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三条道路(第3卷)
36363900000106

第106章 观察家(2)

可以说诗人的抒情笔力与设计,极尽花色与造势,于语言的极大冲击波中,读来使人经受着一种遏止不住的爱的觉醒,也感受到了诗人笔下对爱的虔诚与颠狂。那“滑翔于深水”的体验,使你也与诗人一起,享受着一种全新的情感裸泳。即使是魔幻般的,也决心以魔幻来接收实现,哪怕把誓言交给一个未知的罗网——“把未来交给未知的宿命”。此处,诗人对于第一节中的“余生”二字,作了海枯石烂般的回答。

诗人为我们设计的爱的圈套,已把我们套牢。爱情的沉迷是刻骨铭心的,所以诗人写道“拼命偷出时间”也是必然,这里的“偷出时间”可以理解为在现实、主流生活之外发展出的纯粹个人的真正的爱好,在一种爱的旋律中,“夜晚趁机打劫”,应该是一种爱在寂寞的夜之深处孤独而热烈的旋舞,虽远离了自然的星空与泥土的芬芳,那些“原始的哀愁”因为这种空中楼阁似的却又无比接近生命本源的质地而更显出“精致”,这里的“精致”,带出一种强烈的无奈却又坚韧的坚持与向往。诗人似乎深深意识到了这种爱的悲剧性的一面,却因这种明明的清醒中的沉浸而更显出爱的义无反顾。在这种心灵的脆弱与敏感中,诗人倔强的要“端着春天的最后一杯酒”,抵御“冷风”,对峙“寒山薄水”。在炽烈的爱的痴迷中,“倾倒下这冰冷的火焰”,寻回“春暖花开”的生命之重!在这里最最值得注意的是“冰冷的火焰”,这本应是一对矛盾,这是诗人独俱匠心之处,把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境界组合,无疑增强了这场爱的复杂与艰难、高亢与隐秘!

情切意深,是这首诗的最为丰满的支撑。诗人命名这虚拟的爱情为一幅“现实的抽象画”,这现实与抽象一对儿矛盾,正是诗人着力的虚拟与存在心态的毕露,也是诗人通过体悟所揭示的,情感变化中左冲右撞的关键所在。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切入,令人可信地抒写了一场爱的觉醒:“动手删改独角戏,为它注入丰满的剧情”。这个剧情,正是诗人所声张的战利品,是历经反复挣扎的爱情的超越与胜利。把神化的化蝶作为最后的冲刺,深情吟唱着:“我们穿过沙漠/来到草原与树林/夜间林中月光/圆满而炽热地旋转”。多么美好啊,那夜晚的一轮皎洁月色,圆满而热情地在他和她的头顶旋转着,四野似有低低虫吟的祝贺,晚风纯酒般地荡漾,想象中的美好结局,诗人也在自己虚拟的美丽里陶醉了!可是,虚拟的总归是虚拟,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需要毕生的追求来充填.当希望被现实的藤蔓缠绕,首先在自己心理上就无力突围,可又不甘心,只好万般无奈地说出了”现在我还要请你穿上戏衣”。在现实的围墙下,诗人不得不把手中的那支笔巧巧一转,从生活的舞台后,重新穿上戏衣假戏真做,演出独角戏!

情感的起伏跌宕,是这首诗的特色。重新穿上戏衣了,演独角戏吗?不,又道出了”我准备了好多台词”。诗人的笔不肯受阻于世俗的风霜,再一次开始了爱的冲刺,甚至变本加厉,大胆提出”你要陪着我不断完善”,并提出了行动方案“边排边加入场景”,即使”关山万重/海面破碎的风帆/飞舞的黄叶凄凄”也要寻到”一小片地方”,在世俗的樊篱面前,诗人几次三番显出了无奈,又几次三番表达了决心,在进退维谷的挣扎中不断奋起,进进退退更显爱之不易,更见爱之弥坚!从“在这一小片地方”和“我们可以避开观众”已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一种爱情的理解与精神,这是一种低调的情感,却正因其低调而显出真切。特别是最后两行”那只受伤的白鸽/看它惊恐地飞走/笔直飞过我们仰望的视野/然后为我轻簪上那朵淡黄”,仰望那受伤的白鸽笔直飞过视野,似乎是在暗示着在世俗的伤害面前放飞心灵的无限天空,轻轻而决然的回归本真的状态。

“我们就可以开始在大雨中的舞蹈”写的尤为出色:

“一朵又一朵花儿

随蝴蝶飞旋

天空装满光线

大地洞开秘密

春天被你充满了

我的潸然泪下使我容光焕发”

诗人在这种自己创造的奇丽斑斓中,寄予了无限深情,直至“那些飘浮游移/被生动拥入持久”。

诗人虚拟的一场爱情经历,当然只是诗人的一种生活体验。但这种入木三分刻划,着实令人感叹不已。诗人没有因虚拟而一风吹过,在最后的一个章节里,提升着情感火焰的漫延,写出了更为疼痛彻骨的诗句,且读:

“你在地狱的疼痛里沉默

九万里惊涛

含住你小小的晶莹

随你一寸寸沦陷,上升”

并精当地提出了”戏是生活的精粹/假如成功/我们也可以追回”!

