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36644300000064

第64章 治體四政本下(1)

端本慎始疏咸豐十一年

徐啟文

竊臣惟為治之道。治末莫如正本。敬始乃可圖終。  聖天子囗政方新。宏開言路。臣諫垣備位。何敢緘默自安。管蠡所及。敬為  皇上陳之。一考典章以維治法也。自來人君出治。必本成憲舊章。以為斟酌損益。我  皇上沖齡踐阼。   皇太后親秉大政。佐理可藉臣工。裁決必承   懿旨。雖神聰天授。究宜博采古今。以資法守。臣愚以為宜請  旨飭下翰林諸臣。於   列聖實錄寶訓。敬謹尋繹其尤為簡明切要者。恭纂一編。更於漢唐以來。母后臨朝各事實。擇其可法可戒者。不假修飾。據史直書。彙為一冊。恭錄進呈。   皇太后聽政之暇。即由各衙門值日之卿貳諸臣。輪班   召對。隔簾侍講。上溯   謨烈之昭垂。旁及歷朝之得失。剴切敷陳。悉歸   睿鑒。似於為政大本。不無所裨。抑臣又聞在昔名臣大儒。勳猷學業。往往以母教而成。揆之 宮闈。應無二理。  皇上問視之餘。恭承   慈訓。於深宮阿保之時。即已仰窺   祖訓。廣識前聞。其裨益  聖學。較之講讀外廷。更為親切。此臣所願  詔飭儒臣集議以舉行者也。一簡近習以囗  聖躬也。古之王者。太子既生。孩提有識。三公三少。明孝仁禮義。選天下之端士。使與居處。所以資輔翼也。矧乃  皇上年在幼沖。微特言動起居。有藉匡。即飲食寒暑。亦賴扶持。

皇太后撫育恩慈。自必無微不至。而臣猶有所陳者。臣竊見富家大族。以髫齔之兒。委之僕婢。往往飲食不節。疾病易生。嬉戲無時。縱恣成性。儒素之家。稍知教養。節其嗜慾。謹其嬉游。每易長成。亦多馴謹。又民間小兒每謹防出痘之疾。於十歲以內。多以方藥服食洗浴。漸亦有驗。而其要尤在滋味淡泊。寒煖適宜。間或不出。出亦無患。此又謹疾之明效。  聖天子九重端拱。原不可與閭里小民同年而語。而推之調攝之理。或不殊途。

伏惟   皇太后庶務親裁。  皇上勤學宵肝。所以保囗  聖體者。惟在左右得人。凡侍御僕從。悉皆敬慎老成。庶能飲膳有節。游豫有時。言動有儀。笑嚬有法。總期將順匡救。慎密周詳。則調護  聖躬。即可以涵養  聖德。至若近支諸王子弟。有年當就傅。而純謹性成者。或宜  簡派數人。更番侍讀。則  聖學就將。亦可稍資啟發。在昔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此當日不得已之權宜。而未必非後世之良法。漢賈誼云。天下之命。懸於太子。其言至為危切。我  皇上御臨大寶。撫有萬方。又非儲副青宮。所可擬議。臣奏瑣屑迂拘。若大臣言之。未為體要。而司諫小臣。迫於愚衷。不敢不冒昧以陳之者也。一任重臣以專責成也。自來國家庶政。必藉輔臣以圖治理。是以前代有宰相樞密之名。至我 朝特設軍機處。而以大臣職其事。此即宰相樞密之任。責至重也。即如從前載垣等三人。不臣之罪。姑不具論。而三人者。其始皆未在軍機大臣之列。究其所以干預政柄者。未必非由匡贊諸臣。唯阿取容。一無建白。因之三奸佞逞其便給之才。竊弄威福。此則當日之伴食中書。實階之厲。臣愚竊謂樞機重地。苟非其人。雖親貴不容越俎。而既居其位。則責無旁貸。事有專歸。前奉  諭旨。特授恭親王為議政王。大學士桂良等均任軍機大臣。在該親王大臣懲載垣等三人之專擅弄權。斷無不力矯其弊。而臣所慮者。轉恐敬畏太甚。損其肫誠。應請特降  諭旨。凡內外大小政務。悉歸謀議。務期虛心延訪。實力劻勷。毋避形囗之小嫌。其矢公忠之大節。庶幾輔政之初。已令宵小知所敬憚。庶事有所綱維。至一切政令及臣工章奏。非事關機密。皆宜明白曉示。使天下知所服從。一洗欺蒙粉飾之習。儻措施偶有未協。中外臣工皆得補闕拾遺。隨時陳奏。不特親王大臣等。無由自護己非。即已奉  綸音。且不難收回成命。伏維我  皇上繼位沖年。紹二百餘年之統緒。撫二萬餘里之土疆。遺大投艱。責任綦重。  皇上一日未能親政。則一日責在   皇太后。即一日責在親王大臣。方今內憂雖去。外患未除。吏治因循。民生愁苦。盜賊充斥。府庫空虛。挽回補救。將何以力濟時艱。此則臣之愚忱。所為日夜長慮而卻顧者也。臣為端本慎始起見。是否有當。伏祈   皇太后  皇上聖鑒。

