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03

第3章 为多少钱撒谎更值得?

1959年,弗斯丁格和同事J.麦里尔?卡尔史密斯开始致力于一项研究,该项研究后来成为古典认知失调实验的经典之作。在实验中,他们巧妙地哄骗受试者,不让其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实验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却富有深远的意义。

弗斯丁格和同事卡尔史密斯招来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做一件极端无聊和繁琐的工作:将二十几只碟子装进一个大木桶里,简单地洗一下后一个一个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这样不停地拿来拿去,一直重复半个小时。

这个工作做完后,再接着做另一项工作:记分板上有48个木钉,受试者必须将每根钉顺时针方向转动四分之一圈,再逆时针方向转四分之一圈,48颗钉必须轮流转,不能有遗漏,这样一直转上半个小时。

等每个受试者做完以后,一位研究者会告诉他说,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对某项工作是否感兴趣,以及这种态度是否影响其完成工作的效率,还提醒他说,他现在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否可以告诉其他人,说这件工作非常有趣。

弗斯丁格还询问受试者,是否乐意做他的助手,这一情况本来就应该由助手告诉下一个受试者的,如果他愿意担任他的助手的话,可以得到1美元或20美元的报酬。

实验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受试者都同意把明显是说谎的内容告诉下一个受试者。受试者们在通知下一个人时,弗斯丁格会问受试者,他们自己觉得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意思。

显然,前面所做的放碟子、转钉子的工作,根本没有任何意思,而对别人撒谎就会形成认知失调:“我对别人撒谎了,可我并不是这种人”。弗斯丁格进行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受试者所得的报酬是否能够引导其减少认知失调,从而认定这些工作是有趣的。

实验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从常识看,人们以为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会比那些得到1美元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因为20美元在1959年应算很大的一笔收入。但弗斯丁格和卡尔史密斯所预测的却与事实相反:得到20美元的受试者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来为自己撒谎;得到1美元的人既然没有充分的理由撒谎,所以他们减轻失谐的办法是――“这些工作还真的有那么点意思”――因而他们也就没有真正撒谎。实验结果正是如此。

更加有趣的是,实验的真正目的被揭穿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退还这笔钱,只有一个学生不肯归还――他只得了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