哦!这是多么坚定不移的爱的宣誓,这铿锵有力的海枯石烂式的诗行,读来为之振奋,不禁由衷赞叹!

追回什么?仅仅是一种爱情么?当读到诗的结尾时,你是不是有蓦然的觉醒,诗人似乎并不仅仅是写爱情,而也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宽大而纵深的背景下,以爱情这种最具情感色彩的指向,在隐喻着生命的尽管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却又带着现世的对春天的坚定信仰而投入其中经受磨炼。此时,再来回顾全诗,似乎另一种视角又慢慢展开,那是对生存与追求的至深体悟。在对终极意义的追问中——哪怕这种追寻终会流入“危险的虚无”而始终不悔——徐徐拉下帷幕。读至此,一种开阔的余响犹在耳旁。

遥望祈连欲断魂

——读野松《遥望祈连山雪》心得竹临石

读野松的行吟诗,更多是读诗人在行吟中的感悟,可说是微观入手,宏观把握,放任心性,情思飞动。

野松遍踏东西南北千里山河,不是诠释风景揽胜,不是流俗的美文介绍,而是走进景色内部去感受体验,并纵横于岁月的步履,灵魂入窍,故而读来使人不仅领略审美的愉悦,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对于历史与哲学层面的颖悟。

歌这《遥望祈连山雪》,使我得以乘坐诗人为读者放飞的无桨之舟,随它穿越于河西走廊的莽莽旷野,领略高原襟怀、黄昏夕阳、黛青白云的神秘。诗人不是客观地认知高原,而是全身心融入这个西部大摇篮,婴孩一样地以惊讶、惊喜、亲切的目光,细细吮咂个中滋味,感受一种亲情般的垂爱“痴痴的,把你仰望,仰望……”。从中得到启示“神秘圣洁给我信念与温暖的王国”,由衷深情地呼唤“我前世和后世久居眷恋的故乡”。可见,诗人来到茫茫高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客地观光的游客,而是前世本就居住在此的归来游子,或者是一个今生仍旧居住在此的儿子。为此,诗人的目光竟能越过《沉闷的空气……苦难的呻吟》看到故乡“纯净的瞳仁,天籁的歌唱”。诗人的一往情深,竟把“原始的荒芜”也视而不见,反倒是“情感的涓流涌动着英雄的渴望”,一缕情思直抵“仁爱的天堂”!

构成一首诗的基础,应该是诗人的情感真伪,忌弄虚造势玩弄文字。构成一首诗的审美价值,在于诗人的语言灵性和意象选取及运用……等。《遥望祈连山雪》的创作,情感真挚可感,语言朴素流畅,明朗而不浅白,含蓄而不晦涩。诗人情感的赤诚,充份表现在尾节的十行诗里,在这十行里诗人全盘坦露了心迹“如果命运注定我一生必须艰难跋涉/我必抖落一身的风尘和忧思”,在现实生存中,诗人深深感到了疲惫与落寞,突地来到这天高云淡的高原,心境因清明而忘情,对一草一木都欣喜爱恋,身心似也轻快爽朗起来,走向原野“背负可收集阳光和雪片的行囊”,向高远的境界攀爬。

所谓高远的境界,看似实指,实是虚拟,该是心境的开朗提升了精神境界的开阔,从而也提升了诗的精气灵光,决意“攀爬向上/让一身的热血升腾为紫气”即使“夜幕将垂,我欲挥手向你告别”,自己也要象巨鹰一样,从狭窄的心窝飞出“栖于那顶峰之上,一朵雪莲之旁”。诗写到此,情景交融也达顶峰,巨鹰的形象出现,已是诗人的最大收获,是诗人人格的象征。诗人以语言的砖石,建成了一座诗的城池,完成了诗人的一次精神超越!

诗人离开高原,心仍沉醉于高天寥廓,那是诗人一次大自然的洗礼,灵魂得到了荡涤升华,遂以巨鹰的心境,在高远的高原飞翔。回望祁连山雪,不禁情牵意惹,留下了断魂之作!

为《集体照》照张黑白像

——说说兰紫野萍的三首短诗竹临石

精而美的三首,给人不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更有对生存天地的风雨晦晴的颖悟。甜蜜里夹丝丝酸涩,如嚼青梅!

