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6244700000011

第11章 新农村建设(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指发展中国家农业等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三农问题

指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农业产业化

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现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进行。

农村税费改革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施的继土地革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三取消”即:第一,取消过去长期执行的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第二,取消屠宰税;第三,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即是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即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大举措。

文明村

是指农村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做出显着成绩,由一定机关命名的以自然村、屯为基础的文明单位。文明村是在党中央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广大农民群众的一项创造。建设文明村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农村基层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法。

文明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②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农民群众责任,提高农民勤劳致富能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③改善村落、农户环境卫生,大力发展公益事业;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增强村民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自觉性,敢于同危害社会的行为和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⑤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建设文明村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注意从本地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群众生活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为实际产量,国家政策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

绿色证书

农民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他条件的资格证明,因其封面为绿色而得名。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必须达到岗位规定的标准。农民技术资格岗位包括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岗位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技术资格岗位规范的重点内容。“绿色证书”获得者应比较系统地了解本岗位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每个岗位专业知识应学习3到5门课,300学时左右。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周期较长或技术性能较强的岗位,至少要有两年以上从事本岗位工作的经历,掌握本岗位的生产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生态农业

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联合在全国组织开展了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今后,我国的农业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科教结合

指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以振兴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推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府统筹安排,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综合利用,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农科教结合作为科教兴农的具体形式,其实质是使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燎原计划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提出并组织实施,以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它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相配套,为其实施培训人才提供服务。主要任务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在做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各类学校的智力、技术的相对优势,并与农业、科技部门相配合,积极开发与当地经济密切结合实际应用技术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以增强广大农民吸收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同时,开展以推广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试验、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无公害食品

从直接意义上讲,长期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食品称为无公害食品;广义的无公害食品包括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等等。我国现在所称的无公害食品已不是广义上的无公害食品,而是专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食品。这类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这类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而比绿色食品标准要宽。

绿色食品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对无污染食品的一种形象表述。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环境、健康和安全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性和产品自身的无污染与安全性,因此命名为绿色食品。

以工代赈计划

一项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扶贫计划。该计划于1984年开始实施。1995年以前,以工代赈计划的执行方式是:贫困地区的群众利用农闲季节投入劳动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中央政府以库存积压较多的粮食、棉花、布匹、日用工业品等实物对劳动者进行补贴。从1996年开始,以工代赈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直接向劳动者支付货币,不再投入实物。以工代赈计划将修建公路、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农闲季节的农民提供了短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开发式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