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18

第18章 “说服”的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说服别人或被别人说服的经历:我们本来打算去美国旅行,但在旅游公司的劝说下,我们去了澳洲;我们本来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想法,但在广告的说服下,我们购买了;我们本来对从事教师工作很有兴趣,但在别人的说服下,我们填报了工科志愿,将来只好去做工程师了,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活中没有比说服更有说服力了,”美国心理学家埃莉诺?西格尔如是说,“人类包括某些灵长类动物成员之间的几乎每一种社交活动,都含有强烈的说服的意味。所以,影响人们决策的有关心理过程的知识具有积极的、不可低估的潜在意义。”

当下,在广播、电视、报刊广告中,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隐性说服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美国每年所花费的500亿美元广告费中的相当一部分,主要用以支付那些利用从心理学原理中衍生的隐性说服技巧来传达信息的广告。

20世纪40年代末,欧内斯特?迪希特是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一个利用弗洛伊德心理学在广告上大作文章的人。他曾经大言不惭地说,成功的广告机构可以“操纵人类的动机和欲望,使其形成对物品的需要,甚至是公众一度并不清楚――也许根本没有想到去购买的需要”。

他策划的第一个成功广告的客户是康普顿公司,一家象牙皂的代理商。关于这个广告的策划过程,迪希特后来回忆说,他当初告诉广告公司的经理们:“洗澡是一种心理解放的仪式。你清理的不仅仅是身上的污垢,而且还有罪恶感。”他利用通过谈话和问卷收集的证据说服他们采用他的建议,打出的广告词是:“聪明起来,用象牙皂重新开始洗掉你的所有烦恼。”

他策划的广告还极大地促进了香烟的销售。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烟广告比较粗糙,形式单一,要么强调享受的一面,要么强调对身体健康的益处。迪希特认为这正是其致命的弱点。

他分析说,绝大多数美国人基本上是清教徒,不论使用任何自我陶醉的产品,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罪恶感。迪希特因此告诫香烟广告代理商:“当你销售香烟这种自我陶醉的产品时,你必须同时平息它所引起的罪恶感,使其既达到自我陶醉,又感到心安理得。”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先后造访了香烟零售点、酒吧、香烟爱好者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对350名吸烟者进行面对面采访,结果发现了人们为什么抽烟的十几种“功能性”原因,诸如减轻工作压力、消磨时光、平易近人、增进沟通、传达男子汉气息等。结果,他的客户的广告,及后来的许多广告,所表现的都是那些处在压力下,或在公司里和远方牧场上的人物。

一些香烟广告商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竟然将“狩猎”的目标盯住了天真的青少年。《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社论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揭露:

本期的议题是自1988年以来已出现的骆驼卡通。R.J.雷诺兹认为,骆驼卡通在设计时只供成人消遣,公司无意吸引青少年的参与。

但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研究报告表明,骆驼卡通对儿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对成人的影响。人们发现,6岁的儿童对骆驼“老乔”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米老鼠。还有人指出,这种宣传的误导使抽骆驼牌香烟的青少年人数剧增……

骆驼牌香烟广告传达出的一个清晰信息是,抽烟是一种时尚。一头正在晒日光浴的骆驼宣称,抽烟是老练成熟的标志。另一份广告将一群瘾君子骆驼描绘成爵士乐队,戴着太阳镜,穿着嬉皮士服装。另一个宣传利器是,只要大量购买骆驼牌香烟,公司就会免费赠送T恤衫、棒球帽和可以充气的空气垫等。

香烟广告必须具有抽烟有害人体健康的警告标识,但诸如骆驼牌香烟之类的广告不仅只字不提吸烟有害,简直将抽烟描绘成了一种风度、一种时尚。

隐性说服中最令人惊异的一场骗局发生在1957年。当时,市场调研员詹姆斯维卡利宣布,在新泽西福特李一家电影院里放映电影《野餐》时,他将“请喝可口可乐”和“饿吗?请吃爆米花”两句话以极快的速度每隔5秒在银幕上闪动一次。他说,也许没有人下意识地关注这句话,但在6周的试验期内,可口可乐的销量增长18.1%,爆米花的销量增长57.7%。

这个现代神话立即引起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于是,在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媒体做潜意识广告迅即成为70年代广告宣传的热门生意,就连商店里播放的背景音乐,里面也包含着隐喻的偷窃警告。

这些神话纯属子虚乌有。普拉特堪尼斯和阿伦森通过对200多篇论潜在信息的学术论文研究后发现,大部分信息被证明对人的行为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而那些所谓确有影响的信息,要么完全没有理论根据,要么根本无法进行复制。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实验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加拿大广播公司将“现在就拨电话”通过潜意识的方式在一次周末晚会中连续播放352次,且事先还告诉观众将播放一段潜意识信息,请大家说出该段信息的内容,并暗示作出回答即有奖励。结果,实验期间电话的使用率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变,500人回信正确率只有1/500。然而,许多了解维卡利故事的人却说,他们在观影期间感到饥饿或口渴。

现代神话终于被戳穿!戳穿这个神话的正是制造神话的人:《广告时代》于1984年载文指出,维卡利自己承认,最早的一次所谓实验全是凭空捏造,目标只是为了拯救行将倒闭的营销公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