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36644300000122

第122章 吏政三官制(5)

一主客司宜亟加整頓也。主客司者。為 天朝柔遠人。使外夷尊中國。地綦重也。近日至於大敗壞不可收拾。為四夷姍笑。原其故。由百務一諉之四譯館監督。而本司無權也。館監督之設。由外夷戾止。夫馬眾多。資其彈壓而已。 天家有餼廩之給。俾司賓客適館授餐之事而已。至有事關中外大體大計者。宜責成該司。或白堂。或具奏。不得任館監督一人。欲重即重。欲輕即輕。欲行即行。欲止即止也。道光四年。越南國王使陪臣呈請改貢道。爾時掌印邊廷英具奏。尚書文孚奏駮之而止。十五年前。風氣尚未大壞。若在今日。主客司恐不得預聞。禮部之有四譯館。猶戶部之有寶泉局。兵部之有馬館而已。附本部以上通。其印現貯本部後庫。非真京堂。與六部卿貳抗衡者也。監督以京堂自處。以主客司為贅疣。去年高麗貢使呈請裁減通官。其詞剴切。監督福肇不問其是非。獨駮斥之。堂司皆弗預諾。鞏祚以為宜奏乞  聖裁。不見聽。未幾果有使臣倭什訥明訓擾驛站之事。即係通官之害。明效大驗。如一切事宜。皆依乾隆嘉慶故事。主客司預聞。豈有此事哉。又伏檢舊案。主客司掌印滿郎中。不兼四譯館監督。四譯館監督。以三司郎中為之。何也。外夷在館。錢糧出入。例由館造冊報司。由司覆核咨戶部報銷。今監督即係本司。是自支自銷。自造自報。自核自移。自咨自結。無此政體。客歲高麗三來。越南亦來。簿籍之屬。同官不寓目焉。同官未必以不肖相疑。該監督何以自明。何以自處。宜急定章程。四譯館監督。用三司郎中為之。在主客司者迴避。永為定例。凡遇外夷具呈言事。令該司各員中明白大計者。議其或準或駮。共見共聞。小事白堂官。大事具奏。中外之情。不壅遏於一夫。 天朝永無失大體之羞矣。謹議。

擬請裁併河漕囗官條議疏咸豐三年

戶部侍郎王慶雲

奏為河漕囗缺甚多。擬援案裁併以節糜費。請  旨飭下廷臣集議事。竊思理財之方。首在節用。節用之要。首在省官。今耗蠹最甚。亟宜分別裁併者。莫如河工漕運兩衙門。河工耗國。漕運耗民而因以耗國。然其獘總由於官多。如山東河南既有兩巡撫兼管河務。而又設河東河道總督。專管黃運兩河。此河督之囗也。沿河道員。皆有管轄廳汛之責。皆應管理錢糧。而又設河庫道司其出納。此河道之囗也。自河夫改為河兵。沿河設營。統以裨弁。平時駐宿河干。熟諳水性者。弁兵也。搶險防護。雲梯硪築。以性命與水爭者。弁兵也。乃以廳官專管錢糧。汛官分司工段。以冒支多寡。為缺分肥瘠。求其識水性之平險。諳修守之機宜者。百無一二。此廳汛文員之囗也。伏思當 國家豐亨豫大之時。河工多設員弁。寬估經費。原以保安瀾而衛民生。帑項在所不惜。乃積獘至於近日。官愈多愈不治。費愈多愈不足。卒至河患頻仍。求安瀾而不得。地方困敝。帑項且不能為繼。蓋其耗國甚矣。至漕糧為 天庾正供。凡有漕各督撫及各糧道。孰不當盡職掌。而專設漕運總督。此漕督之囗也。各省押運。有糧道。有丞倅。每幫領運千總二人。本屬人浮於事。且候補多人。但圖委署委催。以資養贍。此幫弁之囗也。漕糧取民有定額。出運有定數。經此層層剝削。幫弁取之州縣。州縣取之百姓。以致兌運不前。倉儲未裕。所謂耗民而因以耗國者也。溯查康熙年間。裁囗官三百三十六員。雍正年間。裁二百五十餘員。乾隆年間。裁三百三十餘員。嘉慶年間。裁二十餘員。見於道光十一年十一月   諭旨。所謂官不虛設。始足以臻上理者。   聖言至為剴切。是囗官本應裁汰。況今日經費支絀已極。若非大加改併。終不免病國病民。臣稽之成案。參以時宜。特將河漕各官。應行裁併各事宜。謹擬六條。恭呈  御覽。

