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36245100000017

第17章 总结历史经验推动科学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瓶颈制约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2007年我国GDP达到人民币247000亿元,按当前汇率算仅次于日本、美国、德国,居世界第四,按不变价计算30年间已经增加了几十倍,是世界近代史上少有的;但是人均GDP还不到2500美元,仅排在104位,因此现在中国还谈不到崛起,主要是发展的问题。

世界上普遍将连续10年以上人均GDP增长超过3%的阶段称为经济起飞期,拿两个国家来做比较,一是美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的43年,人均GDP年增长超过3%,期间尽管有大量移民,人口从4000万激增到1亿,但始终保持这个增长势头;二是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战后1950年到1973年的23年间实现经济起飞;再看中国,过去30年人口从9.6亿增长到13.2亿,持续的发展,使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把2亿多没有温饱的人口缩小到2000万,总体上实现小康。但中国的经济起飞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概括起来:

一是起点低、起步晚,比西方国家滞后了150年到200年,所以还在追赶阶段。

第二,人口规模巨大,占世界人口的22%,因此中国的经济起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三,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大。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城乡差距、东西差距都比较大。第四,在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体制改革是渐进的,两者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所以现在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

具体来看,经过30年发展,到200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已经居世界前列,很多还是世界第一,但我觉得这也不值得骄傲,比如钢铁,总量已经接近5亿吨,但人均钢产量刚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上,高能源、高资源消耗工业比较多。现在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但结构还是在不断重型化,原因就在于市场的需求一时难以改变。

关于消费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产量接近900万辆,也是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另外,空调、冰箱、计算机、彩电、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等从数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但是,还不能生产最高端的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解放初期人口有88%在农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城市人口增长约1.5%,即每年有近20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市,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住房、道路、煤气、自来水等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非常不均匀,如果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线,可以发现人口高度集中在这条线的东南方向,这一区域国土面积只占42%,人口却有84.3%,这和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像青海、西藏、新疆戈壁、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等高寒、干旱地区都是人口比较稀少的区域。2006年,我们完成了“人口规划与城市化进展预测”这一国家课题,课题开始的2002年城市人口是5.2亿,农村是7.8亿,假定人口按照自然增长率增长,再加上每年1.5%左右的城市化率,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大概是8.3亿,农村人口是6.2亿。这个结构我们可能难以承受,因为城市化太快会带来就业、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不希望出现像南美、非洲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病。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有不少困难,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

举几个现实例子。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峻,40%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威胁,比较严重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台湾海峡西岸、大武汉地区一直到长沙衡阳一线、成都和川渝地区。因为中国能源70%靠煤炭,煤燃烧后产生的都是二氧化碳,就是温室气体。

除环境以外,资源匮乏问题也非常突出,最严重的是水资源,我们人均水资源只有1900立方米,已经接近1700立方米/人/年的缺水警戒线,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占全国土地面积1/8以上的黄淮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GDP32%,水资源却只有全国的7.7%,人均水资源拥有量500立方米,只有国际最低警戒线的1/3。中国城市的缺水普遍存在,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其中华北、西北城市缺水问题最为突出。现在的办法就是开挖地下水,打深井,地下水过量开采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