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皆“帝”
孙中山先生原名德明,乳名帝象,字日新,后更名文,字逸仙,别名中山。先生父名达成,亲父名教贤,曾祖名恒辉,高祖名殿朝。先生哲嗣名哲生,乳名帝科,亦有帝字,似犯讳;盖以先生之太夫人笃信北帝,故先生父子幼时均有是名,不知者几疑先生父子之名如兄弟行。传闻先生未降生时,其母杨太夫人梦一冕旒之王者,入室,因而惊寤,未几分娩,识者已知其生有自来矣。故先生幼时乳名称“帝象”二字,盖有所取义也。
(《近代名人轶闻》)
耕读生涯
中山先生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父达成,母杨氏,世业农。家极贫,而父母琴瑟弥笃。举三男二女,次男早夭,中山其季子也。
先生之父母为勤俭朴实之农民,男耕女织,淡泊自甘。其父曾至澳门学习成衣业,以厌恶都市繁华,顾念家族责任,去而回乡,仍理故业焉。
先生幼时读书村中庙塾,颖悟不类常儿,每运用一己之脑力,以推求古圣贤秘奥之哲理。故不数年,已学有根柢。读书之余,则耕于陇亩,劳其筋骨,以助其亲。暇则与邻儿至山野游戏。常自为魁首,模拟作战,恒至废寝忘食。观先生虽于幼时之耕读生涯,亦已自有其过人之处。盖领袖之资格,自幼已见其端倪矣。
(《孙中山轶事集》)
青天白日满地红
先生幼时,喜放风筝,于放风筝之际,仰视青天白日,即预策现在之国旗与党徽。忆纪元前一年,先生至伦敦,侨民请国旗式样,即答以“青天白日满地红”,遂取案上邮片手图其状,并记其图形各部之大小尺寸于后,现中央发行之《党务月刊》封面上之党徽,即先生之遗墨也。
(《近代名人轶闻》)
活菩萨先吃
总理家早年仍拜事偶像,其母每于节期及每月初一,必焚香点烛、宰鸡煮肉以供奉神祗,礼拜甚恭。总理乘人不觉,即偷择肥肉取去大嚼。其始,家人察觉牲品每每失去,莫名其妙,后来乃知是总理所为,其母乃执之大骂“死仔”。总理斤斤抗议云:“死菩萨未食,且让活菩萨先食罢!”此是幽默上乘。
(《东南风》)
锅穿油漏
村中有盖茅棚营油炸业为活者。有一天,总理与其同村总角交陆皓东氏(即与总理首倡革命殉难四烈士之一)共嬉戏于茅棚之旁。两童好奇心切,于棚侧私挖一孔以窥探棚内卖油者如何工作。讵料此伧忽然发怒,竟以滚油向两童迎头泼去,几伤两者之眼睛及皮肤,总理以其蛮横无理残暴伤人,欺凌弱小,即决心有以报之。于是走至距棚稍远之处,飞掷一石块于棚内,石块不偏不倚,适中油锅当中,锅穿油漏,两童逸去。卖油炸者自审理亏,恐动公愤,不敢与较焉。总理与陆皓东二人乃得踌躇满志。迹总理一生革命四十年,其间覆清廷、倒洪宪、打军阀,以至要打倒帝国主义,均无非继续及扩大其童年打倒残暴蛮横、欺凌弱小之卖油炸者之精神及努力而已。如此积极抵抗的精神及人格,洵可为国难中之国民作模范也。
(《东南风》)
嗡嗡默念
总理长兄眉公九岁开学读书,惟因天资鲁钝,读书多年成绩不佳,其父母又有迷信,以为儿子于此年龄开学为不吉,故总理至十岁始行开学。总理最初上学之处即地翠亨本乡之陆氏祖祠(即陆皓东之祖祠),其第一个业师姓王,乡人奉以绰号为“螭蟝王”。总理自幼聪慧过人,勤力向学,老师所教之功课,一读即识,而且日日依时上学,从不偷懒,以故进步神速。王老师尝对其父达成公言:“让帝象在我这里读书三年,胜过他人读十年了。”不幸入学甫一年,王患瘫病去世,总理乃转入郑帝根塾中。达成公业农,全家均极俭朴,总理于夜间读书,如在月亮朗照之夜,即不许点灯,只可于月下看书耳;至在无月亮之夜,则可点油灯,惟只许用灯草一条,如偶用两条,其母即破唇大骂:“多费灯草读书,你想中举入学吗?”总理童时读书好在晨兴之后及就寝之前,其读书习惯,不好高声朗诵,只如苍蝇之作嗡嗡声暗自低声默念。家中妇女每天夜候抹牌为戏,总理一概不理不管,精神专注,自行静坐用功。吾人缅想总理一生最好读书,居常手不离卷,其勤学之品性,自其童时已然矣。在本村过去了三年这样的读书生活,即便去国赴檀香山。
