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36644300000050

第50章 治體二原治下(3)

書宋鑑後

亢樹滋

宋劉誼上書。言新法本以為民。祗在下者奉行不善耳。為民有倍稱之息。故與之貸錢。即青苗為民有破產之患。故與之免役。為民無聯屬之任。故立為保伍。為民有積貨之不售。故設為市易。皆良法也。滋謂劉誼此言。實天下之公言也。當時奉新法者。不知奉行之不善。而顧以法為非。此所以不能服荊公之心也。夫得其人。則雖有病民之法。而民自安於法之中。不得其人。則雖有愛民之法。而民反困於法之外。此古今一轍。而事勢之無可如何者也。金世宗聞薊平遼三州人民乏食。命有司發粟糶之。貧不能糴者貸之。有司恐貧民不能償。止貸有戶籍者。世宗聞之。更遣人閱實振貸。以諸臣不糾舉各論罪。夫三州之民乏食。金主發粟振貸。此善舉也。而任非其人。則乏食之民。仍未得食。不乏者強貸之粟。他日倍取以償。而民咸受其困矣。故治天下在於得人。不得其人。雖有良法美意。亦祗為厲民之具耳。善乎。漢宣帝曰。與吾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新法之行也。苟盡得良二千石而任之。何病之有。惜荊公知立法而不知用人。其為監司者。又不知舉奉行不善之有司奏論其罪。致便民之政。轉而為厲民之具。雖有劉誼之言。卒無以奪天下眾多之口。而使荊公抱不白之冤。嗚呼。是非之不明久矣。君子讀史至此。而不能不有取於誼之斯言也。

明道三年十一月丙寅。郊。雷雨。望祭於齋宮。時金使來賀慶會節上壽。在郊禮散齋七日之內。不當用樂。議者慮其生事。請權用樂者。滋謂宋之不振。至於此而已極矣。夫國家之所守者禮。而已矣。禮也者。所以維持紀綱法度。而震服中外統攝上下者也。陳俊卿謂金使未嘗必欲用樂。乃望風希意而自欲用之。彼必笑我以敵國之臣。而虧事天之禮。他時輕侮。何所不至。至哉斯言。雖聖人不能易也。議者過於畏金。而以非禮奉之。其為金使所輕必矣。記曰。國必自亡也。而後人亡之。人必自侮也。而後人侮之。宋之不亡於金。幸耳。後之秉國者。慎勿以禮為虛文。而弁髦視之也。

宋孝宗嘗與張栻言難得辦事之臣。栻對陛下當求曉事之臣。不當求辦事之臣。若但求辦事之臣。則他日敗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亢子曰。善乎。栻之言也。蓋辦事之臣但顧目前之急。圖一時之便。而不為後世計長久。此所以能敗壞天下國家事也。曉事之臣所見者遠。所圖者大。凡事之有害民生有傷國體者。縱能取便一時。而毅然不為動。則天下知朝廷之有人而震懾折服。又安有外侮內訌之紛紛哉。

校書郎羅點上封事。言今時姦諛日甚。議論凡陋。無所可否。則曰得體。與時浮沉。則曰有量。眾皆默己獨言。則曰沽名。眾皆濁己獨清。則曰立異。此風不革。陛下雖欲大有為於天下。未見其可也。滋謂此風亦自上開之也。蓋孝宗與臣下言。非自衒即自負。而臣下亦一味順從以求容悅。朱子上疏稍激。便勃然大怒。賴趙雄言之而止。二十餘年惡直醜正。養成此風。昔囗侯言計非是。而囗臣和之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囗君。所謂君不君而臣不臣者也。同時徐誼亦曰。人主日聖則人臣日愚。然則欲革此風。亦惟令孝宗不自滿假而已。

囗熙十四年夏四月。蕭燧言。人君未嘗不欲去小人。然常為小人所勝。如蕭望之為恭顯所勝。張九齡為李林甫所勝。裴度為皇甫鎛所勝。滋謂小人之所以勝君子者。非有他也。蓋自古無巧言令色之君子。亦無嚴氣正性之小人。而人主以萬乘之尊。居高臨下。未有不視巧言令色為可親。而視嚴氣正性為可憚者。親則引而近之。憚則疏而遠之。此自然之理也。然則君子安得不為小人所勝哉。

囗熙閒臣僚言臨安府守臣。將本府胥吏。除合存留外。罷逐百餘人。更有不曾根括不得姓名人。盡行汰斥。亦幾二百餘。四方郡邑之廣。胥徒之囗。何可勝計。請令提舉存留正額外。餘皆罷逐。從之。亢子曰。胥吏奪取民財。甚於盜賊。必至剝膚椎髓而後已。蘇文忠謂縱百萬虎狼於民間。而禁其不食人。未之有也。宋胥吏如此其眾。民何以堪。然其病在上之人好立條教。多設色目。使彼得售其姦。因而呼朋引類踞為窟穴。以殃及百姓。若能正本清源於上。省官省事。彼胥吏又何權耶。吾知其求去不暇。而尚煩罷逐為哉。

