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52

第52章 自卑和压抑是学来的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只饿极的鲸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鲸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鲸鱼仍然一动不动,他只是无奈地看着那些小鱼在他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还有一则寓意相同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一头小象,从小就被一根很细的麻绳拴在一棵树旁,一直到它长成了大象,它还是那么被拴着。一个小孩看到后,问他的爸爸,为什么大象不挣脱绳子逃走呢?他爸爸告诉他,因为这头象从小就被这根绳子拴着,它挣了好多次,都没有用,都没有挣开,所以它以为自己永远都不能挣开这个束缚,一直到它长成大象,它还是被这么一根细细的绳子拴着。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习得无助感形成的过程。

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

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随后,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它们已学会了什么叫无助。

而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实验程序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试验似乎可以解释人类和狗身上存在的无助情况。然而,塞利格曼继续向纵深探索。他大胆地假设,人类存在的压抑感,可能更多地归咎于学会的无助――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或信念,而不是其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克服自身的悲伤。这个理论立刻遭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反驳。他们指出,有些人在遭到不幸时从不感到无助;有些人的确感到无助,可很快又回复至以前的状态;有些人不仅在给定的情形里感到无助,而且在新的和不同的情形下同样产生这种感觉;有些人将不幸归咎于自己,有些人则把不幸归咎于他人。

塞利格曼与他的评论人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约翰梯斯戴尔及另外一位同事合作,着手寻找更好的办法以解释人类的压抑感。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将学会的无助和控制位理论结合起来。当人类遇到无可奈何的痛苦经历时,他们不是将其归咎于外部力量,就是归咎于自己,而后者往往导致压抑。这个小组通过一整套复杂的控制位问卷来验证这个假设。结果,所得到的信息支持了这个假设。他们的研究于1978年公诸于世,当即引发了许多类似的和确认性的研究――接下来的20年内,此类研究共达300多种――受试者有狗,也有兔子,人们通过试验,确认并扩展了这个理论。

比如,有一例研究是对一组孕妇的性格进行测试,将其归类为内向或外向两种。他们发现,在内向的人中,产后压抑率较高。这些妇女把这一时期的困难归咎于自己的个性,而那些外向的妇女往往声称环境不好。她们虽也感到无助,但并没有感到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