(《逸经文史半月刊》)
不畏悍盗
中山先生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其豪勇不惧大无畏之精神。其胆量过人实与生而俱来。当先生幼时,乡里苦海盗。一日先生方在庙塾读书,忽闻人声鼎沸,盖海盗方攻袭村中一归国之侨商家也。此侨商以其劳力,在海外获巨资,归乡里,营菟裘终老。为防盗计,故高其墙垣,坚其门宇,而藏资财于其中。至是群盗用强大之攻墙器猛力攻击,门遂破。先生闻盗声,急趋至其所,以观究竟,巍然立群盗旁,目视其猛悍之举动,门上木片石片落头上如雨,仍不稍却。及群盗入屋,获宝藏之箱箧,尽攫所有之金银财宝,欢笑而出,过先生身旁,先生见群盗凶恶之态,露鄙夷不屑状,心中盖大骂此暴行之非也。
(《孙中山轶事集》)
指斥恶吏
先生乡中有昆仲三人,忠厚诚实,克勤克俭,得臻富庶。其家有园亭花木之胜。先生爱好自然,因是暇时常游息其中。此三昆仲与先生之父相善,故先生亦得受相当之优待焉。一日,先生正游于园中,忽来狰狞可畏之满清兵士数十,随如狼如虎之官吏衙役而至,将宅第包围,以镣铐加诸三昆仲之身,乃蜂拥而去。后昆仲中之一人被戮,其二人则呻吟憔悴于狱中。官吏则占据其家宅,掠夺其财产。村人咸敢怒而不敢言。先生时年虽幼,已决意反抗,于是仗其勇气,挺身而出,昂然直入三昆仲园中,对于凶恶之吏役兵丁,毫不畏惧。既入,一清吏厉声问曰:“尔来何为?”中山答曰:“我至三昆仲园中。此三昆仲者,我家之友。故我来赏玩彼等之园耳。”官吏大怒曰:“尔何言?”先生又曰:“我谓我来游玩我友人之园,亦即此三昆仲园耳。彼等常优遇我。此园即彼等之园,彼等享受之,理所当然。尔等何以将彼等拘捕而加以镣铐?何以杀其中之一人?何以置彼等于狱中?”官吏因先生敢作如是抗议,勃然大怒,“我令汝赏玩此花园!”先生见其挟有武器,难以与争,急出园。以独敢对不公平之官吏作抗议,甚为得意。而其反抗清廷之心理,已潜伏于此矣。
(《孙中山轶事集》)
革命思想之胚胎
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其有组织的方针,乃得之日后,然革命之初念,则系幼时闻乡间故老之谈话而起。此故老者,盖太平天国败亡后仅存之一老军也。
先生彼时虽系一三尺之童,而英气溢于眉宇,胆量超出群众。老军视此气概非常之少年,亲爱逾常,暇时每语以当时之战状及洪秀全之为人。兴至辄曰:“汝真洪秀全第二也。”时先生亦以第二洪秀全自况,以听此故老之谈话为无上乐事。
先生之幼年时代,实生活于贫困及此革命的老军之空气中。先生后第论及土地问题时,尝曰:“余苟非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者,对于此重大问题或将等闲视之矣。彼之为革命家,初非从理论而起,乃因当时身受之政治的压迫与经济的贫困之实际而造成。当时彼居恒念曰:”余将如何乃可脱却此种境遇耶。因欲脱却自己的困境,更进而为多数民众谋脱却永久的奴隶境遇。遂以血与泪,努力进行革命矣。
(《孙中山轶事集》)
劝阻缠足
中山先生幼时对于中国缠足,拜偶像,取妾,卖儿,溺儿等种种恶俗,常取反对态度。先生之母为先生之姊缠足,先生屡屡劝阻,座以格于习俗,积重难返,然母氏经此劝告,自身不忍再以痛楚加于其女,乃在村中倩一妇女,为之代庖焉。
(《孙中山轶事集》)
反对畜奴
村中有畜奴者三家。先生对于此种制度亦激烈反对。以为人无奴畜他人之权,此种行为为经训所不许。父母安有贩卖子女之权?安有以离经背道之束缚加诸初生孩童之权?
