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36287800000022

第22章 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9)

华罗庚:“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其名言是“天才在于积聚,聪明在于勤奋”。雷锋:“中国共产主义战士”,其名言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胶印塑封的画像也都是县教育局普教科统一征订,其人是让学生看齐的人生楷模,其言是规训学生的准则。名人名言反映了爱国主义情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尊重科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题,其用意是“给学生树立行为上的榜样,向学生渗透某种被国家、社会和文化所认同和弘扬的价值观,使学生也认同并受制于这一文化的基调”。尤其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孩子而言,榜样的的作用尤为突显,因为“越是对于偏远乡村的孩子,遥远而伟大的人物就越成为热烈崇拜的偶像,就越拥有神秘而神圣的光环,就越具有真切而伟大的感召力量”。

S乡中小学的各大教室都配置前后两块黑板。毋庸置疑,黑板是用来书写的传统教学手段。但是,有的教室却把黑板当作警示牌,如S乡中学初三(1)班教室前黑板左上角就有醒目的“距离中考还有××天”的提示——黑板成了中考“倒计时”牌。

我们惊叹于这份作息时间表的安排,惊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但是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初三重点班学生的作息时间远远不止时间表上的那么简单。他们除了每天几个小时的睡眠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很多学生都是取消了一切课外活动和休闲时间,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迎接中考的“备战”之中去。

教室后方的黑板,大多是用来办黑板报,其名大多取“学习园地”,其栏目和内容大多与考试相关。S乡中学初三(1)班教室的黑板报也取名“学习园地”,栏目有习题精选、解题技巧、优秀习作等。黑板报左侧墙面上,张贴着上学期期终考试各科成绩及其学生名次。右侧墙面上,张贴着历次考试的“状元榜”。笔者悄悄地问一些埋头于做习题的学生:“在教室里的感受是什么?”得到的最普遍的答案是“紧张”、“压抑”、“焦虑”。应该说,这样的教室布置肯定是出自于一个责任心强、也善于动脑筋的班主任之手,但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过于单一的暗示,制造了心理的紧张,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

上面对S乡中小学教室张贴与布置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弘扬与国家、社会所认同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淡化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需求,遮蔽了学生主动参与和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恰跟新课程教改所倡导的理念中所蕴涵强调个人主体、个人价值和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座位编排方式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冲突

课堂空间的格局,往往是通过课桌椅的摆放、座位的编排来实现的。

表面上看,它似乎只是教师的某些“技术性”的反映,但从根本上看来,却受制于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的课堂教学的某些文化特征。

为了便于知识的传授和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农村中小学课堂文化是整体划一的,它的格局即是正前方是高高在上的讲台,下面是按“插秧式”分布的一排排的座位。

S乡中小学所有教室里前面都安置一张比学生的课桌要高出许多的讲台。从空间位置上,构筑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它暗含着教师是权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顺从或者屈从这样一系列文化价值观念。教师站在讲台前,居高临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课堂教学的一切问题由教师设计与提出,一切答案由教师给出与裁定。

学生坐在下面,只有洗耳恭听,应答服从。于是,教师便成了高高在上的课堂主宰者和知识传递者,学生则成了唯命是从的被动者和知识接受者。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讲台是教师固有的位置,讲台附近为教师领地,其他区域为学生领地。教师不允许学生轻易进入教师领地,学生侵入教师领地就意味着对教师权威的挑衅;教师也不随便进入学生领地,教师进入学生领地就意味着教师地位的丧失。整堂课一直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知不觉地给自己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师生之间筑起了一堵无形的墙,增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利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S乡中小学所有教室里座位编排方式都还是传统的“秧田式”格局,即一排排的课桌面对教室前方,形状犹如农村的秧田。“秧田式”格局是传统的集体讲授教学时所采用的一种座位编排方式,教师站在讲台上,俯视与监督全班学生,调节课堂气氛并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视线集中于教师的身上,便于有效地实现教室面对集中、统一的知识传授。

然而,它凸出了教师角色的支配性和权威性,显示了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在地位和心理上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师生间易产生心理屏障,这就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参与,学生难以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课堂中座位排列形式是反映课堂空间文化意义一项重要内容,座位的编排方式、对学生座位的安排与选择并不都是随意的,其深层都隐含着价值选择的意义,反映了真实的教学空间中的权力和资本运作。”

那么,农村中小学课堂往往是凭着什么来编排座位的呢?农村中小学课堂座位编排蕴涵怎样的文化价值?在其变革中面临怎样的文化冲突?

一是按身材高低来编排。一些班主任怕麻烦,工作方式简单粗糙,开学初把全班学生按身材高矮排一下队,然后只根据学生的身材高矮从前至后给学生编排座位,而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漠然置之。然后永久固定,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都不能调换。笔者在S乡中心小学五(2)教室调研座位编排问题时,班主任刘老师如是说:

个子矮的坐在前排,个子高的坐在后排,是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的最为广泛的排座方法。这样排座,班主任既省心省事,又体现对学生公平。不然的话,要考虑到这又考虑到那,当班主任的麻烦就多了。座位排定后,就不再变动了。当然有许多学生和家长提出要调位,但你调他也调,叫我怎么办?于是,我索性宣布大家都不能调,这样大家都没二话可说了。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一视同仁,但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很难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全面考虑问题,缺乏对全班学生的客观调查,对学生的座位不能予以科学的合理安排。殊不知,这种不科学的编排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学生身体发育具有不均衡性,永久固定的座位,使发育迟者易被前面发育早者挡住视线。再者,学生此时期正处于骨骼定型时,长期的座位不动易造成学生“斜视”、“脊柱弯曲”、“斜颈歪头”等不良体征。新课程提倡“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一些班主任考虑到工作上的一点小麻烦,就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有悖于新课程生本理念的。

