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36550300000010

第10章 三 于时弊,直言不讳

曾国藩认为,为官者有责任直言时弊,因为皇帝听习惯了奉承的话,可能就对逆耳忠言不喜欢了,但是如果整个朝廷的官员都不肯直言时弊,皇帝就会以为国家没有什么事情,产生出骄傲的情绪。曾国藩是晚清官场上的有胆有识之士,关注时局并力图改变时弊,他在十年京官生涯中,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和批评弊政,显露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君保国的决心。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备陈民间疾苦疏》就是他直言时弊的一个例子。实际上,他对时弊的直言不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八四二年到一八五一年,曾国藩先后担任过翰林院侍讲、侍读和国史馆协修。这些官职虽然地位不低,但没有实权,依然以读书提高修养为主,"储才养望"而已。随后他担任过礼部、工部侍郎等职,情形与翰林大致相仿。

在这段时期,曾国藩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时势和社会状况。在和师友通信讨论学术问题的同时,也交换对时局的看法,以增进对现实政治真相的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促使曾国藩更加深入地研究现实,坚定他的政治抱负,决心担当挽救清王朝的大任。

面对鸦片战争以来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不断涌现的情况,曾国藩焦虑不安,他十分清醒地看到了清代的政情利弊、官场风习、山川形势、民生疾苦与武备好坏,他目睹了时局危急而政风颓靡。他认为,清朝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官吏的贪污腐败和残暴不仁。曾国藩认为自道光末年以来,中国从乡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处处都呈现出动荡不安的景象。究其原因,就是官吏的贪污和残暴造成的。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就指出:"今事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及平梧,几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其最终结果就是酿成农民运动不断发生,从而危及整个统治的安危。

第二,司法腐败,有法不依。曾国藩认为吏治腐败和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整个国家和社会缺乏公正的法制和舆论环境,贪官污吏没有被绳之以法,反而逍遥法外;国家机构没有对造反者进行有效的镇压,也没有严格按照传统的道德法则予以制裁。

曾国藩指出:''今日天下之变,只为混淆是非,麻木不仁,遂使志士贤人,抚膺短气,奸猾机巧逍遥自得。"他对这种状况痛心不已"国藩入世已深,厌阅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园,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困肝胆,又与掀振一番。"面对时局的艰难和人心的涣散,面对法制上有法不依的混乱局面,曾国藩感到忧心忡忡。

第三,官僚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曾国藩认为,这正是政治腐败的关键,甚至比吏治和司法腐败更为严重。当时朝野上下的各级官吏,办事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甚至推过揽功。曾国藩认为这都是人心麻木不仁的表现。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官吏腐败的情景:

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日退缩,日琐屑j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日敷衍,日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咸丰皇帝上台之初,下诏求言,曾国藩借这个机会上了几道条陈时务的奏疏,对于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问题,都指出了受病之困和治理之方,从中可看出曾国藩对时弊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这些奏疏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曾国藩在一八五○年四月间所上的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曾国藩在这篇奏疏中直率地指出转移政治风气,培养有用人才,完全在于皇帝的个人态度,他对皇帝提出了三方面的批评。

一是批评咸丰皇帝注重小的细节而疏略了大的局势,并指出对派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的人员安排有不当之处。例如臣下觐见皇上,该穿什么款式和颜色的衣服,本有明确的规定,皇上却不厌其烦反复过问,这是"于小者谨其所不必谨"。但"发往广西人员不为不多,而位置之际未尽要善"。如姚莹年近七十,在军队中具有较高的威望,仅"泛泛差遣委用,则不能收其全力"。

严正其地位不高,资望也很浅薄,但皇上委托其办理粮草的重任,"难资弹压,权分则易致牵掣"。这对于当时自皇帝以至宰相百僚之避重就轻,涂饰小事,以求容悦取宠的作风,无异于无情的棒喝,可谓痛切到了极点。

二是批评咸丰皇帝注重文辞而忽视了实际。曾国藩指出,皇上继位以来,多次表示要开言路求善言,对于所有大臣上奏的奏折,有较好建议的要给予奖励。但结果"大抵皆以'无庸议'三字了之"。即使奖励了个别的大臣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毫无实际的效果,而且朝令夕改。

三是批评成丰皇帝自食其言、饰非拒谏、刚愎自用而不知悔改。曾国藩说咸丰皇上继位以来,曾公开宣称要"以用人与行政并举",但近来一改常态,坚持"黜陟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这是不守信用的表现。

况且目前情势紧急,广西军务大计皇帝一人运筹帷幄,臣下极少参与。即使一时取胜,上下则会"谓天下无难办之事,眼前无助我之人,此则一念骄矜之萌,尤微臣区区之大惧也"。

曾国藩所上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对当时的政治风气及皇帝个性,可说是痛下针砭。曾国藩的犯颜直谏惹得咸丰皇帝大怒,但终归是有惊无险,而且这使他声名鹊起,朝野上下都对曾国藩一片好评。咸丰皇帝本人深思熟虑后,也为曾国藩忠君的诚意所感动,后来降旨褒奖曾国藩,并命曾国藩兼署刑部侍郎。

曾国藩在此疏中表现了他的耿耿忠诚,而成丰皇帝也从中看出了曾国藩有担当、有抱负,可委以重任。这一奏疏对曾国藩个人的前途以至清王朝的前途,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当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时,清政府竟然找不到一个可用之人去平定,朝野上下一致想起犯颜直谏、希望有所作为的曾国藩。于是一介文臣曾国藩被委以重任,奉命组建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终于得到了一展抱负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