一河東河道總督擬援案裁併兩巡撫管理也。 國初設河道總督一員。駐劄濟甯。兼管東南兩河事務。康熙十六年。移駐清江。將河南工程。奏歸巡撫管理。康熙四十四年。奉   上諭山東河道照河南例令各巡撫就近料理。至雍正二年。始設副總河於武陟。兼管山東河務。逾年升為總河。伏思雍正以前。東河並未專設總督。而黃運歲報安瀾。竊以為總河兼管兩省。鞭長莫及。不如巡撫各司一省。稽察既便。呼應亦靈。況河南山東兩巡撫。本係兼管河務。情形亦無虞不熟。擬請遵照康熙四十四年   諭旨。裁河東河道總督一缺。令山東河南兩巡撫。分司本省河務。以專責成。如有交涉事件。仍令會商辦理。前者雍正年間。設直隸河道總督。乾隆十四年。裁歸直隸總督管理。此實裁併總河之成案。再查道光十一年。兩淮鹽政裁缺案內。奉   上諭陶澍奏恭繳養廉裁減浮費一摺所奏甚是現鹽務改歸總督管理總督養廉優厚足敷辦公所有鹽政應支養廉銀兩著歸入節省項下解交戶部充用至鹽政衙門浮費較多統計前後裁減每年費用銀十六萬兩有零其外支浮費著查明一併刪減等因欽此。今河督改歸巡撫。與鹽政改歸總督。事同一律。所有刪節養廉費用各事宜。應由各該撫詳細查奏。至江南既有河道總督。其兩江總督即無庸兼管河防。庶事權專一。平時既免牽制。有事亦無可推諉。請一併  敕下廷臣集議以聞。

一南河河庫道宜徑行裁汰也。雍正八年。始於清江設河庫道。專管收放河工錢糧。外此別無職掌。查東河河庫。係運河道兼管。淮揚道與總河同駐清江。原可仿照管理。即謂南河錢糧較多。亦應歸揚徐海三道分司收放。伏思多一庫道。即多一庫官。且多無數庫中胥役。而各屬支領報銷。仍由該管道覈轉。誠屬無益有損。擬請  旨將南河河庫道一缺。即行裁汰。其所管收放錢糧。或應歸淮揚道兼管。或應歸揚徐海三道分管。併請  敕下廷臣集議施行。

一東南兩河囗缺應遵。   旨裁撤併。請將修守事宜歸營經理也。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欽奉   上諭河工各廳員囗缺甚多著兩江總督山東河南巡撫會同該河督等公議裁撤等因欽此。旋經南河奏裁揚運一廳。東河奏裁泉河歸河兩廳。其餘均未裁撤。臣愚以為兩河修守事宜。必須裁廳歸營。乃可以省費而得力。查河營之設。始於康熙年間。   聖祖仁皇帝巡視河防。而河臣如靳輔于成龍輩。贊襄創制。立營設兵。使民免召募之煩。工有修防之益。立法實為盡善。其時廳員不過十餘。經費取諸額徵。無多估撥。百餘年來。官愈設而愈多。費愈增而愈濫。糜帑誤工。不知伊于胡底。此   宣宗成皇帝裁撤囗員   諭旨。蓋留未竟之緒。亟有待於  聖人之繼述者也。伏思裁廳歸營。實有數便。廳員侈靡成風。一宴破中人之產。一擲盡千金之貲。不如河弁之習於艱苦。局面小而用度無多也。廳員善於酬應。巧於開銷。不如河弁之粗拙無文。可冀工歸實用也。廳員來從外省。修防機宜。須臨時學習。不如河弁生長其間。熟諳水性。於工之平險。不待講求。自了然於心目也。廳員深居簡出。但憑探報。不如河弁風晨雨夜。親歷河干。沾體塗足。素耐勞苦也。且廳員於上游。聲息聯絡。平日既已分肥。臨事安能執法。而河弁一有失誤。輕則棍責。重則枷示。無情面之瞻顧。則諸事皆可認真也。夫河工設立弁兵。本應以軍興法從事。乃使文員牽制。武弁亦不得盡其長。殆漸失立法之本意矣。相應請  旨飭下廷臣集議。將東南兩河廳員。盡行裁撤。所有修守事宜。改歸河營裨弁經理。其收支錢糧。即由各營詳報該管道覈轉。一切購料雇夫。毋令地方官干預。惟責任既專。處分亦應從重。出納所寄。廉俸亦應從優。至於廳屬各汛。雨夜梭巡。險工搶護。無一不藉弁兵之力。其專汛佐雜。實屬贅疣。應併請  旨敕議裁汰。伏乞  宸斷施行。

