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36644300000011

第11章 學術一聖學(4)

遵 旨會議日講事宜並陳管見疏道光三十年四月 禮部

本月初四日。奉  上諭曾國藩奏日講事宜十四條並繪圖呈覽一摺囗禮部會同翰林院與前交議日講摺件一囗議奏圖囗發欽此。仰見我  皇上親理萬幾。弗遑宵旰。偶乘餘暇。更以勤學窮理為兢兢。臣等欽佩之餘。益深感悚。奉  命以來。悉心籌畫。復博採旁諮。始以為事在可行。繼覺其勢有未便。謹為我  皇上一一陳之。伏思帝王之學。以實而不以文。貴要而不貴多。自來經史之昭垂。儒先之疏義。所以資研究供觀覽者。固己惟人惟備。後人所見。不能出其範圍。今若再選儒臣。排日進講。仍不外蹈襲舊說。綴輯成文。竊謂  聖學之增崇。不恃乎此。即人才之鑒別。亦不恃乎此也。臣等恭讀乾隆十一年   上諭朕命翰林科道官輪日進講經史本欲研究經術闡明義理以淑身心以鑑興廢而諸臣講論往往闌入條陳若實有裨政務則亦何害要不當借端立說以逞私見也如檢討程恂舉程子一命之士苟留心愛物於人必有所濟一條因請重縣尉之選欲以士人初任是官而重其秩是一縣又增一令也成何政體再詞臣以文字為職業自當雅贍優嫻方不愧清華之選其中才學沖裕如張鵬翀沈德潛等間或一加超擢而躁進之徒競思進獻若借此可以為梯榮之捷徑者不知沈德潛優升閣學朕原因其為人誠實謹厚且憐其晚遇用是稠迭加恩以勵老成積學之士張鵬翀則素知其敏捷且資俸已深歷升詹事初不因進詩優擢若謂朕進用人才沾沾於文藝之末雕章琢句專事浮華此風一熾必有藉手捉刀希圖僥倖者豈不玷玉堂而貽羞文苑邪其務殫實心崇正學明大體以無負稽古論思之厚望等因欽此。又嘉慶十四年。廷臣曾有請令翰林科道日進講義之奏。奉   上諭朕每日恭閱   先朝實錄誠以   列聖修齊治平之道無不備載典型儀式夙夜寅承萬幾之暇披覽者亦皆經史諸書鑒觀得失以期有裨治化若使翰林科道日進講義而所撰述不過摭拾陳言敷衍入告無論二典三謨未能窺其涯涘即賈董諸儒論說亦恐不能跂及設敷奏可觀而能言者又未必能行況所敷陳又未必盡出己手若就此覘其學識加以甄拔恐亦未能遽得真才行之日久又生弊端仍屬視為具文於事毫無裨益又豈務實之道乎特將朕敦崇實政不尚虛文之處通諭知之欽此。臣等敬繹   兩朝訓諭。實於進講之流弊。洞燭無遺。因思 經筵與日講。雖事之鉅細不同。其為講貫則一。而經筵則舉行至今。若日講之事有益無弊。亦何至旋行旋止。乃自乾隆十四年停罷之後。不復再見舉行。迄今一百餘年矣。誠以經筵每歲一行進講者。皆  特囗大員。有益無損。故行之可久。日講則排日常行。進講者自七名至四五名不等。更番入直。人數眾多。日久則法易弛。人眾則心不一。故借端立說。已見於前事。而希榮之見。亦難保其必無。且稱  旨則倖心易生。徒勞則怠心易起。始而欲速。繼而畏難。無益有損。故不久而遂止。今人之學問不能勝於當年。今人之干進未必遜於往日。勦說雷同。原無補於啟沃。論篤是與。又恐誤於色莊。臣等伏讀   聖諭之周詳。參考同官之議論。確有見於日講一節。於聽言之道。取人之法。兩無裨益。與其弊生而停止。莫若先事而不行。該侍郎所陳十四條。應請毋庸置議。所有臣等會議緣由。謹囗摺具奏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遵行。

