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36269100000045

第45章 成都市版权产业个案(10)

版权人才:新形势下要求高

王建平社长作为版权管理者,在出版产业一线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在四川大学任教,将自己的心得与四川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分享。她说,目前学院式的教育与出版行业真正需要的素质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国内出版市场的竞争也正在加剧,出版社的编辑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了解潜在的读者需求,独立策划组织适销对路、格调高雅的内容产品,成为引领潮流的文化成果搜寻者、文化产品设计师,成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伴随出版行业的发展,我国出版社正在摆脱以往单纯引进的贸易逆差状况,出版水平不断提高,向外输出版权不断增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改变。例如,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版权贸易编辑,对应聘人员的编辑专业能力(研究生学历)和英语交流能力(专业八级)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选拔综合实力突出的人才,更加有效地推动出版社了解国际出版市场资讯,加强对外沟通与合作,保障自身权利。

忧虑与展望:一个版权产业管理者的希冀

王建平作为一名优秀的版权管理者,她认为出版行业对国民素质、民族文化充满了深远意义,对自己从事这个行业感到很骄傲,也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她认为,从出版业整体来看,虽然国家政策、出版社管理、人才储备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出版社对于盗版的无奈,对电子出版的力不从心,还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没有解决。她希望,出版管理机构在工作中能够更加深入实际、积极开展版权保护工作,加大力度贯彻执行,同时加快版权立法进程,营造版权产业大发展的环境。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虽隶属省级新闻出版机构管理,但地处成都,与成都的文化资源、文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版权兴市的城市方略来看,区域内的出版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乃至国际知名度,对于版权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榜样的品牌效应,能够起到启动器和加速器的突出作用。在行业内部进行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共同解决发展所面对的相似问题,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实现出版兴、产业兴、城市兴的宏观战略,成就区域的历史新跨越。

二、版权作品(项目)研究

金沙

1.《金沙》简介

音乐剧《金沙》是由成都演艺集团集合国内顶级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的中国首部真正的音乐剧。它深入挖掘成都文化元素——金沙文明,通过音乐剧展现成都历史文明的精华,形式与内容上均有许多创新,至今已在国内外巡回演出近千场次,创下了中国音乐剧演出历史的新纪录。《金沙》以金沙遗址的发现为切入点,以成都平原文化3000年沿革为时间线索,讲述了一个由考古学家揭开的发生在3000年前“金”与“沙”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再现了金沙祭祀和二十四伎乐的想象奇迹。《金沙》一剧重现3000年前的古蜀文明,与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成都新的城市名片。

(1)独特的文化背景:《金沙》据遗址演绎古蜀文明

2001年“金沙遗址”发现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考古发现本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将成都的建城史往前推至距今3000年前。这一考古发现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同样令成都演艺界眼前一亮。借鉴此前《印象·刘三姐》、《云南映象》等演艺项目的成功经验,结合成都本土实际和优势,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开始创作大型音乐剧《金沙》。

(2)一流的创作团队:《金沙》耗巨资打造八大看点

为某一考古发现定做演艺剧目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优秀的创作队伍是项目得以成功的保障。出于对市场需求的考虑,成都演艺集团聘请了目前国内享有极高知名度,并且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作品的作曲家三宝作为该剧的作曲和总导演。以三宝为中心,吸引了一大批科班出身,又有相当丰富音乐剧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为创作班子,包括编剧关山、执行导演刘天、舞蹈总监朱永龙、编舞韦强、舞台总监朱一公、音响设计金少刚、舞美设计张慧、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文戈、多媒体设计王蓬等。这些专业人士的加盟,不但使音乐剧《金沙》的艺术品质得到了保证,同时也为这个音乐剧品牌树立了旗帜。

该剧制作成本高达1600万元,对作品硬件软件等各个构成因素均精雕细琢,力求达到艺术上的尽善尽美。三宝的创作由两首歌曲增加到了25首35个唱段。著名音响设计师金少刚利用高达300万元的世界一流MEYERSOND音响系统为《金沙》带来高品质的音响水准。著名灯光设计师邢辛采用了价值300余万元的灯光设备,仅进口电脑灯就多达100余台,使舞台灯光瞬息万变。著名舞美设计师张慧用40余个场景,每5分钟一次场景变换,营造了色彩绚丽的舞台效果。著名服装设计师文戈精心打造的360余套演出服装精美绝伦。总之,大师们在音乐剧《金沙》中突出了“八大看点”,即音乐、剧情、演员、音响、服装、灯光、舞蹈、金沙文化。