條陳治本疏咸豐十一年十月

林壽圖

本月初三日。蒙  諭囗臣於用人行政。據實指陳。否塞通而泰交應。  明目達聰之盛。欣見於今。臣才識短淺。謹效芻蕘之獻。一曰端  聖學以裕治本。   皇太后垂簾聽政。  皇上仍入學讀書。固必講桓榮授几之儀。循張酺執經之禮矣。自古帝王之學。本異儒生。而  聖神之資。尤出天亶。原不僅以章句為事。雖幼齡先宜識字。然拘於記誦其效淺。悟於講解其效深。講解非遽謂文義也。為師傅者。於前史帝王本紀中。擇其政蹟可昭法戒者。作為簡明淺近之語。時時敷陳其故事。或罕譬其大義。如見讀大學。即將宋臣真德秀衍義明臣邱濬衍義補二書。囗摭事實。善為稱說。但期易曉。不拘原文。既可暢悅  皇情。亦可擴充神智。口與耳並入。習與性相融。今日之所聽聞。即他日之所作。臣嘗見常人弱之年。聞良師益友先入之言。與先輩遺事。有終身不忘者。況躬秉堯舜之質哉。且天子之學。又莫先於教孝。今者時事多艱。  皇上受   大行皇帝付託之重。賴   兩宮皇太后雍睦賢明。察奸臣離間之非。同心康濟。焦勞百倍於常時。童年固未易盡知。迨春秋既長。必有感涕難已者。尤願為師傅者。為我  皇上敬述我 朝孝治天下。崇奉之間。視   兩宮為一體。援引古事。如唐文宗之事皇太后與寶歷太后者。以為效法。則  聖德粹而治化益興焉。一曰布寬政以培元氣。書云。代虐以寬。殆今日之急務乎。自載垣等用事。擅作威福。如順天鄉試之案。工部綵綢庫之案。戶部覈對處之案。株連已甚。海內咸稱冤獄。不待悖逆之萌。已傷元氣矣。賴  乾綱獨斷。咸正典刑。然載垣等之罪。諸臣皆擬淩遲處死者也。  皇上不忍盡寘於極刑。景壽等之咎。諸臣皆擬革職發新疆效力者也。  皇上猶欲量為之減等。仰見  仁慈。務存寬大。第恐巧詐之輩。不識  聖意所在。有以苛刻為迎合者。有以陰險為嘗試者。此徒傷  新政之仁也。當載垣等招權納賄。特立獨行與稍知自愛之臣。固不屑與之比附。若其趨炎附勢。藉結黨援。罔顧廉恥。臣不敢謂無其人。此輩譬如邪魅。伏陰所聚。見日則消。今見同惡咸伏其辜。或消沮閉藏。成小人之為不善。或羞赧悔恨。見清議而欲自新。此其情態。難逃  洞鑒。昔晉臣裴秀與郝詡交關。武帝寬免詡罪。勿有所問。昔人又有焚逆書以安反側者。臣請  特諭中外臣工。以既正載垣等之罪。其餘黨與從寬免究。愧勵其恥心。覈對處一案。逮繫已久。亦乞  飭部稍從寬減。迅速完案。以廣  皇仁。

