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36245100000006

第6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财富增多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导致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有的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实行多党制、私有化,经济上依附于西方跨国公司,政党争斗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倒退。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实现的发展,应该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担负着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一切要靠在实践中探索。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我们就只能主要根据实践经验而不是书本教条,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了。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毛泽东在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方法不对头,搞“大跃进”、“一大二公”等。由于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深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紧紧把握住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进一步的回答。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发展不快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好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硬道理”。实现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都搞好才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又反过来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离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而且经济最终也搞不上去。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起来说,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宣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具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好地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进一步昭示我们,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有着探索和创造的广阔空间。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永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5.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应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