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39

第39章 人类将被机器人征服?

人类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做了俘虏,而俘虏自己的竟然是昨天还在为自己服务的机器人!整个世界的历史也在一夜之间被改变,人类的统治者被推翻,不听从命令的人被处决,要想活命就得乖乖地俯首帖耳,人类就这样被自己所创造的机器征服――这不是现代版的神话故事,它来自美国的电影大片――科学家和思想家借助美国电影大片表达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人被机器征服?真的会发生吗?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有人就预言,计算机将变得越来越聪明,并终将有一天超越人类的思维,成为世界的新主人。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天方夜谭,因为计算机只是在机械地操作人类给它制定的程序,它只是在执行命令,不是思维。

比如,计算机和人类思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计算机只寻找和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可是,人类却不需要任何搜寻就能检索到许多条信息,比如,我们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工作或学习单位,还有我们说出来的大部分话。另一方面,计算机没有联想记忆,如果有人问你说:“孔夫子和秦始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你马上就知道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可是,一台计算机却不这样想,它会到处检索这个号码。

另外,思维知道词语和其他符号的意义,比如“爱情”、“情欲”,这两个词不仅具有心理的意义,而且具有生理的意义,但计算机却绝无可能理解,对于计算机来说,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字符串。

乌尔里克?赖塞尔在《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对一些计算机程序也表达了很强的保留意见。这些程序是在逻辑理论器和GPS之后开发出来的,都被认为是人类思维过程的模型,但他认为,这些程序没有一个堪与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相提并论。

“人工智能”程序与人类不一样,它们倾向于专心一致,不可能分心,更没有感情。再说,它们一般从一开始就配备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认知材料。但他最后又模棱两可地表示,思维和机器在范畴上是类似的。

1969年,他出版了一系列书籍,称为《人工智能科学》,书中提出,计算机和人类思维都是“符号系统”――能够处理、转变、操纵各类符号的物理存在。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默伦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和计算机专家狂热地相信,他们已处于一个巨大突破的前夜――他们即将制造出人类思维的机器版!到80年代初期,这项研究几乎席卷美国所有的大学和大牌公司。他们设计出的程序可执行许多任务,比如下国际象棋、同声传译、数据推导等等。

狂热者确信,信息处理解释思维运行原理的能力无边无际,这些程序最终能比人类做得更好。1981年,哥达德太空研究院的罗伯特?杰士特罗甚至预测,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至多15年左右,硅制大脑之类的生命形式就会突然出现,它们将与人类展开竞争。

与此同时,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计算机只是对思维某些方面的机械模拟,实际心理过程的计算模式根本无法模拟。

赖塞尔本人在1976年时也对信息处理模式“非常失望”,认为信息处理模式太过狭窄,与现实生活中的知觉、认知和有目的活动相距甚远,且根本没有考虑我们从周围的世界里持续不断地吸收来的经验和信息。

另一些学者则向“计算机编程后能像人类那样思维”这一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根本无法同人类智力相提并论,尽管它在计算方面胜人一筹。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计算机不能理解它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比如,GPS(通用问题解决器)也许能够解决一个父亲和两个孩子如何渡河的逻辑推理,但它是以数字符号运行的方式解决的。它不理解一条船、父亲和孩子是什么关系,万一沉船会造成什么后果,或这个现实世界里的其他任何东西。

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的诞生似乎给了第一种观点以有力的佐证。这些设计程序一般会用英语询问操作程序者,再用答案及其自身存储的知识在推理的决定模式上移动,遇到障碍时回头再来,从而缩小寻找范围,直至得出结论,并为结论确定一个概率(“诊断:心肌梗塞;可靠性:0.85”)。

到80年代中期,这样的程序中,已有几十种应用于日常的科学实验室、政府部门和工厂。到80年代末,这一数字达到数百种之多。虽然专家系统比一般的计算机聪明得多,但它们并不了解这样处理的意义。

卡杜塞斯(CADUCEUS)是一个内科咨询系统,可诊断500种疾病,诊断水平一点儿也不亚于一个知名的内科专家,但它却对所涉及的基本病理的生理学过程一无所知,也不能思考其专业知识之外或其周围的医学问题,即使做到这一点仅需一点点最普通的常识。

有一个笑话讲,一位男士请专家系统诊断“羊水”的破裂问题,医学诊断程序竟一丝不苟地诊来断去,一点儿也没觉得这个问题是多么荒谬。

许多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之所以反对人工智能可以思想,还在于人工智能存在如下的致命缺点:

人工智能程序,不管是专家系统还是推理能力更加强大的程序,都不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即没有自觉。这一点从根本上限制了它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能力。

它们没有意识。即使意识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我们却在经历着它,而它们却没有。因而,它们无法检验自己的“思想”,并因之而改变念头。它们能够做出决定,但它们所给出的结论不是他们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果,而是人们事先输入给他们的东西。因而,计算机从根本上不同于自由意志。

他们不能联想、推理和创造性地进行思想。有些程序的确能够生成新的办法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但其只是对现存数据的重新组合。另一些程序能够写出诗歌,编出音乐,甚至能画出油画,但这些都不过是一些符号的堆砌,其中倾注的绝对没有“感悟”、“情感”、“灵性”等艺术家必备的思维,因此这些产品不可能在艺术世界里留下什么痕迹;约翰逊博士的经典形容真的很形象,它们“就像狗用两条后腿走路。走得不太好,但你吃惊地发现,它竟然能够走下去。”

最最关键的是,它们没有感情,也不能理解肉体的感觉,而在人类中,这种感情和感觉却对人类的思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信息处理模式的缺点和人工智能模拟局限的揭示,导致了认知革命的第二阶段:从根本上修改信息处理范式。其核心内容是,尽管信息处理的串行模式适合认知的某些方面,但大多数――特别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并行模式处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