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精品——年轻思绪
36253300000012

第12章 永不停航的船(2)

还有一个朋友也是把简单的工作做得有滋有味。她是鞋厂的质检员,介绍起各式各样的鞋来如数家珍,就连说鞋的面料是属于牛皮的第几层也带着一种热情。那些高级运动鞋要做耐拉耐压的检测,她老担心鞋经不起考验,就充当“拉拉队”,在心里为鞋加油。这种程序周而复始,她也乐此不疲。她说看到鞋被拉得快要断裂时,特希望它能顶住,顶住了就成为商品,会被人穿着在绿茵场上奔跑,也许会成为某人珍贵的纪念物,让人爱不释手。顶不住就是废品,人们为它所做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她说:“其实人处在崩溃的边缘时也一样,咬咬牙挺过去,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的,所有梦想都有可能成为现实。反之,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真没想到,她从机械的动作中悟出一个人生的哲理,怪不得每次产品都合格时,她总是特别高兴,跟打了胜仗似的。

她们都很善于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本身赋予的魅力。我相信,具有这种潜质的人的一生会挺有意思的。

父亲说:“不被人理解是一种痛苦,但我还是会照着自己的原则去生活。”

糊涂的清醒人——胡涂

本来……然而——父亲没有去送小妹,他那天喝醉了。

长长的站台上,我隔着车窗用力握住了小妹微颤的手,我们都在心里谅解了父亲。真的,友情惟其深厚才显得脆弱,亲情,也应该如此吗?

醉酒后的父亲陌生如路人,却很真实,说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像糊涂的清醒人,亦像愚蠢的聪明人。

看着父亲涕泪纵横,我忍不住想:是否太久没认真看过父亲了。

父亲好读书且知识丰富,他在村委会任职二十几年,但却没有哪种农活难得住他。在我们幼小的心里,父亲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读书后,许是在家的时间太少,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醉酒。父亲叫喊着,又泪流满面地笑着,痛骂一些人,他的情绪更甚于酒精的烈度。父亲昏天暗地呕吐着,连同心底沉淀的千言万语。

醉酒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我却感谢这一次醉酒,借此我消除了对父亲的误解,更深一层明白身为村里领头羊的父亲的宽容与大度。

父亲的心坦荡宽宏,反对黑暗、争斗、暴力,凡事主张光明磊落,以和为贵。很多民事纠纷可以在这种原则下大化小,小化了。可太阳都有黑子,众人是不会拥有同一种处事原则的,我不知道父亲是否错了。在众人眼里,金钱和拳头逐渐成了权威的象征,互助、友爱的习性失落成旷古遗风。

一个靠吃百家饭长大,靠村委会的补助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年轻人说:“老支书,你太老实,跟不上时代,总是为别人着想,没为自己谋些利益。这二十几年的干部算白当了。”

当时,父亲笑着回答说哪个时代都需要老实人,可我分明看到父亲的笑中有无奈的酸楚。父亲像一个艄公,把别人一个个渡到彼岸,自己却又回到孤岛。所有的奉献敌不过一个“利”字,父亲有些迷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总觉得与父亲谈话毫无共同语言,很厌倦父亲以正统的教条约束自己,亦厌倦父亲对儿女那“以善为本”的谆谆教诲。

中考时,我的分数远远超出中专线,却无奈只收到一份高中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哭得呼天抢地,哀叹自己没有一个善于钻营的父亲——哪怕父亲稍稍利用关系网,为我走动一下啊。

从此,总是倔强的扬起头不满地跟父亲说话,哪怕明知理亏。

这一刻我好想可以给父亲一些安慰,我握住了父亲的冰冷的手。

醉酒的父亲混沌中说起过去。我窥见了父亲心底的委屈和脆弱,他的眼睛透着那么沉重的惋惜,那么深挚的爱——父亲醉红的脸上,写着生活的伤痕累累。我的头不自觉地垂下,愧疚一点点漫及全身。

父亲说起妹妹不得不去的那所偏远学校,全然不顾众人的眼光,不断用手抹着肆意的泪水。许是世事沧桑让父亲倍觉亲情可贵,许是年岁愈老愈容易把亲情作为心灵的寄托,许是……千百个理由千百种头绪,我竟无法判断——我曾以为了解父亲更胜于洞悉自己。

原来一直执迷不悟的人是我,因为我始终就没有去试着接近父亲。看到浮光掠影的一些现象,便自以为是地下结论;冷冷的言语、偏激的态度对父亲无疑是一把撒在伤口上的盐。

或者使父亲这般难受的不是外人的不理解,而是亲骨肉也不能懂得他的心意。这一刻,我好想握着父亲的手,重重打在自己脸上。

果然,父亲说:“不被人理解是一种痛苦,但我还是会照着自己的原则去生活。”