(《孙中山轶事集》)
怨恨天子
先生不独反对蓄奴制度,且连带及于村中父老,谓父老亦在不良政府势力之下作奴隶。先生因反对恶俗,遂觉缺乏清明的政治管理人民实为养成恶俗之原因。使人民长在错愚状态之下乃满清政策之一种。又因村民奉天子为神圣,以此种风俗为天子所创,故属当然。于是先生又怨恨天子。
(《孙中山轶事集》)
企慕出洋
先生长兄(按即孙眉)年少气盛,不愿执犁锄继祖父业。只身远渡重洋,至檀香山,业商贾。兼务农业。劳其精力,获得万金,不数年,为当地巨家。檀岛土人见华人耕田之得法,遂竭力鼓励华人来岛,以资开垦。因之先生乡人多有从其兄之后,而渡海赴檀岛者。时先生已十余龄,方读书村塾,以思想窒塞,见闻狭隘,亟思出洋以广眼界而求新生活。以父母沮其行,未酬其志。后屡屡婉言禀告,始邀允许,遂得随乡人之后,乘轮以赴其兄所,时先生方十四岁也。
(《孙中山轶事集》)
受洗为耶教徒
先生之赴檀岛,盖欲解决自己之问题,以求脱却永久奴境之道也。在檀岛时,从兄劝入英文学校,以天赋之英才,积三年之勤苦,非复昔日之吴下阿蒙。此时彼已遇人类生死之疑问,彼以耶稣为此问题之唯一解答者,乃受洗为耶稣教信徒。其兄恶之,欲劝其出教。不听,且反劝兄为耶教徒。兄怒,命其归国,先生乃辞兄回乡,复其旧业,亲执犁锄而助父母耕作。
(《孙中山轶事集》)
信奉耶稣教之经过
孙总理幼名德明,字日新,别号帝象。其帝象二字之称谓,乃由其母杨太夫人平日信奉乡人所崇祀之神,有所谓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者,因以此名赐之。粤俗妇女迷信神权至深,凡儿童出世未久,其父母即使膜拜所信奉之男女神像或木石等类,称为谊父母。粤语谓之拜契菩萨。总理所居香山县东镇翠亨乡有神庙二,曰北帝,曰天后。杨太夫人不能免俗,故以其子拜契北帝为谊男,此帝象得名所由来也。总理十三岁,为清光绪四年戊寅(一八七八年),是岁夏五月,随侍杨太夫人赴夏威夷岛,就其长兄德彰以居。次年,德彰遣其入檀香山正埠英国基督教会小学肄业,十七岁壬午(一八八二年),转学于美国教会高等学校,校长为美国教育会纲纪慎会所设,校中教员及宣教师芙兰谛文等均器重总理学行,莫不循循善诱。总理久受宗教教义熏陶,信道渐笃。至翌年春夏间遂有魁日受洗礼之议。事为兄德彰所闻,深恐乃弟沾染洋化,遂给资令总理归国补习国学,总理欣然从之。
是岁夏六月,总理归自海外,学识长进,尤憎恶偶像,每过庙宇,辄指之曰淫祀。乡人中有陆中桂号皓东者,与总理为总角交,既重聚,契洽逾恒。总理时偕皓东过北帝庙,见有向偶像顶礼者,恒晓以木偶无知,劝勿妄信,乡中儿童纷和之。某日,天后庙中神像面部因年久漆痕剥落,乡人疑为总理所毁,大哗,以无佐证,未便责难。无时,总理毅然欲破除乡人迷信,与皓东同入北帝庙,戏折北帝偶像一手,并毁其他偶像三具,以示木偶不足为世人害。乡人见之大为鼓噪,群向总理父达成公问罪,声势汹汹。达成公怒,操杖觅总理,总理因避在香港,皓东亦赴上海。