一河員既定議裁汰。則經費可亟籌節省也。河工之浮冒。人人知之。而不能力行撙節者。恐工員藉口。因而工程不固耳。臣愚以為工程之固與不固。不在乎經費之多與不多。即如南河歲修搶修。嘉慶十二年以前。額定五十萬兩。嗣因料價昂貴。將每案五百兩者。增至一千五百兩。是三倍於舊也。購料雇夫。皆係用錢。昔時銀價。每兩不及千文。今且加倍。查近年南河歲修搶修。約需一百五十萬兩。若以錢計。是六倍於舊也。昔之歲工。用錢五十萬串。而不免於決口。今之歲工。用錢三百萬串。而仍不免於決口。然則多費之無益可知矣。又如歷屆大工。有用至千餘萬者。有用至二千餘萬者。上年豐工。僅用四百萬。業已合龍。及走占之後。尚有存工料物。何其懸殊至此。即以復堵工程而論。牟工復堵。用銀五百萬。號為節省。今豐工復堵。據該河督奏稱僅用銀一百五十餘萬。前後數年之間。五百萬而合龍。百餘萬而亦合龍。以此見工員之非盡無良。而工程之無難覈實。特以積習相沿。但使有款可以支銷。則亦無人囗從節省耳。現在議請裁廳歸營。正可乘此崇儉黜奢。還囗返樸。擬請以後東南兩河工用。皆大加節省。南河歲料。以五六十萬為率。大汛工需。以六七十萬為率。另案一切不得過百萬。東河歲工。以二十萬為率。另案不得過七八十萬。皆除去額解。再行請撥。總之東南兩河。為宇宙兩大漏卮。非不知員缺驟裁。經費驟減。實眾情所大不便。然臣部職主度支。不能飽工員之所欲。而致有意外之虞。臣責無可逭。不敢減往日之所需。而致無可撥之款。臣亦罪無所逃。兩者和衡。不如裁定錢糧。而使力圖節省。果囗掃除積習。自能料實工堅。不至有意外之慮。相應請  旨將裁減事宜。交廷臣集議。併祈  乾斷施行。

一裁缺及候補各員。請嚴加甄覈分別。改補留省咨回也。道光十一年。裁撤兩淮鹽政案內。欽奉   上諭兩淮鹽政現經裁撤至鹽務各官額缺甚少候補之員人數太多著該督另議變通或改歸地方或回籍候調至現任人員即照州縣之例量為調換等因欽此。仰見   聖慮周詳。於裁汰囗濫之中。兼寓愛惜人材之意。今擬裁撤河員。事同一律。惟查前屆奏裁河廳。因係實缺人員。請俟出有河缺。照例即補。現擬將各廳概行裁撤。無缺可歸。應由吏部援案酌覈。奏明辦理。至河工候補人員。應遵照道光十一年   諭旨。由各該督撫會同該河督嚴加甄覈。擇其材堪造就者。改歸地方。或留省差委。或回籍候調。詳晰妥議。請  旨遵行。總期無囗官。亦無棄材。以仰副  聖主澄敘官方之至意。

一漕運總督請裁併江南河道總督管理也。治河本以為漕。我 朝定鼎燕京。仰給東南粟米。因明制設漕運總督。責綦重矣。然臣嘗考前代都燕者。如遼如金。皆於京師設都轉運使。在外設各路轉運使。則今糧道之職也。元時河海兼運。於江淮濟州設兩都漕運司。亦與今之糧道等。明初以侍郎都御史督運。總理河漕。兼提督軍務。後乃以淮揚巡撫兼漕運總督。見於   欽定歷代職官表。是前代都燕者。皆未嘗專設總漕也。臣嘗覈其職掌。如簽弁造船。派單兌運。本可由有漕各督撫就近督辦。押重趲空。覈勘漂沒。督追漕欠。亦應由各糧道分任責成。今專屬之總漕。徒使各督撫得以委卸。惟過淮盤掣。催趲重運。必須總漕。然使盤掣足憑。何以回漕難禁。催趲得力。何以頻歲愆期。蓋近年之總漕幾同虛設。而與地方督撫動輒齟齬。事雖繁而實囗。權雖重而實分。徒使幫弁吏胥依為城社。擬請將漕運總督一缺。即行裁汰。所有過淮盤掣催趲重運事宜。查總河駐劄清江。兼管黃運。應即歸南河總督兼理。其餘總漕所管簽弁造船派單兌運各事宜。即改歸有漕各督撫督率。各該糧道分任責成。其應行裁減養廉公費等項。亦著照道光十一年裁併兩淮鹽政成案辦理。查淮安為南北要衝。今擬裁漕督。應改設專鎮武職大員。歸總河節制以資控馭。所有漕標弁兵。統歸該鎮管轄。遇過淮水手。即督率弁兵彈壓。其總漕所領  王命旗牌。應就近歸總河收管。以重事權。至催重趲空。總漕之職在此。幫丁之累亦在此。恭查道光六年十月。奉   上諭漕委各員往往藉催重趲空為名任意添派員數太多難免婪索殊為幫丁之累各省軍船行走沿途催趲稽查辦理已屬嚴密何必增派多人徒加紛擾著楊懋恬酌定派委員數開單奏明立案總期可省則省毋得多派致滋擾累等因欽此。伏思派委之多。總由於候委之多。衛千總一項。捐納者尤多。其調劑所取資。悉出軍民之膏血。併請  敕下各督撫。將現任幫弁及候補人員嚴加甄別。毋留闒茸之員。以增漕務之累。

以上各條。臣為籌節經費。因議裁併囗員。惟事體重大。相應請  旨飭下廷臣。將臣所議各條。體察經費支絀情形。悉心覈議。其未盡事宜。如河漕各標。應如何歸併管轄。養廉公費。應如何裁減歸公。應俟奏奉  俞旨後。由該管各衙門詳晰議奏。請  旨欽遵辦理。所有詳議改併河漕囗缺緣由。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