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刺桐梦华录
36484900000020

第20章 附录四 泉州繁荣兴衰的历史对管理的启示

闽南包括泉州、漳州、兴化,这个地区通常叫做闽南;而闽南作为一个地区,只是一个概念,是由人定的(人来界定的)。其实所有地区,都没有固定的范围,只是用一个概念来界定,因为某些原因,把这个空间集合起来,这便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东西。空间的概念是可以改的,而我研究的正是这样的泉州。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泉州经济较为落后,但近年发展很快,到处都有建设和拆卸工程。在1980年,泉州的交通并不是十分方便,船只不能靠近,码头亦不能上岸,也没有通火车,只能靠由公路过去。

围绕繁荣、区域、制度三大主题分析城市

我对泉州城市的历史研究,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也在书名上反映了出来,包括繁荣(Prosperity)、区域(Region)和制度(Institution)。

一个地方的经济搞得好,就会“繁荣”。在研究繁荣时,一定要由一个特定的地方和时间出发,因为有了空间,才会有数据去阐述繁荣的状况;到底城市是不是繁荣,不可以离开空间去陈述;因此“区域”是研究的主题。

而经济的表现,亦必须顾及一般的市场供求和技术的因素。因为市场供求是一定存在的,而有了科技,就会有生产和生产力。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制度。制度现时习用的叫法是“体制”,一个市场一定有体制,没有体制是不能运行的。但经济的表现或者繁荣,不单单是因为市场的供求或者生产力和科技的出现。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却未能完全解释为何城市一定会出现繁荣。

繁荣除了要有一个特定的地方外,尚须有一个特定的时间。因为繁荣只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不会永远存在,经济一定有起有落。这三个主题,就是我想在书内探讨的。

要探讨这三个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例如以数学模型计算,完全不用看任何世界上的现实例子,已经可以得出很多结果;大家亦可以从现有的很多理论去推演。至于第三种的可能做法,就是看看现实世界有什么例子。现实世界的例子往往是独特的、观察所得的,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因为案例并不是统计,只是个别的例子,往往是没有代表性的。

就10—14世纪的历史而言,泉州绝对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城市,并没有代表性;就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或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样,都是独特的例子,不能用来说明整个国家的状况。换言之,我们不能说因为泉州是这个形式,所以广州,甚至苏州、成都也一定是同样的形式。

在泉州这个实例中,时间是10—14世纪。泉州从946年开始有一个独立的政权。宋朝的开始是960年,中间相差了十多年,也就是说当时属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分裂的,指的是北方的政权,而在南方就有十国,在十国当中,其中一国称为闽国,但泉州却并不一定属于闽国,我们只知道它位于闽南地方,在今天泉州、漳州的位置。泉州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有时会和闽国开战,有时又会向北方的国家进贡,所以是一个十分独立的地方。

而在这段时间的前后,泉州在中西交流史上颇有影响。当时的泉州有三大特色:第一,是进行对外的贸易,主要是海上的贸易,通过船做航运。第二,是充满外来文化,当时泉州的居民,当中很多人接受外国文化,使得泉州成为国际化的地方。第三,当地有许多外国人居住。

因此泉州在当时中国是一定没有代表性的,没有城市跟它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广州会接近一点。

经济表现好才会有繁荣,然而一个地方的繁荣是没有永远的,一定是有起有落的,所以当中有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存在。“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有没有一个模式或者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它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模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流行,但到了80年代已经少有人应用及讨论了。

“经济发展模式”对我来说,仍然有参考价值,因为任何一个模式都只是想说明经济的发展有起有落,当中提及有特定的形态,而我就是用了这个形态去分析泉州在这四个世纪中的经济表现。其分期又十分重要,因为经济有起有落。繁荣亦不可能突然发生,之前一定会有一些原因出现,推动繁荣的产生,所以我的研究是要观察泉州在不同的阶段,何者属于繁荣的时期,何者不属于繁荣的时期?最终希望去讨论的,是繁荣到底是什么,繁荣的意义何在?

