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01

第1章 农民的儿子(1)

第一卷韶山梦寥廓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1902年开始入私塾启蒙,1910年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11年到长沙,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新军。1912年退役,以第1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不久退学自修。1913年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与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是年毕业。

第一章农民的儿子

芙蓉国里的韶山冲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毛泽东的故乡。

在滔滔长江的南岸,镶嵌着我国最大的湖泊--洞庭湖,洞庭湖波澜壮阔,绵延无际,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湖的南面,铺展着一块21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湖南省便是因此而得名。

1961年,毛泽东在给他早年求学时的学友周世钊写的一首《七律·答友人》的诗中,对故乡湖南做了如下的描绘: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九嶷山下,斑竹之乡的湖南,是中国最秀丽、最富足的省份之一,与湖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等省接壤。境内风景宜人,高山耸立,水陆交通发达,流淌着湘、资、沅、澧四条河流,其中以湘江为最大,因此湖南省也简称"湘"。

湖南古迹众多,蜿蜒的雪峰山、武陵山和著名的南岳衡山,均是旅游胜地。省内虽然山多,但四通八达,山间谷地,自古以来是与邻省交往的要道。其中醴陵--宜春夹道,沟通湘赣两省;著名的零陵--桂林谷地,即湘桂夹道,是自古以来通向广西的交通要道。京广、湘桂、湘黔、枝柳等铁路与公路干线纵横交错,形成比较均匀的水陆交通网,兼有从长沙到北京、上海、广州、贵州、沈阳等地的航空线,与地面交通结合,构成立体交通网络。

湖南盛产木芙蓉,故有"芙蓉国"的美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木、茶山;铺排着整齐的稻田、果园等,是我国盛产粮食的重要地区,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湖南境内居住着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维吾尔等民族。在20世纪初已有3000多万人口,现在达到6000多万人。境内民风勤劳、朴实、倔强,多爱吃辣椒,具有爱国、爱乡、勇于反抗的优良传统。

在湖南,早有"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说法。近代以来,确实人才辈出,功业鼎盛,举世无出其右。其中像思想家王船山、魏源,变法维新领袖谭嗣同、唐才常,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秋瑾、宋教仁以及黄兴、蔡锷等,无不是一时人杰,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曾轰动过大半个中国。

湖南省会长沙,位于湘江下游,有岳麓书院、船山学社、爱晚亭、橘子洲头等名胜,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会友、流连的地方。他常常约集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学侣,在此畅谈救国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长沙往西南,转上湘黔铁路,则到湘江流域的湘潭县。它位于湘江与涟水的汇合处,有雨湖公园、关圣寺、万寿宫等名胜。

湘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在商周以前就有了古老文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代以来,又有了"金湘潭"、"小南京"、"湖南巨镇"等美名。境内交通发达,土地肥沃,历来是楚南的粮仓,素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称。

鸦片战争之后,洋货打进了中国的各个角落,湘潭也不能幸免。在19世纪末叶,湘潭一度成为洋货深入中国内地的中转市场。那时,凡是外国运来的货物,到广东上岸后,就先运到湘潭,再由湘潭运到国内各地。英国太古公司、日本怡和公司等,专门制造一批浅水轮,驶往湘潭、长沙等地。中国的蚕丝、茶叶运出国外,也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往广东出口。当时湘潭和广州之间,商务活动繁忙,陆路肩货的工人不下10万人。帝国主义经济的入侵,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刺激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趋于破产,而极少数人则走上富农经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