总理既至香港,初在拔萃书院肄业,课余恒从伦敦教会长老区凤墀补习国文,复结识美国宣教师喜嘉理博士。喜牧师来华传道多年,足迹遍广东各县,识总理未久,知其服膺基督真理而未受洗,遂力劝其早日受礼奉教,以为众倡。总理从之。数月后,总理果偕好友陆皓东同受洗礼于纲纪慎会礼拜堂,总理署名日新,皓东署名中桂,其施受洗礼者即为喜嘉理牧师。总理初号日新,原取大学汤之盤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厥后其师友区凤墀为之改号逸仙,后数年先后从学于广州博济医院及香港雅丽氏医院,皆以此名行之。总理之肄业博济医院,亦由喜嘉理牧师绍介入学。
甲申(一八八四年)春,总理转学于香港皇仁书院,每星期日恒至邻近道济会堂听王煜初牧师说教,时其兄德彰接父书,知总理有毁乡中神像事,屡函招总理往檀,谓将委以某项业务。是岁冬十月,总理应召而行,至则为德彰所痛责,谓蔑神兼以累父,且留总理居茂宜岛商肆习懋边术,欲以少折其气。总理在肆数月,以其志不伸,毅然自赴檀山正埠买舟返国。过檀时,尝向旧业师美教士芙兰谛文求助。芙嘉其有志,赠以赆仪三百,总理始获成行。既归国。
(《革命逸史》)
痴心不改
先生热心宗教,百折不磨,方其奉教之初,其兄闻而严责之,谓苟不速与基督教割绝,必不复寄银资助之。长兄之命,凛凛难违,顾其夷然处之,不以稍夺其志,力传基督之道,辟像偶之非,娓娓不倦。其兄察得之,莫知所措,乃促之赴檀香山,佯言有业务相托,实则欲其离中国也。既抵檀岛,其兄追胁禁阻之,又不予一钱,使无以为粥资,而其竟不改其初志也。侨居之中华信徒,廉得其情,乃醵资遣之归国,学习传道科,盖彼时其传道之志,固甚坚决也。
(《革命逸史》)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童时,总理一如常童,天真活泼,酷好嬉戏。十三岁时,母尝命其肩挑瓦罐出外挑水,总理不喜此工作,私将瓦罐在石门上撞破之。又有一次,母氏遣其至村外水塘捉鱼,结果所戴的一顶竹帽遗失于外,得不偿失。每次“出了事”,眉公均严行审问之,总理却据事直言,承认不喜欢执行此苦役,从不打诳语,母氏及长兄因其诚实不欺,亦原谅而宽免之。此大足与美国国父华盛顿童时之承认伐樱桃树逸事相媲美。
(《逸经文史半月刊》)
差点丢了命
约在此时,总理遇了一场无妄之灾,几至殒命。缘在新年元旦,乡人数辈掷钱赌博(粤语称“掼乌白”),其中一人赢钱数十枚。总理旁观有顷,忍不住开口劝告其人勿再赌下去,否则将至尽输回彩钱了。其人不信,果尽输去,乃以为总理出言不吉“触霉头”所致,即迎头痛击。总理当场晕倒在地,赌徒急逸去。他人在场者以毡盖总理身首,不敢告其家人,越三点钟后,总理始行苏醒,悄然回家。
(《逸经文史半月刊》)
幼年之战术家
先生在檀岛学校中时,尚垂发辫。于是校中异族小儿竞拖其辫以为取乐。先生忍耐久之,不堪其扰,乃仗其拳足,与侮弄彼之学童战。因彼向在田野力作,体力发达,诸学童虽人众,亦莫能当。后年长之学童得一策,指使年较幼稚之学童嬉弄先生,先生即觉此种幼童不过受人指使,不当以拳足加于弱者,故任其嬉弄,毫不计较。幼童渐觉厌倦而亦停止。盖当时先生已表示其有战术家之资格矣。
(《孙中山轶事集》)
总跟神仙过不去
十八岁那一年,总理由檀回国,载将在檀教会学校所得闻的基督教理以归,对于多神的迷信蓄意破除。回乡后,一日,到北帝庙游玩,对一小侄子谓:如北帝偶像有肉,则是为真的活的神,否则是假的。乃复教其拔去偶像一只手,以试看真伪,随即相偕潜逃回家。迨乡人察觉其事,立即鸣锣集众,佥议必是总理所为,群向达成公家兴问罪之师。公惧,仓皇躲避于床帐后。总理母氏挺身出,与乡人谈判,答允赔偿花银十两,建醮一坛,始得寝事。以父母谴责备至,总理不能忍,乃逃出广州。