孝宗詔皇太子惇參決政事。侍讀楊萬里上書太子。大抵謂民無二王。國無二君。今陛下在上。又置監國。是國有二君也。自古未有國貳而不危者。讒閒之言啟。而父子之隙開。一履危機。悔將何及。又引趙武靈王命其少子何。魏太武使太子晃。唐太宗使太子承乾監國。皆及於禍。以懼之。太子覽之竦然。亢子曰。萬里之告太子。忠則忠矣。然似未合於義也。蓋父子之間可以情義動。而不可以利害言。當告之以陛下既命太子參決政事。宜謹守成法。一取上旨而後行。勿囗於定省。勿惑於讒間。勿輕為移易措置。慎之又慎。以俟陛下復辟。閒隙云云。及趙魏等故事。可勿言也。況孝宗慈愛性成。必無他慮。何乃動以危言。使太子或生疑懼也耶。後之不朝重華宮。雖由宦寺離閒。然安知非萬里之言。有以先入其心。疑懼而不能釋也。嗚呼。人臣進說於其主。可勿思之又思哉。

金尚書省奏。鄧州民范三毆殺人當死。而親老無侍。世宗曰。在醜不爭謂之孝。孝然後能養。范三以一朝之忿忘其身。而有事親之心乎。可論如法。其親官與收養。滋謂世宗此詔。真仁至義盡。所當百世遵行者也。然使人迫范三以死。而范禦之。遂至殺人。則釁不自范始。法宜死而情有可原。又當別論者也。

閤門舍人應材言。臺諫之官。在於言天下之大利害。不在於捃摭細故。區區止於言人之短長也。大姦大惡。固不可不為天下國家誅之。若夫有用之才。豈可以細故而輕壤之。帝深然之。亢子曰。北宋時臺諫攻擊宰臣。其始一二直臣。固由於公忠體國。而後遂有不逞之徒。或受指使。或希進用。以私意相攻擊。而朝廷之上。紛紛多事矣。迨賈易輩起。而其禍益烈。應材之言。深得臺諫之體。然諸臣細故。固不必形之奏牘。至於貪酷殃民。姦邪妄上之輩。雖目前不見為大利害。而終必害家凶國。此臺諫之極當論劾。斷不可以其有才而容之也。且自古貪酷姦邪未有無才而能濟者也。如王欽若丁謂蔡卞等。當其為守令。率能以才自見。及後得天下之柄。遂恣行其私。禍貽家國。若而人者。豈可因其才之有用。而不為去之哉。

金尚書省擬奏阿克為刺史。世宗曰。阿克年幼。郡守係千里休戚。可不擇人而私其親耶。若以親親之恩。賜與雖厚。無損於政。使之治郡而非其才。一境何賴焉。亢子曰。王者之官人也。惟其賢不惟其親。蓋使之安百姓。而非以之榮一身也。故其人而賢。不以囗遠而廢。其人而不肖。不以親故而升。苟私其親而其人或至玩法病民。執之則傷吾仁。置之則害吾義。勢不兩全。世宗前以伊喇延壽污下不使為令。今以阿克年幼不使治郡。可謂能官人矣。

周必大薦朱熹為江西提刑。熹入奏事。言提刑司管催經總制錢。起於宣和末年。倉卒用兵。權宜措畫。自後立為比較之說。甚至災傷洊至。錢米已無所入。而經總制錢獨不豁除。州縣之煎熬。何日而少紓。斯民之愁歎。何時而少息哉。亢子曰。朱子是言。仁人之言也。當時除朱子外。未聞有言之於君者也。考經總制錢起於陳遘。宣和中大盜方臘擾浙東。陳遘以發運使經制東南七路財賦。因建議如賣酒鬻糟商稅牙稅與頭子錢樓店錢皆少增其數。別歷收繫。謂之經制錢。至翁彥國為總制使。倣其法又取盈焉。謂之總制錢。歲入一千七百二十五萬緡。為州縣大患。初遘之建議也。其兄哭於家廟。謂剝民斂怨。禍必及子孫。後遘守中山。一家十七人。為叛將所害。果如其兄之言。按乾道三年。度支趙不敵奏。每歲內外支用。大概五千五百萬緡有奇。而諸路所入。別無蠲減拖欠。則足以支一歲之用。則亦僅五千五百萬緡有奇。而五千五百萬緡中。經總制錢幾居三之一。雖足供一時之乏。而歷久不罷。民窮財盡。識者謂必盡去經總制錢。而後天下乃可為。治平乃可望也。 本朝顧亭林言。宋之亡。亡於經總制錢。且謂遘上得罪於藝祖太宗。下得罪於生民。而斷頭決腹。一瞑於中山。不過匹夫匹婦之為諒而已。焉得齒於忠義哉。然則懷利以事其君。雖死節如遘。猶為君子所深惡。後之為人臣者。奈何更蹈其覆轍而不思所變計哉。

孝宗嘗與朝臣論治天下之道。或謂非法制禁令無以治。滋竊以為不然。夫治天下之道無他。君相端本於上。百執事潔己於下。使民強不犯弱。眾不暴寡。政平訟理。率天下歸於樸實而已。區區法制禁令。特餘事爾。