到这时候,面对着醉酒的苍老的父亲,我的眼泪禁不住流溢。

感谢父亲的醉酒,让我的心和父亲如此贴近。父亲,我爱你。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给予的故事——李方方

这是一个使人回味再三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汲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汲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汲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看了这个故事,我仿佛变得聪明、豁达起来。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可使我终身受用。

其实自甘寂寞,乐于平凡者也并非平庸之辈,平凡中有伟大,那是人格的升华。

真真实实的自我——胡姗姗

日子过得一直很寒酸,连一张名片都不曾印过。陌生朋友偶遇,在接过对方精美名片的同时,总有一分难言之羞:或撒谎忘记了带,或胡言刚刚发完。这样做久了,也便自然了许多。

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名片固然方便了许多;没有名片,却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多了几分坦然。

记得那次我和一位小姐去南国一个城市出差,这位小姐初学新闻,甚至在这之前还一直谦逊地叫我老师。到市政府,市长先生接过小姐印有记者头衔的名片,热情倍增。不论小姐如何介绍我的名气,市长却只是点头,似乎没有见到白纸黑字,口说无凭。懒得解释,也便只好坐在小姐旁边离市长最远的位置上,像司机一样一言不发。

说不清为什么,小姐那次受到宠爱回京后,便免去了对我的尊称。只是一个月后,我的专访稿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家党刊上,而小姐的作品却因为主编没有通过而罢休。后来那位市长先生打来电话,惊叹:原来那天作陪者才非等闲之辈。

尽管被误解,受了冷落,却丝毫没有产生印张名片的念头。并非我没有头衔可张扬,作协响当当的牌子肩头扛着,兼职专栏作家、记者和撰稿人的几家刊物也全国赫赫有名。真要印出来,怕那张小小的纸片儿难容得下。

不为什么,只想让自己活得真实一些。

我的朋友D先生五天就消灭了一盒名片。D先生的原则是见人就给,包括这辈子见一次面从此无须再联系的售货员、出租车司机等。当时是把自己炫耀得五彩缤纷,整日在鲜花和笑靥中心花怒放,直到有一次D先生在垃圾桶里看到一张自己的名片,方知那盒名片的实际作用。

有些人的名片叫“名骗”。烫上金,染上色,溢着水果香,显赫耀目,鹤立鸡群。头衔也多,十几个后面还挂着“等等”的字眼,好像名片的发明者没有考虑周全设计面积太小委屈了自己似的。名片的头衔自然是个顶个的,光芒四射得让人头发晕,眼发花,像浑身插满了漂亮羽毛的小鸟。名片在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身价,有些人可以把一些说起来无足轻重的头衔印得天花乱坠,有些人可以借助名片把自己扮演成经理、厂长抑或作家、记者什么的时髦角色。但辉煌毕竟是一时的,某君因长期使用自己那张并不符实的名片,走到哪里都是一片喝彩。当有一天终于没了那张薄纸片的资本、没有那么多的奉承笑脸时,竟大发雷霆。而从来都没有名片的我,却觉得很平常。

我的一位公安部的友人,将自己家庭的电话也印进名片。因为要常常处理一些冤假错案,公正了些,便遭到了许多非议。恰恰名片从朋友的朋友手里转到朋友手里,这样辗转多了,就有许多莫名其妙的电话搅和得不得安生。电话铃声一响,全家惶惶不安。

去冬回故里探亲,我的中学老师也递给我一张名片。那名片很寒酸,周边发毛软沓沓,纸张极薄,质地也差,一看就是街头最便宜的那种。名片头衔仅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这张名片,我肃然起敬。我知道,我的这位中学老师才学超群,在国内国外许多个组织兼任秘书或理事之职。

我没有名片,但我丝毫没有贬低名片的意思。名片是现代交往的必备之物,是介绍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只是希望名片能够和自己的名字一样货真价实,不要被那张小小的纸片所蒙蔽,在名片的背后,仍然露出从从容容的自己。

没有名片,也无须黯然,其实自甘寂寞,乐于平凡者也并非平庸之辈。平凡中有伟大,那是人格的升华。生活总是日久天长,今天别人不知道你的辉煌,只要这个世界还向你敞开,你就必须交出一个真真实实的自我。

仿佛困苦一旦成了习惯,反而能安之若素。

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刘乐

一般人都怕吃苦,其实苦与不苦,是在比较之下才会产生的感受。就好像好吃与不好吃,是尝过之后才能加以定论,如果一向都是吃好的,在没有比较之下,就不觉得好;同样的,如果一向都是吃不好的,久而久之,也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了解这层道理后,就不会觉得吃苦是一件可怕的事了。