(《逸经文史半月刊》)
居乡时之大志
先生自檀岛回国,归乡里,依父母膝下。村中父老及一般小友均围先生絮絮问海外见闻,先生一一告之。彼等乃推先生为乡社之重要职员。凡村中应兴应革诸事。多采纳其说。当时先生之思想,不欲仅埋没于此生活中,以为当逐渐扩张此信用与实力,自县而府而省,最后以共同自卫为名,输入军火,训练壮丁,乘时而起,大事或易成。故先生当时不能久安于此,家居一年后又出外求学焉。
(《孙中山轶事集》)
“到民间去”的工作
先生回乡后,目击人民之愚昧,政府之腐败,乃大声疾呼以振起若辈之迷梦。在故乡时随时地为宣传工作,指导愚民。父老习闻其议论,虽以为狂妄,但仍乐听不倦。先生告之曰:“政府收人民之税收,而虽极微之公益,亦无以加于人民。衙门与乡村之关系,仅在收税。此外衙门对于乡村不管理,乡村对于衙门不闻问,因之其间隔阂遂生。村中之桥梁,道路,学校,仍须由人民捐资建造,则人民纳税果何为?”又曰:“尔等之不能改善地位,非尔等之过也。所谓天子者,临于民上,当予人民以福利,乃满清不独无良好政治加于人民,抑且于道德,教育,经济,无一而不忽之。所谓天子者,非中国人,安能为中国谋福利?尔等可取制钱正反面之文字观之,其天子年号之字,非中国文字,而为满洲文字,故统治中国者非中国人,乃满洲人也明矣。”先生如是尽力向民众宣传,极力与民众接近,益怜民众之无知,而拯拔民众之心愈决矣。
(《孙中山轶事集》)
破坏神像逐出故乡
先生知乡人礼拜木偶即愚昧退化之原因,欲设法警觉之。一日,与数友至乡庙,有欲向神像跪拜者。先生推之使后而起之;并即趋前握神像手。众见其亵渎神祇,大骇,先生曰:“我人何故敬礼此木偶?彼等尚不能自保,安能助我?今我去彼手指,观之。彼能阻我乎?我见其尚不能回避也。”于是即用力折断其手,持其手指曰:“今汝等可见此保护乡村之神祇矣!我折其手指,彼依然微笑。如是之神祇而保护我乡村耶?”同来者咸惊逸须臾,事闻于全乡,皆以中山为疯人,戒其子弟勿与同游。其父母虽尚欲回护,然觉此亵渎神圣究不能宽宥;遂修复神像以平乡人之气,又被父老所迫,令中山出乡。于是此翠享觉悟之学者,可敬之少年,家族之爱子,竟被逐于故乡而至香港入皇家学校,从此跳出农村势力范围,而转入革新之途径。后日之事业,实肇端于此。
(《孙中山轶事集》)
重义疏财
先生一生不好货利,不治家人生产。在檀岛时助兄经营,兄授以财产之一半,值巨万。及先生至香港,其兄闻其在本乡种种反抗故俗亵渎神道事,不欲助以金钱以资其狂妄之行为,乃召先生赴檀岛,责其举动浮躁,且述悔授资财意。先生欲恢复兄弟感情,遂毅然延律师,将财产尽签字而还之其兄。兄甚喜其亢爽,友爱得不致稍减。然兄终以其为耶教徒而不与资助。先生月得家中款仅六金,停辛伫苦,勉强敷衍。而香港百物昂贵,区区六金,焉能敷用。先生乃一面求友人之援助,或且为校中服务,以求自给,求学始不至中辍。先生虽常自劳作,以筹学费,然一有余款,则不问谁何,辄偕往餐馆。无钱则不出校门一步,日夜伏案似无意他事者。
(《孙中山轶事集》)
孙总理之文学