以下我们在阐述泉州400年来的经济发展时,将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并比较各阶段的繁荣有何异同,而在我的书内,更会以和繁荣、区域和制度三个主题相关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做深入的分析。

由繁荣角度分析泉州

繁荣有两个模式,一个模式是“跨行业式”的,繁荣不只限于某一个行业,不是一枝独秀,不同的行业都可以分享到繁荣,是比较平衡的。至于没有那么平衡的,就名之为“垄断式”,指繁荣集中在少数人和一两个行业中。在这两个模式下,城市都可以出现看上去很繁荣的现象,但性质就很不同。

我在书内亦讨论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变动的过程,经济繁荣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动力,而动力又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和政府。政治和政府是不一样的,但是有密切的关系,但那又跟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要讨论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认同政治”。说到泉州的“认同政治”,背后有个人名叫蒲寿庚,是外国人。在13世纪,泉州的这个外国人蒲寿庚非常重要,重要到连一些历史学家都会认为南宋的灭亡是由他造成的,不过我本人并不十分同意此说法。有相当多的中国和日本的宋代历史学家,都相信蒲寿庚是影响宋代灭亡的人,完全可以说他是泉州“认同政治”或“认同经济”的代表人物。蒲寿庚是阿拉伯人,蒲就是阿拉伯的姓氏,他当时担任泉州的市舶使,即主持海关工作的海关关长。

由区域角度分析泉州

我书内亦以“空间的表现”对泉州的繁荣进行分析,其中运用了“中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其实中地理论是研究德国的市场聚落、零售之类的学问。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名叫施坚雅的学者,将此套理论应用在中国,分析中国的城和镇的分布原则,用中地理论对零售、市场推广、市场聚落做出了很多的分析,例如中国的镇叫做市镇,这里的“市”就是市场聚落的意思,我用了他的模式,来分析泉州的空间问题。

此外,我在书内亦从地域角度去展现出泉州的经济表现,以反映泉州的城市管治形态,人口结构的分布,等等。

在空间上我亦运用了“内部整合区域”来分析泉州。我说闽南是一个概念,并做了界定——闽南内部有很多紧密的联系,这种内部的紧密联系反映出来的,就是我讲的跨行业式的繁荣。

在泉州兴起之前广州已经有了1 000年的海外贸易,不过不同的是,广州的海外贸易是安坐在一个城市内进行的,很少人从事航海工作,所以贸易与从事生产的行业,并没有一个切实的联系。而泉州则不同,贸易和生产有内部的紧密联系。在前面提及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及在“空间”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泉州的海上对外贸易,对当地的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使其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

由制度角度分析泉州

分析泉州的繁荣,亦可以由制度的角度出发。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诺斯倡议的“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流行一时,原因在于当时香港即将回归,而整个世界在90年代亦开始全球一体化。到了90年代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变化,要算是俄罗斯、东亚和东欧的转型经济,其实不止这几个地区,很多南美的国家都在转型,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变。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在变化,俄罗斯就从美国引进了体制改革,而当时不少其他的理论,在放到现实世界实行时,首先问的就是“体制”,究竟经济要用什么体制?要转的时候要怎样去转?

在9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有兴趣研究体制的问题。除了诺斯提出的模式,在“新制度经济学”内,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学说,特别是很多人讲转型,不过我却特别喜欢诺斯的观点,原因在于他最讲历史。诺斯的理论,用了很多历史论证,并不是用数学模型。

诺斯说所有经济,尤其是市场和商业的运作,当中有两套重要的概念——其实不止两套,不过我只想先说这两套——就是体制有“正式体制”及“非正式体制”两种。

“正式体制”指法律框架,如果没有法律框架,如何和别人做生意?在法律上要有保障,但仅有法律的保障足够吗?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就有“非正式体制”的出现,当中包括许多别的东西,如价值观、经商文化、行为规范、惯例,等等。

“正式体制”是国家的,法律由国家而来。有没有一些体制和规范不是国家的?有,就是黑社会。黑社会也有体制,但就不是法律。“正式体制”和“非正式体制”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制度脉络。

其实所有的商业和经济活动,都是在“正式体制”和“非正式体制”内进行的,而在不同的社会或年代,两者的配对会有所不同,亦会改变。

由于体制是死的,所以体制的实施特征就非常要紧。如果一个国家有法律,而且有很多条例,但却没有人去执行,或者执行得很差的话,就要靠“非正式体制”去规范了。如果没有法律,就不能执行,也没有司法的问题了。

当有法律时,第二个问题就要问:有没有执法?如果这个地方都相信人应该诚实,就只是一句空言,在没有人去执行的时候,就算去骗人了也不会被责罚,那执法就做得不好了。如果将法律放在道德伦理上,却没有人或者机制去执行,就不会有效率,还会产生不少问题。

以上提过多种分析的模式和角度,它们和经济的关系就体现在交易成本上。如果有东西可以令交易成本降低,或者有人推行一些新方法,法律也好,其他什么也好,令交易成本降低,理论上人们就会有多一些的诱因,令经济发展更好,效率更高。

