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十六大以来理论成果(上)
36245500000009

第9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6)

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利益提供各种保证,而个人利益也只有置身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中才能得以实现。不能单纯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只有三者利益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快速发展。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诚实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品质,即所谓“内诚于心”,表现为真诚、诚恳等。要求人要有真心、真言、真行,真诚地待人处事,反对欺骗和虚伪。守信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讲信义、守信用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即所谓“外信于人”,表现为讲信誉、守信用、言行一致。要求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要言而有信、诺而有行、行而有果,以信用取信于人。诚实和守信是同义等价的,诚实是守信之后表现出来的品质,守信是诚实的依据和标准。诚实、守信合起来使用,则具有了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生活中,依法办事,平等交往,诚实待人,信守合同,讲信誉,讲信用;在其他日常工作中,高度负责,表里如一,实事求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反对虚伪。这一道德要求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从经济生活来看,诚实守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政治道德来看,诚实守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政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质;从人际关系来看,诚实守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相互之间做到信任其关键就在于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实守信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寄希望于政治上的诚实守信;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迫切要求诚实守信;人民群众的相互交往,热切地呼唤诚实守信;社会的道德失范,亟须诚实守信来予以匡正。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所谓义,是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所谓利,指利益、功利。义利问题是指道德原则、规范与物质利益、欲求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的儒家强调“义以为上”,认为义是立身之本,是行为之最高标准。凡是合乎义的就去做,不合乎义的就坚决不做。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把讲道义与君子联系起来,而把讲利与小人联系起来,这表明他有重义轻利的倾向,但他并不掩护利,他还提出了“见利思义”的主张。孟子认为一切行动必须以义为准绳,更不必顾虑其他。

孟子在见梁惠王时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告诉人们: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讲利益呢?汉朝的董仲舒又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后来儒家的思想影响甚大。纵观儒家的义利观,它的重义倾向在历史上有积极影响,而轻利倾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无消极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如何对待义利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与伦理关系中的一个热点和焦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强调物质利益原则是完全必要的,这样才能转换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在今天,在肯定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见利思义、实现义利统一的重要性。要正确地认识义利关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

马克思主义者是义利关系的辩证统一论者,主张在言利的同时必须讲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义,归根到底要从利即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来说明和理解;而利,又要区分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少数人的利益还是多数人的利益,是个人的利益还是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是目前的利益还是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在这样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就能找到义和利相通的基础。义乃是处理各种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和取向。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是义与利的辩证统一,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利,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合法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坚持和倡导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要求人们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以义和利相统一,在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同时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根

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虽屡遭磨难、饱经忧患,却一次次崛起、一次次振兴、一次次令世界刮目相看,就因为在我们的历史长卷中,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在无数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的志士仁人身上,始终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种撼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从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现实生活中的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无不折射出艰苦奋斗的光芒;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巨大工程,则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形成了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优秀品格,培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艰苦奋斗正是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崇俭戒奢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结合与升华。首先,艰苦朴素、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基本的精神风貌。综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社会动乱时有发生,贪官污吏敲诈勒索,所有这些都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种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崇俭戒奢的精神与品格,并将其作为修身和持家的法宝,流传后世。其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有一种基本的精神动力在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谈到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求人们胜不骄、败不馁、安不懈、险不惧,锐意进取,勉力向上,永不停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艰苦奋斗精神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动力,是因为它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就越大。

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和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我们党的壮大与兴旺,都与艰苦奋斗有着密切联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生生不息之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我们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党的庄严使命。要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全党同志特别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也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我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论述,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骨髓。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同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要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作风,经过艰苦奋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所有领导干部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扬百折不挠的斗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讲实效,办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我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虚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带领人们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