敬抒末議培養 聖學疏咸豐十一年

監察御史朱潮

伏惟  皇上聰明天亶。寅紹丕基。際 國家多難之時。承   祖宗付託之重。凡所以繼   先志而慰民望者。蓋  廟堂之咨儆深矣。久大之規。肇於初服。治平之業。裕於沖齡。臣勉竭愚忱。冀效千慮之一得。竊謂  聖德以培養為先。  聖學以擴充為務。臣嘗讀書有曰。在昔文武。聰明齊聖。其侍御僕從。罔非正人。夫僕從統乎宮庭而言之。正人濟濟。宜其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矣。周室盛時。綱紀肅清。前後左右。豈有巧言令色。便辟側媚。而書若重深顧慮。兢兢致戒者。防之於未然也。異物之玩好。小人逢迎之緣也。玩好屏。則志氣益清。此日之喜怒。他年刑賞之用也。喜怒平。則措施必當。是以發端在謹其細。而動作貴慎其幾。宋哲宗臨御經筵。忽憑檻戲折柳枝。講臣程頤正容進曰。方春發生。不宜無故摧折。此謹其細者類也。上書宣仁太后。請主上左右內侍。皆選老成厚重之人。不使侈靡之物。淺俗之言。接於耳目。此慎其幾者類也。細者鉅之積。幾者事之微。  聖德之日懋。基於此矣。  皇上誦習詩書。以目前而論。凡性命之奧旨。學問之微言。進講似可稍緩。但讀必兼講。講理則深邃。講事則顯明。周公以成王年幼。作七月之詩。淺近易解。使瞽矇朝夕諷詠。俾知稼穡之艱難。即以講輔讀也。臣思歷代可法可戒之事。及夫   列祖   列宗。文德武功。其中尤易於宣講者。請  旨命翰林院詞臣。分門別類先編列千百條。辭惟取其顯亮。文無貴乎太長。每日恭錄進呈  御覽。或十條。或八條。令授讀之臣。明白曉暢。敷陳其事。言以先入為主。一經耳熟。裨益非淺。囗我  皇上濬哲達聰。今日之縷析條分。即異日之綜經貫史。由事以要諸理。次第講求。  聖學之日新。基於此矣。臣敬際  聖明。土壤細流。詎有裨於萬一。愚昧之見。敢獻芻蕘。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

呈進書籍疏同治元年

大學士祁寯藻

竊臣以衰病退休之員。蒙  恩召用。復蒙   皇太后懿旨。俾直 殿廷。恭侍講幄。竊見 皇上聰明天亶。聖度淵沖。誦讀之餘。繼以講解。緝熙光明之學。實基於此。臣雖至愚極陋。亦思勉抒聞見。隨事敷陳。仰答生成。稍圖報稱。無如年迫遲暮。舊疾纏。經久不愈。以致展期假滿。未能入直當差。感戴仁恩。悚惶無措。而區區愚忱。有不能不為  皇上陳之者。恭讀今年二月   懿旨。帝王之學不在章句訓詁惟冀首端蒙養懋厥身修務於一言一動以及天下民物之頤古今治亂之原均各講明切究係歸篤實等因欽此。   慈訓昭垂。為  皇上裕養正之規。至深且遠。臣竊惟典學之要。誦讀為先。而講解之功。更為切實。蓋非誦讀不能習其文字。非講解不能通其義理也。大學一書。  皇上業已讀畢。凡制治保邦之要。用人行政之原。胥於是乎在。要之為人君之道。在止於仁一言而已。治國平天下兩章。言仁者六。而終之以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蓋仁者必以仁親為寶。故能愛人能惡人。不仁者則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矣。仁者必以貪戾為戒。故忠信以得之。不仁者則驕泰以失之矣。仁者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故以財發身。不仁者則以身發財。菑害並至矣。千古治亂之機。判於義利。而義利之判。則由於上之好仁不好仁也。即如近日所講帝鑑圖說。下車泣罪。解網施恩。澤及枯骨等事。則即古帝王仁心所見端也。至若納諫求賢。尊儒遠佞。則仁親為寶。能好能惡之說也。露臺罷工。裘馬卻獻。則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之說也。以今考古。以圖徵書。心不厭則易入。力不勞則有功。古人左圖右書。誠不可偏廢也。臣愚竊謂帝鑑圖說講畢。即宜進講輿地之學。  大清會典中。有  皇輿全圖。各省府州廳分圖。山川疆域形勢。開卷瞭然。且篇幅簡明。較之大圖。易於指畫。並有禮制武備天文等圖。可資博考。又耕織圖。則農桑之事。衣食之原。纖悉具陳。又馬遠豳風圖。繪事古質。嘉慶年間。取以聯句。 內府畫本石刻俱在。可資檢閱。   欽定月令輯要。授時通考二書。皆足與耕織豳風等圖。互相發明。  皇上讀書之暇。隨時講求。庶幾知稼穡之艱難。囗守成之不易也。再宋臣真德秀大學衍義。首言帝王為治之序。為學之本。自格致誠正。以至修身齊家。臚引經史。法戒昭然。誠聖學之淵源。治道之根柢也。 國朝大學士陳宏謀輯要六卷。選擇簡當。尤易披尋。又臣於道光年間。江蘇學政任內。恭刊朱子小學。此書內篇四卷。外篇二卷。多引經傳要語。及先賢名臣格言。於初學最為切要。又康熙年間。博學宏詞杜詔所撰讀史論囗一卷。雖係家塾簡便刻本。而自秦漢以下。歷代史事。治亂興衰之故。大囗具見。以上三書。皆臣家所舊存者。一併恭呈  御覽。以備采摘。伏願  皇上處黃屋之尊。慎丹書之戒。敬勝怠。義勝欲。千古心法。不外乎此。即大學緝熙敬止之實義也。由是經史貫通。日積月累。  聖學日懋。  聖德日崇。本仁心以行仁政。飭吏治而恤民生。治平之效。庶可復見。臣雖蒲柳衰姿。伏處草莽。亦得優游仁宇。長瞻雲日之輝矣。所有微臣感激愚忱。並呈進書籍緣由。謹囗摺具陳。伏乞  聖鑒。