一曰慎言利以蘇民困。東南用兵十餘載。帑項不足。理財最為急務。而臣獨惡計利之臣。是迂論也。然財者有定之數。不能開其源。惟當節其流。若增加稅賦。開礦行鈔。鑄大錢。用官票。先以利心導天下。而獘即隨之。皆徒飽吏胥之手。受奸民之欺。啟盜賊之釁。而終無補 國家之用。豈徒無補。而又害之。臣不暇以遠引。即如前明太祖初年。用兵未息。盡除元朝苛細之弊。徵斂以時。關市之征簡約。府庫乃有積存。宏治以後。內府供億寖繁。始增市稅。置官房。改折漕糧以供御用。繼以武宗游畋荒宴。世宗營建祠醮。並外庫所藏。宣索亦盡。由是羨餘乾折鈔沒孝順等名目。及礦稅間架諸獘政紛起。以迄於危亡。大抵人君仁恕恭儉。不求富而自富。君失其道。政失其政。聲色狗馬土木之欲繁。水旱盜賊敵國之患作。聚斂之臣復起而剝削之。則人心大去。  皇上幼齡。初無嗜好。但能去奢崇儉。尚廉黜貪。行之數年。必致康阜。臣聞熱河尚有工作。亟宜停罷。旗營尚有浮兵。亟宜覈汰。是亦節流之一端也。其有進言利之說者。請概置勿論。一曰堅初念以受諫諍。  皇上御極之初。即以求言為急。而臣有過慮。何也。古者詢事與考言並重。近來各衙門辦事。小者循例。大者請  旨。才猷無可表見。固莫若於言考之。而   兩宮甫議聽政。未便盡煩  召對。尤莫若於奏摺考之。惟是求治太銳。則囗材競進。而陵雜之獘生。納諫太勇。則囗言競進。而厭倦之獘亦生。且言事之通病。或以激切為沽名。或以指陳為干進。或懷挾私心而藉稱公事。或毛舉細故而罔識大體。甚至有雷同之語。有支飾之詞。始焉咸樂聽聞。久之必易生厭惡。昔唐臣陸贄有言。諫者多。表我之能好。諫者直。示我之能容。此聽言不倦之要也。  皇上誠能推之以誠。持之以久。則所以考諸臣之才識。亦即於言而可見。其人而通達治體。必為有用之才。其人而摭拾游談。即為無本之學。至若端直之人。其言質實曉暢之人。其言詳盡。猥瑣之人。其言鄙俗。夸誕之人。其言輕浮。誠偽華實之間。固無所遁也。惟  執兩以用中。亦拔十而得五。要在持其初念而已。臣涓流撮壤。無補高深。伏乞  皇上俯賜採擇。幸甚。

法   祖愛民疏同治元年

羅惇衍

奏為  皇上沖齡踐阼。請以   聖祖為法。并 飭下督撫。令州縣勤恤民隱。以迓祥和而消災沴。應  詔陳言。仰祈  聖鑒事。竊惟我 國家以仁厚開基。無事不以愛民為本。二百年來休養生息。恩至渥也。欽惟   聖祖仁皇帝。八齡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內府所藏   庭訓格言一書。凡侍奉   兩宮之純孝。以及少年向學節飲食慎起居之良法。釐然畢載。且體帖   太皇太后。尤能曲得歡心。而視膳問安之暇。下至愛民善政。亦無不出真誠。厥後   世宗憲皇帝序此書之首。有曰。此書雖卷帙簡約而格致誠正脩齊治平之道罔弗兼賅書曰監于成憲永無愆詩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勖哉後嗣恪循   祖訓念茲罔斁受益靡窮世世子孫尚其永久敬承欽此。此   庭訓格言一書。實足以昭垂萬世。而淺而易明。近而易守。經   兩聖之貽謀。覺隻字可括千言。片語能含眾義。實與  皇上典學之年相合。敬懇 命師傅將此書日講一二條。必能發  聖性之高明。似比朱子小學集解一書。祇詳幼儀者。較為有益治道也。漢臣賈誼保傅篇曰。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自孩提時。因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日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非即   庭訓格言所載之理歟。至治道首重愛民。愛民首重督撫。督撫誠得其人。則藩臬道府。自能惴惴奉法。而州縣有不思潔己盡職者。臣未之前聞也。蓋知縣為親民之官。必須愛民如子。然後民戴之如父母。其血脈有隱相維繫者。方今黎元塗炭。滿目瘡痍。血肉糜於鋒鏑。肝腦潰於原野。而選擇牧令。猶不取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惟以苛刻便捷為能。戾氣疊鍾。此饑饉之所以洊臻。氛祲之所以迭降。天變應於上。而人禍起於下也。