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
36243500000009

第9章 国际局势和国际事务(1)

(第一节)正确应对国际局势

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始终是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不断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就必须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问题和不确定因素。这是我们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程上将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一些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要切实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第二节)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国家的主权是一个国家生存的象征,它是指国家权力在国内高于一切,在国外对其他权力保持独立性或独立状态。这种独立性或独立状态表现为国家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决定其对内和对外事务,而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国家主权是以国家安全为基本前提的,安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和必要条件。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有过备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和丧权辱国的惨痛教训,因此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绝不容忍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受到任何侵犯。邓小平明确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我们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人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党高度警惕和防范某些西方国家推行针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战略,坚决扞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在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联合制裁的严峻局面,我们一方面坚决斗争,扞卫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另一方面谋求恢复和改善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经过我们的一系列努力,仅两年时间,终于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制裁,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重新出现了良性发展的局面。1997年和1999年,我国顺利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洗刷百年的耻辱。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能力大大加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小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在改善与发展同西方国家关系时,始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我们同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从不以牺牲自己主权为代价,不拿原则做交易,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总是坚持原则,不惧怕西方大国施威,坚决与侵犯中国主权的霸权行径进行斗争。

另外,在与西方国家调整关系的过程中,高度警惕它们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于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保持清醒认识。因而在外交工作中,我们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始终坚持既合作又斗争,以斗争促合作的两手政策,以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第三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们党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根本方针,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我们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不屈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永远高举和平的旗帜。

首先,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的重要一环。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彼此之间共同利益越来越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合作关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有利。在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时,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方面的原则立场:

一是求同存异,加强对话与交流;二是以经贸为纽带,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三是坚持原则,排除干扰,把握住根本利益。中国特别重视发展与西方各大国的关系,这事关我国外交战略的全局。搞好与西方各大国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经贸合作。我们在改善和发展同西方大国关系中坚持:登高望远、因势利导,求同存异、增加信任,加强对话、不搞对抗,排除障碍、发展合作,共同建设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坦诚的合作关系。

其次,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坚持睦邻友好是中国一贯的对外政策,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这一政策都不会动摇。中国周边的和平与稳定,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冷战结束以来,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逐渐转到经济、科技上来,各国都在争取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近年来最快的地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也在不断发展,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危机,这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将一如继往地发展同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加强高层往来,建立相互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包括军事、安全领域的相互信任,多层次的双边对话机制,全方位的互利合作,充分利用地缘的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应将加强经贸合作作为重要内容。近年来,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东亚经济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维护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广泛开展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把中国经济同亚太经济联系起来。当前要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我国与邻国间存在的领土争议,我们一贯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本着“公平合理,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坦诚谈判”的精神,绝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力争求同存异,暂时搁置,留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再去解决。中国将积极参加区域多边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相互信任,从而营造一个和平、稳定、信任与合作的周边环境。

第三,我们将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第三世界作为一个独特的国家群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长期相互支持,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各个领域的合作。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处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重要战略依托。中国将继续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强权政治和外来干涉的正义斗争,支持它们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为发展本国经济所做的努力,支持它们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中国坚持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讲话,共同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中国将继续尽自己所能,向第三世界国家和组织提供物质、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国际合作,承担国际义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将加强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外交,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四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通常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秩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从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来看,一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一定的世界格局相适应而存在。有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就有什么样的国际秩序与之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大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与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相联系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就必然提到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际社会究竟向何处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已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长期以来,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下,大国主宰世界,划定势力范围,在国际事务中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仗富压贫,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处于从属或不平等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以不等价交换的贸易方式,以不公平的权利分配,从各方面限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使得全球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不但没有随着世界财富总量的增多而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几年来,中国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国际范围内的活动,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外交,阐述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原则立场,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大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当然,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现存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需要世界各国人民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奋斗。

首先,应该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只有遵循等协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扩大各国的共识,深化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其次,应该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应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应该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社会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愈加悬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避害,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要求。第四,应该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任何其他国际组织可以替代。《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处理当今国际事务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五,应该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节)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党的十六大指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安全观念是指对安全问题的主观认识,其完整内涵是对安全主体、安全内容、安全方式认识的综合。我国新安全观是指主权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三位一体的安全观。

一、主权安全是安全的主体因为人类安全的主体表现是个人安全、集团安全、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等多种形态,而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和进入“大同”时代之前最基本的安全主体,而主权又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蓄意淡化国家主权,主张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主权国家都要服从这些原则,否则就要进行“人道主义干预”。我国新安全观的主权安全论认为,“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国界,人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中生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就是每个国家政府与人民的最高利益。没有主权,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人权。在当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在不参与国际合作的条件下生存发展。不能否认,国家主权在国际合作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主权的独立性。参与国际合作的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如果各国为参与国际合作而牺牲自已的核心主权或全部主权,国际合作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只要国家还存在,作为其基本属性的主权就没有过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