《集体照》写的本是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从表象看也不过是集体留念而已。可读完给人的启迪却不胫而走,悄然延伸。一行“剔除了杂草和垃圾”倒底暗示了什么呢?但就是这风马牛的一行竟兀地增强了诗的思索空间和厚度。那一排排坐齐的众人,此时似已忘记了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忧患与失落,成为这个微型喜剧的主人公。可当镁光灯熄灭之后,各人当即离去,,走向各自的天地,,走向各自的喜怒哀乐!所以诗人看到生活在这里抚平皱纹只是暂时,投射的阴影终将被时光淘洗。那张生存的底片我们丢的掉吗?不能。相照完了,人走散了,只留下瞬间的永恒,而未来的路犹很长、很长……。在此,诗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空白,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一所老房子,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感受与体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生活经验。诗人回忆的这所老房子,曾经灯火通明、笑语欢歌,而今人去楼空,已成为眼下生活的“永远的间壁”了,以往的欢乐亲情,已是云烟过眼成为一笔回忆的“储蓄”和“回声”!诗人起笔之初,虽较平实,但真切可信,会引领你情不自禁地重温旧梦。只可惜诗人过于沉溺其中,虽也企图跳出来宕开一笔,但不理想,结尾略涩。如让老房子新房子有所沧桑姻渊、或有所飞翔抑失落……等等,引出更多的审美情境与内涵则更好些了。

寓哲理于抒情,在《标点符号》一诗中更为完善尽美。给标点符号以生命灵性——-萌动于雾中的种子,是诗人丰富想象花朵的绽放,读来鲜活、灵动兴味盎然!诗人的笔没有伫留于标点符号的释读演译,而是放飞于更为辽阔的智性空间从而增强诗的穿透力。以内敛的语境,进入生存本体的体验,诗因赋于了灵性而放大了内涵!

诗短意韵不短,诗短审美不薄。如果说,原作是三张彩照,那我只是画蛇添足的黑白相片,写出来热闹于众诗家!

诗的香溪

——秋风诗作浅读笔记竹临石

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思索,常常因年深月久的时空局限,较难把握其确切的脉络。好在诗歌文学更重要的是体悟,不是考证。只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或智性的认知,也就是了。读秋风发上三道的系列古意新诗,审美与智性俱佳,选取三首研读,只是笔记,不是评论,热闹而已。

不知为何,提起香溪,总是心里顿生酸涩,总是幻见一个柔柔女子,泪眼婆娑于冷雁西风中。读秋风的《香溪》,更是给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心头阵阵紧缩,那“渔翁捞遍一江水”只是一张空网,只是一网惆怅,只是一声唏嘘!只是“千年一叹”!虽然,已是“春风吐出嫩绿的文字”。不禁使我们又一次恍见那个文气纤秀的佳丽,一滴滴香泪,汇成一江愁绪!叹息中华大国,误国误民时,常常把责任推到女人头上。也常常有这样的镜头:“翻过贺兰山/回眸一笑/就平息了一场寒流”,那一抹青冢,在一个诗人的心中,已掀起的是多高的波澜啊!

苏小小,又是一个女人,又是一个出色的女人。又是一个为须眉仰视赞叹的女人!虽又是写女人的,却已大不相同。短短十六行,充满诗人的柔情与爱。似乎,诗人正藏在垂柳的后面,偷觑她在柳弦声里“舞落桃花”,一叶扁舟,凭添西湖月色几多曼妙!“涌金门外,一片水光”中,那奔跑在水面的诗行,正在千朵荷瓣上“跌跌撞撞”,涌动在二十一世纪的阳光下,叠玉在诗人秋风的妙笔下!

《素描长安》是这三首诗里我最为看好的一首,正如三道众诗人在评点中所赞许的“将古诗词意境用透了,赋予新美学思想,……可谓新翻杨柳新词……随你的视线,长安走出杀伐,走出烈风、老巷、酒肆……”。

首节以古埙开篇,凄惋苍凉中见钢劲,踏着苍山、马刀、墓穴,进入别具风景的漠西,与唐都长安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喟叹“白头宫女”已是“花开当年”了,一辆“破旧的马车拉动九州尘烟”!蒙太奇式的漠西与长安交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疼痛,眼前燎起了征伐的狼烟,不禁想起“打起黄莺儿”的名句。

末三节诗人大笔开阖,纵横时空,“桃花后闪出一个姑娘”“一枝巨笔,探进心脏”“烟火散尽,长恨歌残,月缓缓游来,一片荒凉”。纵然岁月的脚步匆匆,而“南来的燕子”已“在檐头轻轻吟唱”了!

《触》摸秋天的触摸

——读简简柔风的诗《触》竹临石

秋阳淡黄的脚丫一刻也没有停

叶牵扯不住最后的缠绵坠落

你亲吻我泪痕斑斑的面庞那么柔情

水一步一步的接近我

柔软固执

黑色的蚂蚁守护在洞口

阻挡雨季的淋漓

一切在故做的镇静中慌乱不堪

秋色匆匆。有些退了热力的太阳,像个伤了元气的病人,泛着淡黄的脸色、挪动蹒跚的脚步,向季节深处走去。微微枯萎的叶子,已无力缠绵于枝头,悄然飘落在诗人泪水盈盈的眼帘,无奈得令人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