总理自幼读于故乡翠亨私塾,稍长至檀香山,肄业于基督教学校,于英文虽获优奖,而于国学自嫌浅薄。归国后初拜区风墀为师,勤读不辍。及至博济医院习医,乃延一汉文教师陈仲尧,每日到寓教授。次年转学香港医校,陈亦同行,遂仍日就陈读。至港校毕业时,所学亦已大进,人成讶其进步之速,迨后迭在澳门广州业医,仍手不释卷。甲午(一八九四年)尝草上李鸿章书,过上海时,就正于太平天国状元王韬,王为易数语而已。丁酉(一八九七年)在横滨撰讨满宣言,分派华侨商店,有“侵三江而踞两湖直捣燕京”之句,殆脱胎于王勃《滕王阁序》。甲辰(一九○四年)在檀香山与《新中国报》笔战,特撰《驳保皇报》一文,载于《隆记报》,又在旧金山为洪门致公堂手订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及新章规程八十条,皆自出心裁,不假人手,为海内外人士所传诵。总理生平不喜读小说,而于小说之章回目则颇娴熟。丙午(一九○六年)居东京时,尝效小说体,戏撰一联赠邓慕韩、陈和二人云:“邓师爷厨房演说;陈和叔冷巷失鞋。”盖邓绰号师爷,时章太炎、张溥泉、田桐、胡汉民等日在总理寓所高谈革命,邓在座无从置喙,乃入厨下,向厨子陈和及日本下女大讲时政,兴高采烈,声震户外。陈和亦属同志,性好赌,常以买菜钱供一掷;有一次因赌输金尽,乃扬言在冷巷失其鞋,欲总理给资再购。冷巷系粤土语,即俗称走廊,日本建筑,走廊设于室内,日俗席地而坐,鞋履均置室外,走廊决无失鞋之理。厨房演说及冷巷失鞋二事皆属罕见,故总理以此嘲之。
(《革命逸史》)
孙总理之医术
孙总理在香港肄业之医学校,乃香港议政局员何启律师为纪念其英籍亡妻雅丽氏所设。总理在校五年,各科考试,均满百分之数,以第一人毕业,其证书经校长及教员十三人试官八人及牧师书记署名,由香港总督罗边臣于一八九二年七月轶事二十三日给发。既毕业,遂在澳门创设中西药局,悬壶济世,诊治贫困,概不取值,人咸德之。当地有镜湖医院为华人公立,向用中医中药施治贫病,总理屡请其兼用西医西学,以济中医所不及,并愿充当义务,不受薪金,该医院竟破例从之。由是中外人士多就总理诊治,莫不着手回春,称为国手。对于解剖术,尤为精妙。其师简地利恒到澳门助其工作,辄为赞叹不已。次年,中西药局迁于广州,总理遂借医术以纳交于官绅之门,为革命之运动。清吏以其名高学博,无疑之者。及乙未事泄,亡命海外,从此专心国事,不复从事悬壶生活,然有时偶为亲友治病,有发必中。据其母舅杨文炳所谈,癸卯(一九○三年)总理由日至夏威夷岛,旧日亲友,每有疾病,辄就之求诊,强而后可,惟一药便瘳,众咸惊为神奇。故其太夫人杨氏尝有言,革命目的在救人,行医目的亦在救人,等是救人,何必东奔西跑。其兄德彰曰,行医只能救少数人,革命则能救多数人,吾弟奔走革命多年,应始终一贯,岂可轻易变更,前功尽弃云云。闻者咸奉为至言。戊申(一九○八年)居新加坡时,中兴报记者眷恋粤妓金屏,偶患口疾,总理一观其容颜,便知其所染何病,即为诊治开方,一星期而愈。总理毕生平时不服补药,余居东时偶见其服次亚烧,谓凡患神经弱者及多用脑者最宜服之,且劝余试服。余时适患脑疾,服之一年,竟获奇效。余当日尝叩之曰,先生如再行医,须补习若干年而后可。总理答曰,必须用功一年,始敢问世云。
(《革命逸史》)
割下了一只手指头
