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精品——世事咏叹
36251600000010

第10章 忧虑伤害身心(2)

“真是一件奇妙的事。”他告诉我,“那张桌子,尽管做工粗糙,不太好看,却开始在我手中成形了。我第一次感觉到如今我竟然在创造某种东西。当刨一块做桌面的木板时,我注意到木料上美丽的花纹,就买了一点清漆涂在上面,使花纹更加突出。上了漆的木板呈现出一种浓艳的光泽,使我突然意识到我正在创造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不禁感到比在法庭上赢得我经办的第一件大案胜诉时更加令人满足。”

后来,那位律师把他的地下室装修成一间木工房,而且每星期都在那里干上五六个小时。

“每当我在木工房干活时,”他不久前告诉我说,“我忘却了一切烦恼和负担,脑子就像暴风雨过后的空气那样清新。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滑稽,但是每当我完成一件特别精美的作品时,我的感受就像伦纳多·达·芬奇在注视着他刚画完的《蒙娜丽莎》时的感受一样。”

这种感受一点也不可笑。从心理上讲,这是完全健康合理的。每一个创造者,无论是制作一把厨房用椅,还是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在他的工作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同样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满足感。重要的是在于你要全身心地沉浸在你的工作中,而不在乎世人对结果作何评说。

再说,让双手闲置不用,确实是件危险的事。精神病学家在坦普尔大学和其他几所大学的测验结果表明:智力随着使用的能力而增长。手工劳作要求清晰的思路,要求你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精神不稳定的患者,可以通过帮助他自己如何利用双手而得以治愈。举个例子,几年前,一位着名的精神病专家跟我谈起他的一个病人,一位27岁的姑娘。“我担心她的病情差不多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说。

我决定亲自去看望一下这个姑娘,随身带了一块橡皮泥。这个姑娘面色苍白,目光呆滞,只能说些简单而不连贯的话。

我突然从口袋里掏出橡皮泥,对她说道:“你瞧!”同时很快捏出一张粗略的人脸。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并像一个小孩似地说:“请再捏一次。”

我又捏了一张脸,她全神贯注地看着。“让我试试,”她开口了,一边迫不及待地从我手里抓过橡皮泥。我陪了她一个小时,教她如何捏人脸的基本轮廓。

现在,她已成为一位雕塑师,她的作品在许多的重要展览会上展出。她已完完全全、快快乐乐地适应了生活,因为她已找到了可以发挥她的独创性和表现她个性的创造性工作。

这位姑娘转变成为一名艺术家,并不像开始时那样令人震惊了。我相信,每个人每星期都具有创造美丽物品的强烈欲望,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就能显露并发挥出来;而压制这种欲望,势必导致对生活的不适应。

在黑暗、绝望的时日,人们有时只有通过孤独才能忍受面对丑恶的嘴脸,才能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责难,才能容忍最钟爱的人对自己的伤害。

直面人生的内心——左小青

作为现代生活中几种有意义的体验之一,孤独是有其现实性和深刻意味的。在孤独中,人们反躬自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发现了人生,明白了自己是谁,有何欲何求,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与他人关系的真谛。以前长期不甚明了的真理现在却变得一目了然了;以往对事物的谬见如今也清楚地现出原形。人们以更清晰、更正确的视角去观察自己与他人,进而更确切地理解自己与他人。

人在绝对孤独之时体验到真理、美、自然的魁力、人的尊严和人性。孤独使一个人得以带着新的希望和活力,带着更加饱满的奉献精神,带着抛却前嫌、与他人相安互益地解决纷争的更深切的愿望,带着一种对丰富多彩和真真切切的生活和可能与他人一起重建生活的向往。

孤独是拓展生活之门径。绝对的孤独使人得以找到生存的答案,得以发现生存的价值,还可使人看见新的人生道路或方向。总之,孤独使崭新的事物露出端倪。

在黑暗、绝望的时日,人们有时只有通过孤独才能忍受面对丑恶的嘴脸,才能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责难,才能容忍最钟爱的人对自己的伤害。当人陷入绝望之境,感到万分凄凉和被抛弃的时候,他便能在一种更深的层面上寻得新的友谊、快慰感和归属感。孤独的时日往往是痛苦不安的时日。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良久,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向大师道谢后离去。

不值得为一些事生气——武川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

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把门锁上后就离去了。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像没听见一样。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他:“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女人说。

高僧问:“为什么?”