請進日講疏同治元年

工部尚書倭仁

竊聞考古可以知今。慎終必先圖始。自來求治之君。或於便殿涉覽囗書。或於經筵講求古訓。本集思廣益之心。為勤學好問之事。豈過為是勞苦哉。蓋是非悉昭於千古。法戒即判於一心。心以有所慕而思奮。舍己乃可以從人。心以有所畏而知警。思艱乃可以圖易。古之人主。所以致治太平者。其道由此。去年秋間。京師盛傳   皇太后特簡廷臣進講通鑑。風聲所布。中外欣欣。罔不以手加額曰。此帝王所不數見之盛事。   皇太后垂念及此。此誠社稷生民之福也。一時士大夫同心向道。爭自濯磨。咸謂   皇太后聖明天縱。猶孜孜好學如是。我輩宜何如砥礪。勉為 國家有用之才。爭向書肆購求通鑑。所有囗本。為之紙貴。可見上行下效。感應之機。捷於桴鼓。若使見諸實事。著為令典。其鼓舞更不知何如矣。乃自去秋至今。未見舉行。自以政務殷繁。暫為停緩耳。以   皇太后求治之誠。豈有始勤終怠之慮哉。但今天下望治情殷。美意爭傳於萬口。實政未舉於一朝。論者以 朝廷有此囗舉。而諸臣不克贊成其事。誠可惜也。或謂今日之務。宜求實濟。不必沾沾於具文。不知具文與實濟。不分於囗而分於心。心之不存。雖帝典王謨皆可視為具文。而無關體要。心之所屬。雖衢謳巷議皆有資於實濟。而為益身心。況通鑑一書。備詳治忽之由。足定從違之準。尤治天下者。所急宜留意者也。伏願   皇太后明降諭旨。諏日進講。以天亶之聰明。日新之學問。不惟  聖治彌臻美備。中外共仰精勤。而我  皇上好學之心。日聞   慈訓。亦必益思奮勉矣。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太后  皇上聖鑒。

籲懇暫緩歸政以懋 聖學疏光緒十二年 毓慶宮王大臣

竊臣等伏讀六月初十日   懿旨。以  皇帝典學有成。   諭於明年正月。舉行親政典禮。詔辭宏遠。酌古準今。尋繹回環。且欽且感。伏思我   皇太后躬仁聖之資。值維艱之運。削平九宇。撫定四方。史冊罕儔。功德莫二。茲當   璇闈歸政。頤養沖和。既大慰日夕期望之心。亦稍釋宵旰仔肩之重。凡茲臣庶。孰不欣愉。然臣等日侍 講筵深維時局。有不得不縷晰備陳者。幸   皇太后垂察焉。  皇上天亶聰明。過目成誦。六經諸史。前數年即能舉其辭。然經義至深。史書極博。譬諸山海。非一覽所窮。此講習之事。猶未貫徹者一也。天下之賾。莫如章奏。前者疊奉   慈諭。將軍機處近年摺奏。抄錄講肄。  皇上隨時披覽。亦能一閱瞭然。大而兵農禮樂。細而鹽關河漕。頭緒紛繁。兼綜不易。此批答之事。猶未囗習者二也。清語國書。我 朝根本。  皇上記誦甚博。書寫亦工。然切音聲義。頗極精微。固須名物靡遺。尤必文義貫串。滿蒙奏牘。各體攸殊。此繙譯之事。猶未熟精者三也。為君至難。萬幾至重。多一日養正。即有一日之功。加一分講求。即獲一分之益。天下者。   祖宗之天下也。   皇太后體   祖宗之心為心。二十餘年。憂勞如一日。儻俟一二年後。  聖學大成。春秋鼎盛。從容授政。以我丕丕基。匪特臣民之福。亦   宗社之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