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海狼1900
3654000000059

第59章 摇钱树

在地球上某点的穿越作品中,“青霉素”这个桥段,从某个角度讲可以算得上是烂大街的段子了——对此,某些人就提出了异议:青霉素真的能赚大钱吗(当然蒋玉成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想先生产出来自己用,出口创汇暂时还没有考虑到)

显然,一种新的产品要想获得暴利,必须具备两个最为基本的条件——其一是价值(至少你得让买家相信你卖出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其二便是独占性——只有你能生产出来,别的人都生产不出来,烂大街的东西显然是卖不上好价钱的。

可以预见,当青霉素这种划时代的新型药物将它的神奇展现于世之后,任何人都会为他疯狂——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不会感染,所以全球每一个人都可能甚至是必然会用到青霉素!如此神奇的药物,自然就会引来各种人物的窥视。

于是,有的人就认为,面对无孔不入的列强,想要保证不泄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除非给对手开脑残光环。然而,这种思路,实际上是典型的想当然——至少,对于曾经在念军校的时候选修过有机化学,并且拿了全班唯一一个满分的蒋玉成来说,纯粹就是胡诌八扯。

相对于后世的那些分子量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来说,青霉素的分子结构不可谓不简单——甚至就连只是在资料中看过几次的蒋玉成,都能默写出青霉素的结构式。有的人就会问了——那么大的工厂,培养液的原料要不要从外面进?你还能保证卖原料给你的农民一点问题不出?工厂的废水要不要往外排?外国间谍不会取水样分析?以那时候的技术你还能让水样里面一点痕迹都不留?太科幻了吧?

然而,在蒋玉成看来,虽然“一点痕迹都不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即使是对方真的获得了水样,即使是对方真的得到了真正的青霉素样品,想要借此机会逆向推导出青霉素的生产方式,也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也许在文科生看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在蒋玉成看来,这实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首先呢,青霉素分子的主体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左侧的苯环,其二是中间的酰胺基团,其三则是右侧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羧基和两个甲基作为取代基,并且骨架上还有氮原子和硫原子的笼状杂环结构。

这个世界的有机化学工业大致起始于1885年,比本位面还晚一点——在蒋玉成看来,这个世界英法等列强国家的有机化学家们,纯粹就是一帮战五渣。指望一群连苯的pi电子离域产生的共轭结构都不知道的家伙,能在没有红外,没有NMR的简陋条件下,分析出青霉素的结构?真是笑死人了···

事实上,哪怕是蒋玉成现在就写一篇论文给英国皇家学会,把青霉素的分子结构公开出来,照样也没人能生产出青霉素。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即使是一直到2027年,人类也没有办法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生产出青霉素这样的化合物——事实上,对于右侧的那个杂环笼状结构,人类根本就没有办法人工合成。

从最初被发现的时候开始,青霉素一直就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而在青霉素被发现之前,西方医学和化工领域,最流行的药物开发模式是在化合物中寻找它们的药用价值,然后以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生产。任何新药,第一个被想到的工业化生产方法就是化学合成——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东西是需要微生物发酵的。。

按照蒋玉成制定的计划,未来海军部实验科学院下属的工厂,将进口一大批化工合成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另一方面,这些设备也会给对方一个错觉——这玩意是可以化学合成出来的!是可以使用最便宜,最流行的方式生产出来的!

只要他们有了这个想法,那么他们一开始就搞错了研究方向,一辈子也别想弄出青霉素来——蒋玉成可不认为,那帮战五渣有能力解决这个一百多年后的后世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退一步讲,现在蒋玉成就把微生物发酵的原理告诉全世界,也没有人能把商品化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青霉素投放到市场上——原因还是很简单,虽然青霉菌在自然界本身就是天然存在的,但是天然的青霉菌产量极其低下,完全不具有实用价值——就像前面侯珍宵说的那样,要想治好一个患者,必须注入整整一水缸培养液才行。

从这个角度讲,以青霉素为代表的,需要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一系列抗生素药物,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没有技术壁垒”。相反,相对于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抗生素药物反而是技术壁垒最为严苛的——就算你知道原理,就算你懂得工艺,没有合适的菌株,一切都白扯。弗莱明当年培育了整整十年,都没有找到高产的菌株,难道欧洲列强就能如同先知和穿越者一般,一下子就摸到门?别开玩笑了。

1943年3月1日,辉瑞青霉素工厂建成投产。拥有14个7500加仑巨大发酵罐的新工厂产量可以达到每月4500万单位,这是原预期产量的5倍以上——而“大@庆”号医疗室内储备的大剂量青霉素针,一针就是360万单位。在2027年,这样一管针剂的售价是20元软妹币,而在“系统”中,只要50G的战争资金就可以买回当年美国一年的产量。

要知道,由于病菌普遍具有抗药性的缘故,在现代,挂挂水动辄上千万单位,随便治个头疼脑热就敢消耗掉当年整个美国一个月的产量!对于青霉素来说,产量增加的最根本因素还是菌株的改良,没有好菌株,就算你是天王老子穿越回来也甭想靠青霉素赚大钱。

在蒋玉成的计划中,最初的青霉素产品,全部来自于现有的药品储备和“系统”,到了以后,自行培育的高产菌株,则会占据主流。虽然“系统”中并不能兑换高产菌株,而弗莱明爵士当初用了十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菌株,但是蒋玉成根本不需要等十年——因为他知道高产菌株的培育起点,也就是烂甜瓜,而且,他手中拥有另外一样利器,那就是他的座舰,420“北斗”号核潜艇的心脏——天朝最为先进的H/FQ-30型,潜艇用压水式核反应堆。

1927年美国H.J.马勒发现X射线能引起果蝇发生可遗传的变异,1928年美国L.J.斯塔特勒证实X射线对玉米和大麦有诱变效应。从此以后,一种全新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就此拉开了序幕。蒋玉成之所以命令舰员们把侯珍宵提供的原始品种放进潜艇里,就是要借助核反应堆的核辐射来实现诱变育种。

现代的青霉素高产菌株,就是通过诱变育种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那么泛滥的超级细菌,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青霉素产品,因此高产量,意味着培养容器的占地面积大幅度缩小。在未来,如果安全不能得到绝对保证的话,青霉素真正的生产,将会在“北斗”号空出来的舱室中进行。而明面上的工厂,生产的其实是其他东西——最多只生产一些辅料。

这样的话,面对海军部的青霉素工厂,列强就只会在化学合成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我每天都在大规模的销售青霉素对吧,我进口的设备全部都是化学合成设备对吧,那么如果青霉素不是化学合成出来的又是怎么来的!?总不能是凭空变出来的吧(猜对了···)!?

就算是某个无节操的家伙,同样穿越到了列强这边,面对艇座大人,照样一点办法都没有——就算你知道青霉素是微生物发酵的,就算你知道我的工厂里实际上不生产青霉素,那又能怎么样?我的货源都是从四艘现代化战舰的医疗室里拿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车间”位于大洋深处的一艘全副武装的攻击核潜艇之中,你来偷一个试试?要是真有人敢来的话,菌株没有,鹰击-83G、海红旗-16B和重型鱼雷可有得是···不怕被一发入魂的话,就尽管放马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