妇人回答道:“气也没有办法。”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不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良久,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向大师道谢后离去。

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吗?”成衣商人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来了,这三万头羊毛所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去哪儿找买主呀!一想到这儿,我就更睡不着了!”

有些事不要想得太远——和林

有一个制造各式各样成衣的商人,经济不景气使他的生意大受影响。因此他整天心情郁闷,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

妻子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十分不忍,就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看,于是他前往医院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看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说:“怎么了,是不是为失眠所苦?”成衣商人说:“可不是吗!”心理医生开导他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数绵羊吧!”成衣商人道谢后离去了。

过了一个星期,他又来找心理医生。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不振了,心理医生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

成衣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有呀!还数到三万多头呢!”心理医生又问:“数了这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成衣商人答:“是困了,但一想到三万多头绵羊有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吗?”成衣商人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来了,这三万头羊毛所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去哪儿找买主呀!一想到这儿,我就更睡不着了!”

就这么走向你,我满是尘土、满是疲惫。就这么奔向你,我泪流满面、笑容满面。纵然不知——现在的你是谁?究竟有谁是你!

有谁是你——梁城

我把泪水和欢笑留给你;我把梦和追求留给你;我把早晨和黄昏留给你;我把我的一半留给你。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必有你的存在;必有你成为我的一半成为我的太阳;必有你容纳我并拥抱我的一切……虽然有时候我很孤独很寂寞,甚至忍不住想尽快寻觅你得到你,想向你倾吐我的思恋,想向你敞开我的情怀,想向你挥霍我的欢颜,但为了来日如期的温馨,我必须凝聚我的渴望,必须凝聚我的向往,必须凝聚我的热情。

我知道你一定在的,一定在前方某个路口或者某个站台上等我。我知道你最终会出其不意地走过来,出其不意地和我相识并且相知。

就这样,我很孤独、很快乐地走在这条路上,我的目光总是坚定不移总是向着前方。而且全然不顾荆榛如林。险壑遍地。

我时常检查自己的脚步是否坚定,时常希望跨度大些再大些。我老是想像即将与你相会的日子,老是回味你。我甚至已经感觉到你的存在,感受到你的呼吸。我已经看到你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正摇曳着一束鲜花,向我频频致意,频频呼唤……所有的阳光铺满这条道路,有一种充满魁力的幸福在牵引着我,与你相随我信心勃勃、步伐坚韧。

就这么走向你,我满是尘土、满是疲惫。就这么奔向你,我泪流满面、笑容满面。纵然不知——现在的你是谁?究竟有谁是你!

悠闲意味着不仅有充裕的时间,而且有充沛的愉快度时的精力。

悠闲——郝富春

我们通常不会在走进别人的房间时说声:“嗅!这才是人们感到宁静的地方,我们通常不期望去分享一座古宅的安宁,比如说,在僻静郊区的一座古宅,周围是结着鲜红果实的树,雪松半掩住窗;或者某座修道院,门廊前面依稀可见搭着支架的橘树。但在那整洁宽敞、精心装饰过的房间里,或在那座修道院里,绝无宁静可以分享,最多只能勉强过日子。这是因为我们不明了别人生活中的苦闷和烦恼,而对自己生活里的些微不便却很敏感;因为这些问题上,我们自己的眼睛揉不得一粒泥沙,而对邻人遭受的灾难却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悠闲得以我们切身的感觉为证,因为它不只是时间的因素,往往指某种特别的心境。我们所说的空闲时间,实际上是指我们感到闲适的时刻。什么是闲适,感受它远比说明它更难。这与无所事事或游手好闲无关,尽管我们明白,它的确牵涉到自由支配时间的概念。等候在律师的客厅里有空闲的时刻,却无闲适之感;同样,我们在火车站换车,即使等上两三个小时,也享受不了那份清福。这两种情形,我们都不会感到安宁自在——在这种场合能安心读报、学习或回味往日在海外的游历,那是十分罕见的。这时,我们心里总是烦躁不安,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那儿作祟,就像我们在童年时代不住地用脚去踢那慢吞吞的四轮车的软垫。

悠闲意味着不仅有充裕的时间,而且有充沛的愉快度时的精力(不懂得这个道理,会感到百无聊赖)。同时,要真正领略到悠闲的滋味,必须从事优雅得体的活动,因为悠闲所要求的活动发自内心的自然冲动,而非出自勉强的需要,像舞蹈家起舞或滑冰者滑动,为了合着内在的节奏;而不像把犁人耕地或听差跑腿,为了得到报偿。正是这个缘故,一切悠闲皆是艺术。

