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36550300000037

第37章 六 用兵求稳,虚实不定

曾国藩认为,用兵当求稳慎,不可过急。在湘军占领金陵之前,曾国藩多次给做前线总指挥的弟弟曾国荃去信说"望弟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专在'稳慎'二字上用心。""务望老弟不求奇功,但求稳着。至嘱!至嘱!"从这些去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在用兵上是一直都贯彻着"稳慎"这一战略思想的。

曾国藩反对浪战,反对不知敌我、不知深浅的轻浮举措。他说"未经战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者亦然。若稍有阅历,但觉我军处处瑕隙,无一可恃,不轻言战矣。"不轻言战,即不打无准备之仗。他称赞李续宾,说他"用兵得一'暇'字诀,矗不特平日从容整理,即使临阵,也回翔审慎,定静安虑。"又说"迪安善战,其得诀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曾国荃统兵在吉安前线时,他叮咛说"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

以我之疲敌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曾国荃在金陵前线时,他又嘱咐说:"总以不出壕浪战,五字为主。"曾国藩所说的"浪战",指胜负不分情况下的战争。即或有小胜,或仅小挫,浪战都带来严重恶果,士卒不但因浪战而疲困,且因浪战而对战事玩忽。

与其如此,不如坚而守之。弁勇身心强健,斗志昂扬,一战可胜。这就涉及战争中求胜的快与慢的问题。不浪战,或坚守不战,似乎胜之甚慢,实际上,养足精力,看准时机,战而必胜,虽慢实快。否则,欲速则不达。曾国藩这个于稳慎中求进取的战略,可说是他战略思想的核心。

曾国藩对待战争中的快慢问题,主张慢中求快;对待战争中的战守问题,主张先守后战:对待战争中的静动问题,主张以静制动:对待战争中的主客问题,主张以主待客,这些都是以"稳慎"二字为出发点来立论的。

曾国藩提出了"以静制动"的原则。他说:"守城尤贵于静,务深思深虑。"他评述双方将领的特点道:"林启容守九江,黄文金守湖口,乃以悄寂无声为贵。江岷樵守江西省城,亦禁止击柝列矩,己无声而后可听人之声,己无形而后可伺人形。"曾国荃围攻安庆时,曾国藩反复开导他"镇以图之","总作一坚守不战之计","不分心攻城,专主坚守后濠"。为什么要如此呢7他的理由是,"贼以积劳之后远来攻扑,我军若专守一'静'字法,可期万稳"。故围城者必须"神不外散,力不歧分"。他甚至认为,在挂车河一带打援的多隆阿部也应做"坚守之计,任贼诱敌搦战,总不出队与之交仗,待其晒过数日之后,相机打之"。因为援军"军行人违,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只有一'静'字可以胜它"。

曾国藩还提出了"以主待客"的原则。他说"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这里所说的"打第一下打第二下",是指具体战役战斗中,谁先动手,何时动手的问题,即战役战斗何者为主、何者为客的问题。他说"古之用兵者,于'主客'二字精审也。"何谓主客,曾国藩罗列道:"守城者为主,攻者为客;守营垒者为主,攻者为客:

中途相遇,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者为客: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两人持矛相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即格开而即戮者为主。"如何处理主与客7他说:"凡出队有宜速者、宜迟者。宜速者,我去寻贼,先发制人者也;宜迟者,贼来寻我,以主待客者也。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做主,不喜做客。"他评论湘军将领说:"近日诸名将,多礼堂好先去寻贼,李希庵好贼来寻我。休、祁、黟诸军但知先发制人一层,不知以主待客一层。"以主待客,既可以逸待劳,养精以应敌,又可静以审势,乘机以破敌。所以,曾国藩认为,以主待客是取胜最稳健的方略。"凡扑人之墙,扑人之濠,扑者客也,应者主也。我若越濠而应之,则是反客为主,所谓至于人者也。我不越濠,则我常为主,这就是所说的致人而不被人致。"曾国藩反对速战速决。尹杏农曾两次写信给正在"剿捻"前线的曾国藩,借用责周亚夫委弃梁孝王的故事,力陈"兵贵神速"之义。曾国藩在回信中盛赞周亚夫这种深沟高垒、后发制人的战术,并说"国藩久处兵间,虽薄立功绩,而自问所办,皆极拙极钝之事,与'神速'二字几乎相背,即于古人论兵咸法,亦于千百中而无什一之合私心。"为什么他做"极拙极钝之事"?

因为他认为,"兵,犹如火,易于见过,难于见功。"与其因求神速而立即风过,不如但求稳慎而渐缓见功。曾国藩赞曾国荃说的两句话为"良为至论":"稳扎稳打,机动则发。"然后马上补充说:"然'机'字殊不易审,'稳'宇尤不易到。"故须极力追求,处处用心。

曾国藩还提出了"虚虚实实"的原则。他说:"兵法最忌形见势绌四字,常以隐隐约约,虚虚实实,使贼不能尽窥我之底蕴。若人数单薄,尤宜如此。

若常扎一处,人力太单,日久则形见矣:我之形既尽被贼党觑破,则势绌矣,此大忌也。"有一年,湘勇一位统领张连兰所部三百人驻扎在牛角岭,前后左右没有增援部队,曾国藩听说后立即写信加以制止,认为这样做太呆板了,正犯了"形见势绌"的毛病,结果五旗还是失守,然而他们没有吸取教训,又把第三旗123驻扎在这里,曾国藩写信告诉他们,这就更呆板了。

他说,用兵当深思熟虑,不能驻扎,就应退守,然后,军队合到一起,等敌人来时,就联合起来与之决战,只要有一次得胜,锐气就会振作起来。

大凡敌我交战,胜负常在须臾之间,即使救兵在八里之外,也不能援救;假使是雨雪泥泞天气,即使在四里之外,也不能援救。再加上将士精神心血,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假若时时刻刻兢兢业业,夜夜提防,不过十天,就会疲劳不堪。疲劳之师会产生暮气,肯定没有战斗力。曾国藩所担心的一是怕孤军无援,二是怕劳师无力。

曾国藩对张连兰说:"必须变动不测,时进时退,时虚时实,时示怯弱,时示强壮,有神龙矫变之状,老湘营昔日之妙处,全在于此。"为了避免"形见势绌",就要采取"变化不测"的方针。曾国藩曾指出曾国荃"行军太缺少变化",他说:"世事变化反复,往往出乎意想之外。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饱历事故,焉知局中之艰难哉!余之拙见,总宜有呆兵,有活兵,有重兵,有轻兵,缺一不可。"特别"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重兵,少用轻兵"。

曾国藩正是通过"虚虚实实"的战略战术,才取得对太平军的胜利的,因为湘军在与太平天国军队交战中始终处于弱势,鼎盛期也不过三十万人,如果不依靠战略战术,想要取得胜利是根本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