二是按学生学习成绩高低来编排。为使学习成绩好、有望升学的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就把他们当作“宠儿”排在前座,而把成绩差、升学无望的学生视为“弃儿”,认为坐什么座位意义不大,将他们排在后座。因为座位的前后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教师的课堂监控无疑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前排中间的座位是“风水宝地”,坐在这里的学生在老师的有效监控下,自然能较好地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因教师的监控有效性降低,他们容易分心,做小动作。此外,坐在前排的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较近,处在与教师交流的有效区域内,教师可以无意中通过眼神、表情、举止将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行动上积极支持与配合教师的教学。而后排的学生因距离教师太远,得不到这些暗示和教师的及时反馈,因而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对课堂活动退缩旁观,反应冷漠。更何况按学习成绩好坏来编排座位,无形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坐在“黄金地段”的“优生”无疑是班上的“宠儿”,坐在“教室边缘”的“差生”自然地沦为“弃儿”。上课时,老师走下讲台只在教室的前面“徘徊流连”,后面几排的学生觉得老师把他们抛弃了,他们所在的位置是“被遗忘的角落”。请看一首关于“被遗忘的角落”的小诗——《致墙角》:

这里是地球的南极

温带的阳光不会挥洒在这里

这里是情感的戈壁

老师微笑的河流只流过

教室中间的花地

这里是一潭永不对流的死水

老师的眼神只从优生那里

钓起尾尾喜气

有时

老师虚弱的极光也会

照射到这里

但眉头习惯地一拧

瑟瑟秋风便将平静的心湖

吹皱

墙角哟

天经地义地是倒数第一的专利

后记:素质教育纷纷扬扬发展到今天,频繁的考试、排名次、按名次排座位在一些中小学依然存在,“差生”仍然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三是设“专座”惩罚“差生”。一些班主任为达到便于监督、管理调皮生,便于其他学生安心学习,便于警戒其他学生之目的,在教室的一个显眼位置上,设置一两个座位,专门留给“差生”,以收到“杀一儆百”之功用。这种不当的座位编排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坐在“专座”上的“浪子”,深深体会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鄙视的痛苦,于是对自己丧失信心,常常产生自卑感。一些“差生”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多愁善感,忧郁孤僻,常常自惭形秽,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又特别害怕别人伤害自己,因而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人作深层次的交往,从而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请看一位班主任写的关于设“专座”惩罚“差生”后的反思。

下课铃刚响,几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跑进我的办公室,“老师,我们组不要张云了,他太捣蛋了……”张云,典型的好动分子,脑瓜特别好使,上课却喜欢惹是生非,人送外号“赛悟空”。以前就有不少同学来告状,没想到今天整个小组的人竟联合起来向我抗议。“好个张云,今天我一定要好好治治你。”可怎么个治法?到了教室,我一眼看见教室后面那张单独摆放的桌子。有了,让他品尝一下单人桌的孤独吧!“张云,坐到最后那张桌子上去。”“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一定改!”张云含着泪请求着。“大家说给不给?”“不给。”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高喊。张云见没辙了,只好哭着向单人桌慢慢挪去。坐在单人桌上的张云果然“士气”大减。而我对他的存在也故意视而不见。上课时我不让他发言,对他的作业我鲜于表扬。我要让他真正体会孤立无援的滋味。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张云终于安静下来了。下课常常独自趴在桌上,或者静静地望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我暗自得意,“灵丹妙药”终于见效了,于是跟张云说:“这一阶段你表现得很好,可以回到原来的座位上了。”张云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兴奋,而是面无表情地搬回到自己的位子。接下来的日子,张云的确变得很乖,上课不再打扰别人,下课不再疯打疯闹,见了我也总是心怀戒备地低头走过。这与以前真是判若两人啊!虽然我希望张云变得听话乖顺,可不是这种孤立沉默,毫无生气。难道我做错了,竟然伤害了孩子弱小的心灵?

有些“差生”被安排在“专座”后,认识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嫌弃、疏远、鄙视时,往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碎,于是容易助长固执、逆反、偏离集体、攻击他人、破坏纪律等不良行为的产生。于是“差生”和“优生”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师生之间隔膜很深,整个班级呈现不和谐的局面。请看S乡中心小学一位班主任写的一则日记。

2007年6月13日少云

教室内的最后一张桌子,被极不和谐地摆在角落里。这个位置怎么安排呢?刚开学时,我是让高个子学生坐那里,可时间久了,家长有了微词,怕孩子坐在角落影响学习,学生也渐露出不悦之色。正当我苦恼之际,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眼睛一亮,何不用来惩罚他们呢?后来那个角落就成了“屡教不改者的专座”,美其名曰“思过角”。为给受罚的学生一线希望,我宣布:何时改进,何时便再坐到前面来。可没想到他们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放肆。课上来劲时要么小动作不断,要么尖声怪叫连连;没劲了,便伏在座位上睡觉。课间就生龙活虎,屡屡欺负坐在前面的小个子。看来惩罚无效,我又陷入了沉思。

一些班主任认为,将最不听话的、十分顽皮的学生编到某个角落,使之孤立。这样,似乎可以警示他,让他在一边反省。其实不然,这样做会使其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