这个效率会影响做生意的人,有人出来争取这些机会,然后通过各种类形的组织去营商,例如公司或者行号之类,无论是否有法律规定的形制,都会出现某种商业上的行为组织,全球各地都一样,我们将其称之为体制。

泉州的跨行业式繁荣与垄断式繁荣

泉州经济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是这样的:

在第一个阶段,泉州的经济开始起飞,而起飞最主要是靠转口贸易。泉州的贸易活动,主要是靠当地政府推动的。因为泉州有军队驻守,那些军阀是没有钱的,要养活整支军队的话,就要想办法赚钱,所以就鼓励贸易。

在10世纪时,泉州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地区,天然资源不足,虽能出产优质瓷器,却要面对强大的国内竞争,在进行外贸时,又要与广州、杭州、宁波等地竞争。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最初只能靠政府推动贸易,例如派人出去鼓励商人来做转口贸易的生意,由官商合作推动,结果经济就开始起飞,此举可称之为施政创造繁荣。

第二个阶段,是泉州经济最好的时期,而且属于“跨行业式”的繁荣模式。由于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以往由于泉州没有海关,做贸易就要到广州登记出口,一来一回非常麻烦,亦耗费时间。到了1087年,当地政府终于争取到在泉州成立“市舶司”(海关),节省了出口所需的成本和时间,进一步带动泉州的贸易商业发展,泉州的转口生意亦因此越做越大了。

不少当地的物产,包括农作物、瓷器,甚至宋朝禁止国内贸易的酒类,都经过商品化后出口。稻米和糯米本身是粮食,在商品化过程中,可以用来做酒,因为做酒的价值比卖米高。然而,宋朝是禁止国内酒类贸易的,例如不可以将泉州的酒贩卖到浙江去——国内贸易是犯法的,但用来出口就可以。其他类似的农产品,还有糖和蔗糖。

至于瓷器,泉州的出品是相当优质的。在日本福冈的博物馆有宋元时期泉州出产的陶瓷展出,数量相当多,是在福冈市建地下铁时挖出来的,可见当时泉州很多货品都运去了日本。

在经济发展繁荣时,就需要有相关行业的支持和控制,即行业分工开始出现,并且还横跨了很多的行业。随着贸易生意发展的需要,对交通的需求亦越来越大,当时泉州就建立了很多交通的网络,特别是桥梁的建设。福建的河流全部都由西向东流的,如果要进行南北的沟通时,就需要起桥梁了。所以当时起桥的数目,反映了经济的发达程度。起桥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造福人群,第二是有经济意义。泉州对桥梁交通的建设,对繁荣亦起着很大的商业化作用。

做生意需要用货币做交易,因此货币是很重要的问题。当时宋朝已有纸币。现在纸币由印刷机印出来,宋朝没有印刷机,但却有印刷术。当时的印刷术本来是印佛经的,然后就用来印纸币。后来由于纸币印得很快很多,所以也出了很多问题。

踏入第三个阶段,泉州经济就开始衰落了。经济衰退是有很多原因的,例如市场调整,本来出口去东南亚的某个地方,岂料当地市场有变动,令商人大失预算了。然而,这是需求与供应的问题。海外市场的供需变动,我认为不重要,因为这个市场需求降低了,另一个市场就会发展起来,因此这不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我认为泉州的衰落与其财政负担有关。

宋朝面对众多的外族敌人,如果皇族成员都全部住在首都临安,金人一旦南下,就会很易全族覆没。为了分散战争风险,宋室将皇族成员分成两批,一批搬去泉州,另一批就去了福州,由地方政府照顾皇族成员的生活所需。

第一批搬过去的,只有百多人,但是几百年后,人口繁衍,对地方财政而言,就是沉重的负担了,所以被迫抽重税。而由于税收重,商人纷纷迁走,留下的商人却又因此要承担更重的税项,产生了恶性循环。所以突然之间,泉州在经济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此外,由于物产过度商品化,例如种植了过多的经济作物,令生产过剩,只要市场有任何风吹草动的变化,就会衍生许多问题。在很多负面因素相加起来的时候,泉州的经济就逐渐步向衰落了。

然而,经济衰退不代表没有富户存在。经济变差时,人们就会发觉如果拥有政治的权力,对本身的发展大有帮助。例如当地政府收税的时候,一般人都不能幸免,如果本身就是官,当然可以拥有特权;因此不少商人开始在当地政府争取政治影响力,这个阶段当地人回来做官,比之前的阶段多了很多,也进占了一些重要的职位,令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泉州商人从政当官的代表人物,要算是蒲寿庚了。蒲寿庚是泉州市舶使,来自阿拉伯人家族——一个很强的华洋政治势力集团,控制了泉州的地方军,也等于控制了泉州。