(3)创新的运作模式:《金沙》因项目成立独立公司

为了打造好这张文化名片,由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演艺集团、金沙博物馆等共同出资,合资组成了成都金沙太阳神鸟演艺文化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筹集到了1600万元的制作资金。为一个项目成立一个股份性质的公司,按现代公司制度进行规范化市场运作,这在中国演艺界可以说也是极为少见的。在这种投资模式中,出品方同政府之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过去,政府要扶持一个重点文化项目,多半是拨一大笔款项,运作后期往往资金短缺;而对于《金沙》音乐剧而言,政府则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这种“无形资产”的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文化品牌宣传和积极推动,使其接受市场检验,实现经济上的自主“造血”功能。在这场文化事件与商业行为的联姻中,政府部门以成都市文博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品牌引导的方式,邀请众多媒体参与到对《金沙》品牌的推广中。在出品方中,成都市政府内主管文化的政府职能部门——市文化局,主管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视事业的职能部门——市广播电视局,以及成都市本地的文化传媒机构——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后来转型为成都传媒集团),均为《金沙》的出品出谋划策,同时也行使引导和监督的政府职能。通过利用政府部门在资源和政策上引导和鼓励这种无形投资,音乐剧《金沙》主要吸引民营资本获得了投资,较为有效地把政府的无形资本同企业的有形资本结合了起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

综合了以上特点的音乐剧《金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金沙》2005年4月7日在北京首演,5月25日在成都开始营业性演出。截至2007年底,《金沙》已在全国及新加坡等地巡演了近千场,观众超过45万人,突破了中国音乐剧观众人数之最和演出场次之最。《金沙》剧目前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成都和四川旅游的定点观赏剧目,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2007年国家文化部首次对部分优秀出口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给予奖励,音乐剧《金沙》榜上有名。

2.《金沙》产业链分析

《金沙》音乐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面向市场,多种经营,扩展产业链。以《金沙》剧为龙头,成都演艺集团打造了一条“金沙产业链”:策划开拍一部名为《金沙之战》的电影,并且打算开发以《金沙》为题材的电视剧;开发《金沙》系列旅游纪念品,如首饰、服装等;组建《金沙》国际演艺团,推出本土演艺明星等等。整个《金沙》剧及其衍生产品的经营运作,全部采用美国“百老汇”的娱乐运作模式推向市场,充分挖掘《金沙》剧的潜在价值,增加了《金沙》剧的产业附加值。其中,无论是国际巡演涉及版权输出,影视作品改编涉及版权交易,还是丰富多样的衍生产品对《金沙》品牌的使用,都与版权产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金沙》实现收益的重要环节。

3.《金沙》成功对版权产业的启示

启示一:发展版权产业必须强化创新意识。

创意、创新、创造,是版权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发展版权产业就是要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产品形式、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传播手段,实现文化资源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实现不同业态间的相互融合。《金沙》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策划投资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金沙》以一种创新性、开放性的思维,实现了文化、资本、科技的对接,实现了版权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使人们摆脱了长期以来满足于对历史文化遗存浅层利用的禁锢,走出了一条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新路。

启示二:发展版权产业要以大集团为依托,整合资源出精品。

《金沙》的成功与成都演艺集团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以及项目运作经验有密切关系。2007年11月18日,成都演艺集团改制、更名、挂牌为成都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家不再接受市文化局直接领导的社会股份制文化企业,迈出了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他们学习世界上市场运作最成功的舞台剧《猫》的经验,力求实现《金沙》市场更大的成长空间。演艺集团董事长业丹2007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未来三年的目标时说:要把《金沙》做成国际一流的音乐剧,打造一条成熟的《金沙》产业链,最终把这台音乐剧做成一个资产数亿、年利润数千万的上市公司。这样实力强大的集团为《金沙》提供了充足的发展条件与平台,为做成世界精品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