書宋史理宗紀後

亢樹滋

世有名甚美而實不足為治者。如以正心誠意之學責難於君也。非正心誠意之不足為治。蓋正心誠意之本。尤在格物致知。致知者。致其先後之知也。格物者。格其本末之物也。必使本末先後之序。了然於。而無一毫之回惑。然後舉無不成。行無不效。雖有夸大無實之言。靡有以欺之矣。若夫本末之未審。先後之不察。而端拱於上。今日誠意明日正心。則一木偶而已矣。世有木偶而可以為治者乎。理宗之為君也。恭儉仁慈。崇尚道學。宜其有撥亂反正之功矣。乃姦人擅政而不知察。強敵生心而不知備。外侮內訌。卒底於亡。而當時言者。舉凡漢唐富國強兵之術一切不取。惟以精微之理心性之說責難於君。願君之必為堯舜。意非不善也。名非不美也。及考其設施。雖欲求如漢唐之治不可得。何也。蓋不量己身之非禹皋稷契。而祗以上之崇尚道學也。遂妄為大言以欺之耳。且禹皋稷契之為治。載在尚書。未有舍事功而虛談元妙者。理宗固非有為之主。使以崇尚道學之心。崇尚實政。何至一再傳而亡其國哉。嗚呼。世有崇尚道學而不能為國者乎。道學而不能為國。又奚取於道學而崇尚之乎。無乃所崇尚者。猶有豪釐千里之差乎。無他。本末先後之序未能了然於中。而徒事誠正。於是上曰誠意下亦曰誠意。上曰正心下亦曰正心。而實不知意之何以誠。心之何以正也。而君若臣者。乃詡詡然以此為致治之本。率天下歸於欺妄而已矣。朱子之譏文中子也。謂彼既不自知其學之不足以為周孔。又不知時之不足以為三王。而徒欲以是區區者。比而效之於形似影響之間。傲然自謂足以承千聖而紹百王矣。而不知其初不足以供兒童之一笑。嗚呼。理宗時之道學。亦若是而已。有罪我者所不辭也。

范文正公王荊公合論上

陳宗起

有宋仁宗。用范文正公經略西邊參知政事。雖不盡其用。而中國戎夷。已莫不愛戴若父母。迨神廟用王荊公。信任最堅。禍敗亦並著。至今歎之。夫二公皆本經術治天下。然而勛名若是相反則何也。陳子曰。王道之要。本乎人情。夫人情者。聖賢不能外。愚賤不可欺。天下之公道也。文正公知其若此。因而曲體之。是以功名俱盛。荊公不審乎此。好行其私。故效亦相反。顧此猶二公之見諸設施者。抑亦有其本焉。文正公之言曰。必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荊公之言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凡人憂則思。思則知慮周密而所圖不失。無所畏則驕。驕則知慮疏闊而所計不密。且夫知過能改。旋作旋罷者。憂患之效也。務自求勝。而不知悔者。無所忌憚之故也。夫既所慮不失。而又行止無成心。此所以能曲體人情也。務自求勝。而所慮又不審。此所以不近人情也。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則於人情。雖有不合。其亦鮮矣。

范文正公王荊公合論下

陳宗起

東萊呂氏治體論曰。自范文正公天章閣一疏不盡行。所以激而為熙豐之急政。又云。文正之志。不盡行於慶歷。安石之學。乃盡用於熙豐。神宗銳然有為之志。不遇范仲淹而遇王安石。世道升降之會。治體得失之機。於是乎決矣。東萊此議。蓋有感於荊公之遭遇。故深為文正公惜之。予亦有監於文正之遭遇。而深為安石惜者。夫以文正公性情之醇。學術之正。與安石性情之拗。學術之謬。其相去固不啻倍蓰。顧安石嘗知鄞縣矣。為之興陂塘之利。立貸穀之法。即後日之水利青苗二法也。於此行之。民頗受其益。先後之間。利害相反。則何也。蓋以縣令者。親民之官。日囗民之利害。非若居中書時。與百姓相隔絕。惟據一二小人之言以決行止。此其所以異也。假使安石釋褐以後。亦如文正公遭宰相之怨。有朋黨之謗。出知外郡。更歷十餘所。回翔二十年。周知四方閭閻窮困。與夫水旱盜賊差科賦役之苦。以及軍興之愁怨。催科之擾害。而又親歷侍從臺諫。熟囗夫奸佞小人。蒙蔽君相。外而監司守令承望風旨。阻遏民情。凡此情偽。周知囗識。一旦入政事堂。雖或情性學術不盡醇正。亦何至不近人情若彼之甚哉。朱文公嘗言蘇氏早年亦好言兵事。興財利。及後見安石為之不濟。乃不敢復言。然則蘇氏之不早見用。蘇氏之幸也。安石之早受知於神宗。安石之不幸也。吾所為安石惜者此也。若范文正公。雖不必囗歷中外。其必能曲體人情。吾即於其性情學術。有以信之矣。蓋性情學術。其本也。閱歷人事。其末也。本之不立而徒恃其末。亦微矣。特以古今人固有得力於末者。故為安石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