在宋代末年时,泉州的地方驻军,最精锐的就是禁军,也即是保护当地皇族的御林军。长期在泉州落户后,御林军就变成了当地人,后来由兵士到将领,全部都变成了蒲寿庚集团的成员。蒙古大军南下的时候,整支军队便投降,转了旗号,变成了蒙古军。从他们的旗号就能把他们辨认出来,当到元朝末期的时候,又是这支军队将当地的外国人,尤其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的势力铲除。

在第四个阶段,泉州由衰落又再复兴繁荣,然而当时的繁荣属于“垄断式”的,主要由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少数本地人垄断了当地的经济,所以就造成了结构上的矛盾。

分析泉州繁荣历史对管理人的启示

首先,国家的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国家的政策是什么?就是国家权力。我们要了解,到底什么是国家权力?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权力?我们要先将国家权力做一个分析。而国家政策是否可以执行,亦有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实践,另外亦存在很多体制上的转变;而很多体制的转变,其实是有人去推动的。

举个例子:新儒家也就是理学家,他们所做的事,其实是有助体制的。例如当时有些儒家学者写故事,说泉州的商人去到外国,做到童叟无欺,令那些外国人十分佩服,称赞他很有道德,目的其实是宣扬儒家的教化。儒家学者推广诚信,并不是预备给去做生意的人的,但是推广诚信,却对经济的体制有好处。

前面提过诺斯的体制学说,但我并不是把它们全套照搬地应用,因为我觉得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及“空间”的问题。此外,他的学说内的分析,都是讲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说美国的、英国的、西班牙的国民经济都可以,但在中国却是讲不通的,因为中国国内其实有很多的经济体系,是众数的。至于施坚雅的中地理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看到经济和体制两个范畴,所以要将他们两个的学说综合起来,可能才会令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

书中我还提到,可以用我对繁荣的观点,例如一个比较平衡的繁荣和一个“垄断式”的繁荣这两个不同的模式,观察一下改革开放的中国。

我们看看“正式体制”的改革,在过去几十年,内地法律的改革力度很大,从立法的量来说,有人说是筑起一条新的万里长城。执法又是另一个问题,通过我的分析架构可以知道,不能只看法律,更要看后面的执法。而在“正式体制”以外,就要看“非正式体制”了,例如当地的人价值观,两者是配对的。

地域性的不均等就是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而地域性不均等的问题,是要从每个地区去考虑的,这个也就是我整个研究的路向。

在我的研究里,我提出了“海洋中国”,和我们一般看的中国不同——有人说我们是大陆国家,对海洋没有兴趣,对商业没有兴趣等。此外,有其他学者提出“文化中国”的说法,认为有一个中国,并不是用地理和空间去论述的,而是用文化去界定的。

对于空间识别,即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识别的特性,但经济繁荣又都是一个“个别空间的识别”。如果我们要了解内地的经济,以及现在香港的经济,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呢?我们要通过怎样的学科知识去了解?如果你想知香港今日发生什么事情,你要去很多不同的学系上课。许多学系都在研究香港和香港的经济,每科都可以给你一些香港的经济知识,但都是片段的,如果你能将每个片段的学科知识组织起来,就可以由整体或多元的角度出发,去了解香港了。

至于我自己要如何了解香港呢?内地可以有一个周边去想,香港也可以。常常说香港很国际化,是大都会香港。但香港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国际城市呢?我认为不是。香港也有很本土的香港,无论国际或本土两者之间,都是香港。香港是众数——Hong Kongs,其实也有很多人说,巴黎也有另一个巴黎,纽约都有很多不同的纽约,其实香港都是,应该都有不同的想法。

香港的认同经济应该怎样去了解呢?对于香港的经济,我们应该怎样去界定?用什么数据去界定?或者香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这么重要呢?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都要思考一下。

但我们先要解决前面的问题,即香港是一个大都会香港,还是一个很本土的香港?香港的经济是一个很国际化的经济?或者是很本土的经济?归根究底是一个知识和认知的问题,然后我们要问知识是怎样来的?这个我们都要问。

最后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要研究泉州和这些东西呢?在20世纪70年代我最关心中国经济现代化这个议题,为什么中国这么穷?为什么中国经济不可以现代化?然后就研究怎样才算是好的经济?我不是泉州人或者上海人,我是一个香港人,但是观察上海和泉州,对我都有启发,都是建基于我对香港的关心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