总理在广州幸得美国嘉医生之助力,入博济医院习医一年,复回本乡。其破神权辟迷信之兴趣又勃发,一日,自磨小刀,私往北帝庙将北帝像侧之金花夫人手指切断,看其有血否,以测验女神之真伪。归家后,手捧女神之断指与其二婶看。此二婶脾气不好,性情怪僻,与阖村人等皆不和睦,独总理尊之敬之,与其友善异常。其后革命成功,总理就任中华民国开国总统时,族中老成凋谢,惟此二婶犹生存,得及身见此荣耀,村人均谓其福气特好云。及乡人复察觉金花夫人手指被切断,又集众向达成公理论,少不了又须破费赔偿了。
(《逸经文史半月刊》)
心地善良
总理自幼刚烈正直,任侠好义,品格如铁之硬,如火之烈。惟其宅心最仁慈,天性最笃厚。凡有亲戚故旧,无论如何穷困贫贱,到处必亲往会见,从不加以白眼,自幼至壮以迄为民国元首、革命领袖,毕生均是如此。幼时每于离家出门时,必亲到亲戚中之长辈处一一谒见辞行,谦恭有礼,从无骄踞傲慢态度。此两点亦足见其伟大人格中之美德也。
(《逸经文史半月刊》)
捉弄新娘子
同学中有关心焉、关心民弟兄,其先人亦侨居檀香山,因多此一关系,总理亦与其异常友好,常到其家休息谈话游戏,每至则自由行动,毫无拘执,时迳自入厨房搜索食物以果腹,宛如家人兄弟也。时,心焉氏与檀岛华侨李氏女结婚,同学窗友毕集府上,尽情高兴。粤俗于人新婚时,最盛行闹新房之举(俗称“反新妇”)。总理知新妇为檀岛土生女,乃于新妇循例卷面前垂珠(俗称“上企洞”)任宾客观看之时,暗以英语对侪辈中何星俦(汝明)说话(时何方执烛看新妇),怂恿其叫新妇用檀岛土话说“十一”数目。岂知新妇开口一说,阖座为之捧腹不已,盖其音乃极似粤语中之骂人秽语也。何知受愚,急弃烛追总理,热闹的婚事中少不了又多一番吵闹了。总理一生言行中风趣横生,友爱可亲,固非迂腐不伦或只是严厉可畏之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也。
(《逸经文史半月刊》)
不是摆设
与总理在博济同学之何允文医生言,总理在博济习医时,宿舍中藏有自置之二十四史全部。同学每嘲笑其迂腐及虚伪,以为其购置此书不事攻读,只供陈设用而已。一日何抽其一本考问以内容,不料总理应对如流,果真每本读过者。何始惊奇钦佩,知其于习医之外,胸抱大志,信其必非池中物也。
(《逸经文史半月刊》)
随时随地
先生日间勤力办公,至夜间肚饥时,辄到街外小食店吃消夜。他所最爱的乃是每碗一角的“鱼生牛百叶粥”,每晚必尽一碗。消夜之时,辄对人讲革命真谛。有不明大义、出言辱骂者,即为之谆谆讲解,受其感化者不少焉(前郑先生曾三次应总理电召回国襄助革命事业,事迹多见于他书,兹不赘)。
(《逸经文史半月刊》)
读书颖悟
先生幼而颖悟,复好学不倦,以是每试辄冠其曹。无论在村塾,在檀岛,在香港广州,无一次列第二名者。手造民国之伟人,固与古时不读书之草泽英雄有别也。
(《孙中山轶事集》)
毕生学术之基
总理自言,幼时旅港肄业,所习多专于英文,嗣而治汉文,不得合用之本,见校中藏有华英文合璧四书,读而大爱好之,遂反复精读,即假以汉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窥治中国儒教之哲理。又英译本释义显豁,无汉学注疏之繁琐晦涩,领解较易。总理既目识心通,由是而对中国文化,备致钦崇,极深研几,以造成毕生学术之基础。
(邵元冲《总理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