但这是一个难办的问题。时光,啊——何其疾速!我们必须结束这段闲话,各自行动起来才不枉费光阴——惟愿别登上它单调的车轮!这样,我们愈是感到工作的乐趣,就愈少尝到无聊的滋味,如果碰巧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让我们乞求那位白胡须的老人吧,请他赐予我们闲暇,并给予使用它的快活精力。

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靠自己去赢取。

现代人的通病是孤独——卡耐基

我有一位朋友,5年前失去了丈夫,从失去丈夫的那一刻,她陷入了孤独与痛苦中。“我到底该做什么事呢?”在她丈夫离开1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来问我,“我住到哪里好呢?我往日幸福的生活还能再来吗?”

我知道在她这个年龄(50岁)失去相伴多年的伴侣,痛苦和孤独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时间一久,此伤痛和忧虑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痛苦灰烬上的充满阳光的新的幸福生活。

“不!”她绝望地说道,“我不会再有幸福的生活了,我已经老了,我的孩子们都已经独立生活,我还能干什么呢?”可怜的妇人是得了严重的自怜症,而且不知道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很多年过去了,我的朋友依然自怨自怜。

有一次,我忍不住建议她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不要一味沉溺在往事的回忆里。她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因为她还在为自己的命运悲叹。后来,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为她的幸福负责,因此便搬去与一个女儿同住。

但情形并不像她想象中般美好,她和女儿的关系急剧恶化,最后到了互相指责,互相埋怨,反目成仇的地步。这个妇人后来又搬去与儿子同住,结果也是不欢而散。后来,孩子们共同出钱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这更加剧了她的孤独感。

有一天她跑到我这里向我哭诉:“所有的家人都弃我而去,没有人要我这个老妈妈了。”这位妇人的确再也没有快乐过,因为她认为全世界都亏欠她。她实在是既可怜又自私,虽然年龄已有61岁了,但情绪却还像几岁孩童一样没有成熟。

不了解爱和友谊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礼物是许多孤独寂寞的人之所以孤独寂寞的原因所在。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欢迎,或被人接纳,一定要尽点心力。情爱、友谊或快乐的时光,都不是一纸契约所能规定的。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无论丈夫、妻子或哪一位亲人离世,活着的人都有权利再快乐地活下去。只是他们须知道: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靠自己去赢取。

再看一个生活实例:

在一艘豪华游轮上,一位明朗、和悦的单身女性,大约60来岁,正随着舞曲怡然自乐。这位单身老妇人,也和我的那位朋友一样,曾遭丧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伤化去,毅然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是她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她曾和丈夫相依相偎,曾把生活的重心和支柱都放在了丈夫身上,丈夫的离世使她一度陷入了对生活的极大绝望中,所幸的是她很快从绝望中摆脱出来。她十分喜欢水彩画,现在成了她精神的寄托。她忙着作画,哀伤的情绪逐渐平息。而且由于努力作画的结果,她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其收入不仅可以开销自己的生活,这能存蓄一些。

有一段时间,她很难和人们和谐共处,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出来。因为长久以来,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侣和力量。她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长相一般、经济拮据,因此在那段近乎绝望的日子里,她一再自问:如何才能使别人接纳她,需要她。

她后来找到了答案——她必须采取主动,把自己奉献给别人,而不是坐等别人的施与。想清了这一点,她擦干眼泪,换上笑容,开始忙着画画。她也抽时间拜访亲朋好友,尽量制造欢乐的气氛,却绝不久留。没过多久,她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大家渐渐地都愿意与她相处,经常有人邀请她去参加宴会、舞会,她还在社区的会所里举办了个人画展,处处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后来,她参加了这次游轮的“地中海之旅”。在整个旅程当中,她一直是最爱大家欢迎的人。她对每一个人都十分友善,但绝不喋喋不休。在旅程结束的前一个晚上,她的舱旁是全船最热闹的地方。她那自然大方得体的风格,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人都愿与她互换地址,以便日后经常联络。

“地中海之旅”结束后,她又参加了许多类似这样的旅游。她知道自己必须勇敢地走进生命之流,并把自己奉献给需要她的人。她所到之处都留下友善的气氛,大家都愿意与她交朋友。

时代在进步,医学在飞速发展,但我们的社会却有一种疾病愈来愈普遍,那就是处于拥挤人群中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