我出生在新店直潭,由于身为长子,格外担待了许多粗重的工作,挑水就是其中一项辛苦的差役。每天一大早起床,赤着脚、扛着扁担,顶着两头晃荡不已的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后两百多步高的小山坡,再走到山下汲水,而后循原路挑水回家。这样往返约五六趟,连挑了十数桶水,才算完成挑水的任务。然后再帮忙其他家务,工作都做完了,便匆匆赶六里山路上学去。

由于从小生活环境即是如此,在心理上认为这些苦役都是份内之事,并不以为苦,仿佛困苦一旦成了习惯,反而能安之若素。

小学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一年后,家父肯定我有独立创业的潜能,便告贷了两百元,供我开米店。

卖米的时候,我用心盘算每家客户的消耗量,如果一家十口人,每个月约需二十公斤米,五口之家就是十公斤。我按照这个数字设定标准,如果十口的人家一次叫了二十公斤米。我就等约莫一个月后,估计他们差不多缺米了,便主动地将米送到顾客府上。我这样“服务到家”的计划,一方面确保顾客家中不致断米,一方面带给顾客莫大的惊喜。顾客欣赏我的设想用到,绝不会转向别家米店买米。

米卖出去以后,接着就是收款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吃工薪的人而言,则非发薪之日莫属。于是我牢记每个在不同机构服务的顾客,是每月的那一天领薪,我再去收米钱,十之八九都非常顺利。

然而,单只经营米店,井不能让我满足。第二年,我增添了碾米设备。当时,隔壁也有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他下午五点就停工休息,我则忙着仔细挑去掺在米中的小石,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半;他洗热水澡,我在屋外的水龙头旁冲冷水澡,冬天也不例外。如此我每天可省下三分钱,相当贩卖三斗米的利润。刻苦耐劳下,我终于克服条件上差异,业绩远胜过隔壁的日本人。

此种用心经营的粗浅经验逐渐累积,后来在“台塑”的营业管理制度都用上了。成功虽然也需要风云机会,更重要的是,机会来临时,本身早已作好准备。能够成就事业的人,并不见得特别聪颖、能干,只是比别人多了一分决心,即知即行。

年轻人何必怕吃苦?任何成就莫不由辛苦奋斗而来。

没吃过苦,就会怕吃苦,不但难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久而久之,变得好逸恶劳,人生也很难获得成就。

对我而言,挫折等于是提醒我,某些地方疏失犯错了,必须运用理性冷静分析,以作为下次处事的参考与借鉴。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所不能忍的挫折,并从中获益,挫折的杀伤力就等于锐减大半。

因此,成功的秘诀无他,就是——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

我构想我能达到的境界,我能成为什么样的选手。我深知我的目标,我集中精力,到达那里。

决不放弃——汪自辑

关于恐惧我从来不关心输掉一场大赛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因为当你顾及后果时,你总是想到消极悲观的一面。

有的人在失败的恐惧面前止步不前,因为看到别人的挫折甚至仅仅是不够圆满。他们或是担心前景不好,或是忧虑窘迫不堪。对我而言,此生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敢做敢当。我会不避艰险,孜孜以求。悲观消极,怨天尤人,成就不了什么气候。决然前行,努力追寻,何必多虑!任何畏惧都是虚幻——你以为面前荆棘丛丛,实际上都是纸老虎。有的只是机遇,要你执着不懈,争取些许成功。即使到头来未能尽如人意,我起码不会思前想后,因为我毕竟有尝试的勇气。失败只是让我下次加倍努力罢了。

我的建议就是——乐观积极地思考,从失败中寻找动力。有时候,失败恰恰正使你向成功迈进了一步。譬如修车,一次次的尝试也许未能奏效,但越来越逼近答案。世界上的伟大发明都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的挫折和失误才获成功。

我认为畏惧有时来自缺乏专注。如果我站在罚篮线上,脑中却想着有1000万观众在注视着我,我可能会手足无措。所以我努力设想自己是在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设想自己以前每次罚篮都未曾失手,这次也会同样发挥我训练有素的技术。不必担心结果如何,你知道自己不会失手。于是放松、投篮,出手之后一切就成定局,所以又何必顾虑重重。

说到做到我对平时训练和正式比赛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因为你不能期望训练中的马马虎虎会给以后的比赛带来佳绩。然而确有许多人临阵磨枪,说到做不到,这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他们信誓旦旦要尽其所能,说得天花乱附,做得也煞有介事。可一旦事到临头无可措手,他们就到处找措口推诿敷衍。然而要知道,成功的崎岖之路,困难和艰险对谁都是均等,不留情面的。

然而你不必因此踯躅不前。要是面前有一堵墙,不要折回头去放弃努力。要想办法爬过去,超越过去,即使撞倒它也不要回头!

一个女性,要想生活得幸福,首先要生活得勇敢,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成功需要勇敢——吴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