥官普拉巴卡兰被尊称为“民族的领袖”。其成员不准吸烟和饮酒。他们加入游击队没有报酬,完全是凭信仰。所有猛虎成员,即使是那些上层人员,脖子上都挂一个氰化物的容器,随时准备自杀。该组织既有陆上作战部队,又有海上作战部队;除装备轻武器外,还装备有大量的火炮、地对空导弹、遥控炸弹、作战舰艇等重型武器;既能同政府军进行大规模作战,又擅长山地、丛林游击战,同时开展各种恐怖活动,经常使斯政府顾此失彼,疲于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